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 ICO 為何會被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

09-02

中國監管部門終於對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首次公開售幣)出手瞭。

據財新網報道,本應於 9 月 2 日召開的區塊鏈盛會被有關部門(北京金融局)叫停。該會議叫停的背後,系監管已經對 ICO 做出瞭判斷,相關規范文件將於近期發放。

什麼是 ICO?

ICO,英文全稱 initial coinoffering,即首次公開募幣,是以初始產生的數字加密貨幣作為回報的一種籌措資金的方式,是幣圈類比 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創造出的一個概念。但兩者之間仍存在著巨大差異。簡單而言,IPO 是用法定貨幣買股權;而 ICO 是將股份或收益權變成加密貨幣,公開出售——你買的是虛擬貨幣,相當於買瞭沒有 " 決策權 " 的股權。

ICO 是如何形成的?

回溯 ICO 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 2013 年,但當時還沒有形成 ICO 這個概念。早期的 ICO 項目被視作眾籌的一種形式,後期才逐步被提煉成 ICO 的概念。

2013 年 6 月,萬事達幣 ( MSC ) 在 Bitcointalk 論壇上發起瞭眾籌,共眾籌 5000 個 BTC,被認為是明文記載最早的 ICO 項目。2013 年底 -2014 年,幣圈內湧現出瞭大量的 ICO 項目,其中便包括至今依舊活躍的幾個大幣種。

2013 年 12 月,未來幣 NXT 成功發起 ICO 募集,募集 21 個比特幣,當時約為 6000 美金,NXT 發展勢頭很好,被稱為競爭幣三劍客之一,後來競爭力下降,目前 NXT 位居數字加密資產市值排行前 50 名,約為 1 億美金左右。

2014 年,比特股 Bitshares 和以太坊 Ethereum 先後發起 ICO,將 ICO 推上高潮,以太坊也被視作迄今為止最成功的 ICO 項目。2013 年年末,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發佈瞭以太坊初版白皮書 ;2014 年 7 月份,團隊創建瞭以太坊基金會,在 24 日開始瞭創世紀預售,為期 42 天,累計募集 31,531 個比特幣,共發行 7200 萬以太幣。

2015 年以來,隨著以太坊為代表的智能合約區塊鏈平臺的成熟,大大降低瞭區塊鏈創業和 ICO 發行的成本,ICO 幾乎成為區塊鏈創業企業融資的標配。進入 2016 年以來,隨著區塊鏈概念的火爆,基於區塊鏈的創業項目開始在國內受到關註,國內開始出現專門為 ICO 提供服務的平臺,生態鏈的成熟反過來催發瞭國內 ICO 熱潮。

ICO 為何會被監管盯上?

8 月 28 日,美國證監會發佈關於謹防 ICO 騙局的警告。其稱,部分聲稱與 ICO 有關,或者聲稱正在進行 ICO 發行的公司,可能存在詐騙。

正如美國證監會的警告:這些聲稱擁有 ICO 技術的公司,可能存在 " 拉高出貨 " 和 " 市場操縱 " 兩種欺詐可能。

一方面,價格在操縱下如同 " 過山車 ",一夜暴漲數百倍的造富神話,在吸引投資者進場的同時,他們也面臨著暴跌的風險,傾傢蕩產者或不在少數。另一方面,資金的大量吸納,破壞瞭正常金融生態,吞噬瞭社會民眾財富,ICO 通過區塊鏈來組織金融活動,繞開正規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監管,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區塊鏈從事金融活動,更加劇瞭社會金融的混亂無序。

加之缺乏信息披露,資金籌集與使用欠缺托管機構監管,以及對投資者沒有進行適當性提示,便容易誘發資金斷鏈,以及卷款跑路等案件。

數據統計,從 2012 年到 2016 年 4 年裡,ICO 融資復合增長率達到 547%;今年上半年,國內的 ICO 規模也已逾 26 億人民幣,國內參與 ICO 的人數達到 200 萬人。至此,將 ICO 納入正式金融監管已是刻不容緩。

ICO 為何被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

據財新網報道,央行相關人士研究瞭大量的 ICO 白皮書,得出的結論是:"90% 的 ICO 項目涉嫌非法集資和主觀故意詐騙,真正募集資金用作項目投資的 ICO,其實連 1% 都不到。"

ICO 一度被認為巧妙地規避瞭《證券法》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等相關內容。經監管部門與多位資深法律專傢討論,得出結論:ICO 僅僅是穿瞭合法的馬甲,其本質就是變相非法集資。除此,即使 ICO 可以擺脫非法集資的嫌疑,但也涉及明顯的合同詐騙。

這意味著,ICO 不得再被允許公開發行,其活動會大量萎縮並轉至地下。存量的 ICO 項目則由交易平臺自身消化。同時,根據處置非法集資的責任主體分工,將由各地金融辦(局)履行監管職能。由此,ICO 被取締不是沒有可能。

(騰訊科技綜合新京報、財新網、洪言微語企鵝號等報道)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