● ● ● ● ● 1
選擇大城市,還是回歸小城市,這是個永恒的對抗性辯題。每幾個月總有幾天要被全民拿出來重新討論一次。
大多留在大城市的人,內心深處,會習慣性看不起生活在小城市的人,認為他們是溫水青蛙,不思進取。而小城市的人,則會給大城市的人貼上略帶俯視的標簽,比如 " 蝸居 "、" 加班狂 ",或者再加個文藝性的字眼—— " 孤獨 "。
但其實,大部分人內心或多或少都會羨慕,或者向往過彼此的另一種生活。
Selena 是我太太的大學校友,畢業後去瞭揚州一所重點小學當老師。今年學校放寒假,便到魔都玩瞭一陣。恰好住在我傢裡,於是太太和我便帶她到徐傢匯和老城區轉瞭一圈。
看著白領們出入於高檔的寫字樓,再加上老弄堂裡的磚瓦紅墻,樓閣小房,她十分歡喜。前段時間才知道,她回去沒多久就把從事瞭近 10 年的工作給辭瞭。所謂,世界太大,我想去看看。
不僅僅是 Selena,我們很多人也一樣,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時,會糾結到眉毛打結。隻不過有人最終邁出那一步,可能最終發現也不錯如此;也有人始終沒有邁出,活在瞭自己的 " 當年 " 中。
但是,選擇大小城市真的是選擇不同的人生方式嗎?
選擇大城市時說:
我每一次呼吸都是夢想的味道;
可以吃最好的日料,穿最時髦的衣服,走路帶風地路過北廣場;
未來的可能性是,正無窮。
選擇小城市時說:
我有時間看書、養花、做飯,然後懶懶地睡個午覺;
早餐吃豆漿油條,處處與人為善,走路也暖暖地慢;
未來的可能性是,做自己。
實際上,無論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是在選擇可能性。也就是著名社會學思想傢韋伯提出的 " 生活機會 "(life chance):個體可能獲得的成就,是以其所處的社會地位與其所能得到的資源為基礎的。
換句話說,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是在選擇社會地位。
● ● ● ● ● 2
先賦地位 or 自致地位
無論你承不承認,接不接受,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分層級的。有些人處在較高層級,有些人處在較低層級。處在較高層級的人比處在較低層級的人,擁有更多的社會權利。不過好在我們不是奴隸制,也不是種姓制,社會階層是可以流動的(隻是,比較難而已)。
那怎麼才能流動呢?
人的社會地位分為兩種:先賦地位和自致地位。先賦地位是在我們出生時就決定的,那麼,很顯然,想要社會階層流動,必然得通過自致地位的實現。
一談到自致地位的實現,很多人就認為一定要去大城市。這是個天大的誤區。當年的 " 小漁村 " 深圳,"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 " 的上海浦東,今天房價瘋漲的雄安新區,不都是小城市起步嗎?拓荒者們同樣可以在那裡實現瞭自己的夢想。
我的一個校友,上海本地人,剛畢業就被輝瑞錄用瞭,工作地點在蘭州,1 萬多的工資在蘭州過著神仙般的生活,跳槽的時候更是因為輝瑞這個標簽,電話被獵頭打到爆。
小城市的安逸生活,加上國際名企的成長環境,簡直完美。
但是大城市也有大城市的好處,前幾天在網約車上,跟開車的年輕小哥聊起來瞭。
他父母是湖南小縣城的普通工人,前幾年剛剛下崗失業,傢裡靠經營一個小賣鋪維持生計,沒什麼積蓄。
" 老傢沒有什麼大企業,公務員肯定也考不上,做生意吧,又沒有本錢。隻能做一些工資很低的工作,別人說小城市安逸,小城市那些不太好的工作崗位,除瞭工資低,制度還不健全,工作環境差,假期都沒有,"
他撓頭解釋," 隻好來深圳求發展。在大城市,再怎麼樣,一個月工資剩下錢的都比老傢一個月的總工資高。"
想要提升自己的自致地位,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正視自己的先賦地位。很多人談起小城市,一副說回就能回的樣子,事實上,小城市也並不是你想回就能回的去的。要正視自己所處的位置,否則就會變成:回不去故鄉,離不開城市。
● ● ● ● ● 3如何提升自致地位
無論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先賦地位隻能聽天由命,自致地位的實現可以從 3 方面努力:
1、物質或經濟資源:你擁有什麼
經濟地位決定上層建築,要實現自致地位的提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積累更多的財富。
但這裡往往會有一個誤區,有些人進出高檔寫字樓,血拼奢侈品,朋友圈發的都是環遊世界,瞬間會覺得逼格滿滿,有一種躋身上層社會的錯覺,消費主義也在不斷地放大大傢的這種幻覺,殊不知隨著物資資源的不斷豐富,消費越來越趨於民主化,想通過炫耀式的消費,符號化的商品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隻是自欺欺人罷瞭。
2、社會資源:你認識誰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人的發展離不開人脈關系。小城市講究關系,大城市比較公平,如果大城市有關系,會更加公平。
健康的人脈關系,就像舒婷在《致橡樹》中寫的那樣,任何一方都不會是攀援的凌霄花,也不是癡情的鳥兒,而是下面詩中所寫的狀態: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互惠互利是可持續發展的人脈關系的基礎。你和某人相識,打過招呼,甚至一起共進晚餐,並不代表這就是你的人脈資源。
芮成鋼,自稱與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等國際政要是老朋友,以至於達沃斯經濟論壇被網友們戲稱為 " 芮成鋼和他的朋友們的聚會 ",但當他鋃鐺入獄的時候,卻不見 " 老朋友們 " 的蹤影。就像《紙牌屋》裡面的一句話:當你接近權力的時候,會誤認為自己就是其中一部分。
3、文化資源:你知道什麼
提升自致地位的關鍵是文化資源,也就是你知道什麼,你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
最近很火的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在采訪中說道:
知識不一定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你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瞭命運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麼講呢,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傢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
社會階層間的流動,占比最大的障礙就是文化資源的差別。
在 " 階級固化 " 這個詞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伴隨而來的還有一句話:" 貧民階層的教育是規矩,中產階級的教育是才藝,精英階層的教育是決策。"上層社會孩子所繼承的,最重要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耳濡目染帶來的精神財富——思維方式。
規矩的教育,傳統 K12 做的很好;才藝的教育,現在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但是思維的教育及訓練,有嗎?有,但是落到實處的非常少,這也是我和王世民老師一起設計 YouCore 核心力系列課程的初衷。
● ● ● ● ● 4總結
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本質上大傢選擇的是社會地位,哪兒高去哪兒,但是社會地位卻不僅僅是用大小城市來衡量的。
人的社會地位分為兩種:先賦地位和自致地位,先賦地位隻能聽天由命,自致地位的實現可以從 3 方面努力:
1、物質或經濟資源:你擁有什麼;
2、社會資源:你認識誰;
3、文化資源:你知道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