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人口同時下降,中國城市大變局時代來臨?

01-27

轉自:杠桿遊戲;作者:張銀銀

經濟總量萬億城市再擴容,兩萬億城市增加廣州,上海邁入 3 萬億時代。這是最近區域經濟最大的幾個熱點。

與此同時,靜悄悄發生的大事情還有京滬常住人口 2017 年同步下降。據統計,這在 1978 年以來還是首次,人口少瞭,這意味著什麼?那麼房價會暴跌嗎?

此前,不少觀點都說,在京滬嚴厲人口和用地城市總規的約束之下,二線城市因此將獲得人口、人才的溢出,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甚至直接有人喊出,中國迎來史無前例的強二線城市時代。

時因此,堅定看多樓市的朋友也賣力吶喊,隻要是強二線,買買買,投資一定會有回報。真有這麼神奇,錢這麼好賺?

1

內陸二線城市走強和強省會趨勢 2008 年之後就出現,如今情況反倒發生瞭一點變化

此前已有數據分析過,部分內陸省份的省會,比如成都、武漢、長沙、鄭州等,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後通過大幹快上、產業梯度轉移,省內資源的集中,逐步實現瞭經濟位次的提升。

與此同時,包括京滬在內,甚至廣深一度都出現瞭經濟增速的放緩。當然,相對這些強省會,沿海還有不少發達城市經濟增速也相對慢一點。

正是在這樣的此消彼長中,出現瞭所謂的強省會現象,特別是內陸省會城市。不過,最近兩年,這樣的情況反倒發生瞭一些變化。

我們看到,京滬也好,廣深也好,經濟增速實際都在回升。更重要的是,京滬深的發展模式,通過這些年,基本完成瞭新舊動能轉換。

而這些所謂快速崛起的強二線城市、強省會,有幾個敢說自己不是靠大基建、房地產、大工業?前兩者基本都中招。當然,不同城市發展階段,基建大幹快上是合理的。而地產依賴癥,杠桿遊戲也多次分析過數據,不少省會城市非常嚴重。可以說,隻要房地產稍微有閃失,一些城市經濟可能就要遇到挫折。

於工業大發展,大部分強省會是這麼在幹。但不得不說的是,有些拼地、拼稅、拼補貼來的項目,能不能紮根,是否符合市場和經濟需求、趨勢,是個問題。

而還有的省會,實際工業體量、結構本身也還不算強,或問題重重。能否成為一大支柱,推動經濟持續向快、向好,其實存疑。

對瞭,一度速度飛快,幾乎要趕超廣州的天津慢瞭下來,被重慶超越。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警示。不要以為問題隻屬於天津,自己什麼問題,自己最清楚。

當京滬深結構調整逐步完成,新舊動能轉換更新,邁向瞭更高發展層次,都對標世界城市時,二線城市也以為自己飛天,敢隨便樂觀?

2

京滬常住人口的減少本身值得探究

2017 年,京滬的常住人口數據變化,或許是事實。但值得一說的是,無論北京,還是上海,其常住人口減少,應該說都是在史無前例的控人背景下實現的。

又是清理違章建築,加強群租房,又是搬遷各類市場 ……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幾乎到瞭 "g 人 " 的地步,京滬人口增長似乎停不下來。而且所謂的減少,可能更多是中 d 端群體。

當然,杠桿遊戲不是說趕走中 d 端群體是對的。我向來覺得一個城市應該包容,城市越大越應該包容,越應該承擔更多責任。實際,你城市越大,需要的中 d 端人口本身也越多。可京滬控人大背景下 ……

隻要是個強二線,基本也隻喜歡大學生。2017 年如火如荼的人才爭奪戰,除瞭鄭州、重慶,很少有對中專生、技工友好的。

如此,京滬似乎沒有外溢什麼人才給強二線。如果非要說外溢,那麼和以前其實區別不大,到瞭婚嫁年齡返鄉,或者因為房價太高離開。

而人才爭奪戰,並不是哪個強二線在搞,幾乎是普遍現象。都差不多時,和過去的格局又有啥變化呢?

還值得註意的是,2015 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出現 1978 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但在此後出現瞭反彈。未來是否反彈,其實還不確定。

大傢不是說統計水分嗎?京滬人口控制壓力大,會不會有水分,本身也是一個問題。

另外,根據京滬最新的城市總規。到 2020 年,北京的常住人口要控制在 2300 萬以內,並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上海規劃到 2035 年,常住人口控制在 2500 萬左右。

而 2017 年,北京的常住人口為 2170.7 萬人,上海的常住人口為 2418.33 萬人。雖然說,幾乎是沒有多少增長空間,但不得不說的是,多多少少還是有。隻要京滬需要,需要某方面的人才,那麼一定就會增加。

無論你承認不承認,很多好就業機會、創業創新條件,京滬等確實有優勢。

除瞭控人外,京滬房價確實太高,可能也是逼人離開的一個因素。隻是,今天強二線們都不低。當初拿著京滬的收入買二線覺得還行,回去瞭,去哪拿那麼高的收入?還有的離開瞭京滬,並不代表去瞭強二線,可能人傢還是留在三大城市群內。

最後,杠桿遊戲有個不成熟考慮。京滬戶籍人口的生育率可能值得探討,2017 年京滬詳細的人口數據尚未披露,我無從談起。但提出這個想法,是想說,或許有這種可能。

綜上,京滬常住人口 1978 年後首次同步下降,可能本身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大量人口、人才是否回流強二線城市,還有一些不確定性。

3

三大城市群發達的整體氛圍、一流的創業、創新環境,二線城市還有很長距離

杠桿遊戲這裡擴展一下,不再局限說京滬。而要說三大城市群。當然,京津冀以北京為核心,天津次之,現在可能又要加上雄 A。

如果說二線城市們想從北京虎口奪食,問過雄安麼?

長三角就不用說瞭,實在是發達的整體環境和成熟配套。珠三角,或者說當下時髦說粵港澳大灣區,二線哪個城市周邊的城市群能比擬?這不是打擊哪個城市的積極性,而是要正視現實。

不少強二線城市,如果單獨看,確實都不差。但如果把都市區面積擴展到半徑 50 公裡、100 公裡,有沒有發達、分工明確、梯度明顯的大都市區、城市群,有沒有高度成熟的各項產業配套、創業、創新環境?

大省會,特別是內陸地區各省建設一個中心,這是我國復雜鄭智經濟現實的必然,也是不得已。但正如你各省搞個可以全國爭奪資源的中心一樣,全國當然也會出現幾個更中心的中心。

——這個中心就是三大城市群及核心城市,這也是經濟規律,這是放在全國、全球背景下更大的格局。

當然,以中國國傢之大、人口之多,可以出現 10 來個兩三千萬,甚至更大體量級別的大都市區、城市群。

中國特大、超大城市的競爭,早已進入瞭城市群、大都市區時代,而不是單個城市的單打獨鬥。對於想上位者,能不能建立起像三大城市群那樣的發達都市區、發達工業化、城市化格局,成為關鍵。

這有自然、資源、交通等先天條件,也有後天的努力,需要有戰略、不求急功近利的佈局和可持續推動。相反,那種火一把就死的搞法,包括城市化沒完成,房價、地價已經高死人的玩法,一定可以實現超級城市、頂級城市群之夢?

從這個角度而言,反思一下某些二線城市所謂人口增長 - 房價暴漲,完全合理的理論,可能還是有必要。小編一直說,這十年,幾波房價增長,動力主要不是什麼人口增長,而是貨幣、政策!

祝二線城市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樓市參考立場,僅供讀者參考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