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還能扛多久?一波倒閉並購潮即將來襲!

08-03

中國樓市,從來不缺故事。

2015 年至今,短短兩年,房地產熱再一次席卷全國,又一次刺激瞭整個民族的神經。

普通人的故事,買瞭房的沾沾自喜,踏空的有恨有悔,絕望的徹底絕望。

售樓部裡,從 2014 年的門可羅雀,到今天 " 全款的往裡走,按揭的別堵門口,公積金的把電動車挪一挪 "。

與此同時,全國房地產開發商,也動作頻頻,顯得格外熱鬧。

萬科與寶能系的戰火一路燃到今年,為房地產行業的 " 動蕩之年 " 拉開瞭序幕。 萬達拋售、融創接盤的故事還在繼續。

2017 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並不平靜。無論是知名地產高管出走再創業、房地產企業選用各種 " 姿態 " 跨界轉型、頻發的企業間戰略合作,還是地產與金融的互相滲透 …… 房地產行業的劇變已在眼前。動蕩不可避免地跟隨劇變而來。

對於大小房地產開發商們來說,2016 年的房價上漲,很有可能成為最後的集體狂歡。因為從種種跡象來看,這個群雄逐鹿的行業,已經 " 變天 " 瞭。

好瞭傷疤別忘瞭疼

不管承不承認,中國的房地產業,也是分牛熊市,屬於行政壓制的周期性行業。這一輪牛市已經接近尾聲,行政大棒就在頭頂。對於賺的盆滿缽滿的開發商而言,笑可以,還請不要笑的忘乎所以。2012-2014 年的苦難記憶也並不遙遠。

在上一輪樓市慘淡期,拿地成本和位置,融資成本,還款速度,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每一個環節,都狠狠的給開發商們上瞭一課。

也正是在熊市中,資金鏈斷裂,項目爛尾,成為很多中小開發商的命運結局。

現在去翻看 2014 年的樓市,就曾迎來一輪房企倒閉潮。僅 2014 年 3 月份,被媒體曝光的房企資金鏈斷裂案例就有 10 餘起。

在重災區的杭州,綠城也第二次被逼到 " 賣股求生 " 的境地。融創趁機出手成為綠城中國的買傢,宋衛平、孫宏斌兩人從相愛到相殺。

2015 年,西安本土龍頭天朗被融創收購,沒有等到 " 天亮瞭 "。也是在那一年," 冰島購地 " 無果的中坤集團因為大鐘寺廣場信托兌付危機被推上瞭風口,境況艱難。新華南五虎應運而生——恒大、碧桂園、雅居樂、富力、合景泰富。合生創展出局。

中小房企日子最不好過。受政策調控影響,樓市銷量大幅下滑,資金回流受阻;資金荒也使房地產融資成本大幅上升。雙重壓力下,嚴重依賴高杠桿的房企壓力山大。尤其是實力較弱的中小房企,被收並購或倒閉成瞭一條不得已的選擇。

絞殺房企的未來

那麼,站在 2017 年,我們展望未來的房地產市場,尤其是各地大小開發商們。下一次樓市牛市是哪一年我們無法知曉。我們能看到的,是今年開啟的調控,隻會比 14 年那一次更加慘烈。行政壓制、信貸管控,將資金流向房地產的口子收的越來越緊。

這無疑拷問著每個開發商的資金鏈、開發成本。好,我們就假設各個開發商資金雄厚,沒有資金壓力,熬過瞭這波調控,那麼第一個問題來瞭:

下一次還會有去庫存麼?

下一次還會有地產供給側麼?

下一次的城鎮化還有多大規模?

下一次央媽的放水還這麼任性麼?

僅一項行政去庫存,不知救活瞭多少二三線城市垂死掙紮的小開發商。

好,那麼我們假設下一次,以上那些還和 15 年的環境一樣。那麼,第二個問題來瞭:租賃市場。當全國下發文件發展租賃市場,已經拉開瞭房地產業的下半場,從香港模式轉換到新加坡模式。

當房地產開發商擺脫千難萬險,熬過這一波後,卻發現,這個市場變瞭,蛋糕變瞭。

擺在傳統房企面前的變成瞭兩條路:

要麼,轉頭去開發自持租賃類,但是,請問你姓趙麼?看清楚形勢,國企優先哦;

要麼,咬牙繼續去開發產權類,但是,蛋糕變小瞭,僧多肉少弱肉強食,你又有多少實力跟大傢夥們抗爭?

北京就表態,未來五年將新建的 150 萬套住房中,產權類住房 100 萬套、租賃住房 50 萬套。其他各地也會陸續跟上,租賃房將擠占原有的產權類土地供給。

中小房企的融資難度和成本一直就比大塊頭高。那麼,融資成本過高,甚至融不到資金的開發商,那搞房地產開發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就等著賠錢行瞭。

在地產市場群雄逐鹿的階段,資源向優勢房企集中是必然的過程,不論是最重要的土地資源,金融資源。甚至有實力的建築總包、各類專業合作方都會給優勢房企和中小房企設置不同的門檻。

一切的後果,就是下一次,中小型房企輾轉騰挪的空間越來越小,日子越來越難。而且市場越是火爆,小開發商消失的就越快。目前來看三四線城市尚有生存空間,二線城市已經是岌岌可危瞭。

這樣一個行業未來,等待房產商們的,是洗牌,是重組,是並購,是絞殺。

房企的終極抉擇

當中國城鎮化已完成一半,地產行業開啟租賃時代,房地產行業降速進入 " 新常態 "。擺在地產商面前的,是行業的艱險,大型房企面臨增長極限,中小房企則出現淘汰危機。並購潮在地產行業未來將會大規模上演。

截至 7 月 24 日,國內房地產行業並購案宗數達到 154 宗,涉資 2177 億元。其中,7 月份並購案已達 27 宗,涉資約 908 億元。

與此同時,許多有遠見的地產企業都在謀劃轉型。

萬科提出 " 八爪魚 " 戰略,將住宅、購物中心、社區體驗、養老、產業辦公綜合體等涵蓋其中,向 " 城市配套服務商 " 轉型;

碧桂園、綠地加大瞭海外業務的比重;

而萬達則加快瞭輕資產步伐,收縮其百貨和 KTV 的比重,將支柱產業定為商業、文化、金融、電商四個模塊;

央企層面,中海忙於合並中建地產,保利地產忙於合並中信地產。

而恒大的跨界更為激進和有趣,早早將觸角延伸到體育、醫療、快消、糧油、保險等多個領域。更是在今年,成功引入瞭 700 億戰略投資,投資者包括中信、中融、華信、深業集團、山東高速、深圳廣田等,這些央企、國企等入股,顯得多麼富有遠見和深意。

房企五花八門的跨界讓旁觀者摸不著頭腦,恰恰描述瞭動蕩期企業的探索和試錯。對於仍沉迷在 2016 地產牛市裡的中小開發商,請問,面對這樣的未來,你們又做瞭哪些準備呢?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對叢林法則有過經典論述:

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群,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

中國房地產業,無法避免,也正如此演繹。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