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是窮人的自我安慰

08-15

來源 | 驥觀天下(ID:jiguantx)經授權轉載

作者 | 孫驍驥

近幾年來,無論內地還是香港的高凈值人群,選擇移民的趨勢越來越急迫。前幾年大陸人民為李嘉誠將資產轉移英國而喊出 " 不要讓李嘉誠跑瞭 ",現在的李超人已經徹底跑掉瞭,卻反而沒有人再跳出來聲討、喊出相同的話。

人們的註意力轉移到瞭內地的一些富豪,以及他們近段時間遭受的風波起伏。其中,以王健林的財富帝國實力被大大削減的事情最為人們熱議。

財力再雄厚的大傢族,在財富積累經歷兩三代以後,想要財富不衰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從種種發生在富豪身上的事件中,老百姓逐漸看出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的歷史不但遵循著某種 " 周期律 ",而且財富的傳承也有某種 " 周期律 "。在這種周期律當中," 富不過三代 " 似乎是一個所有華人都逃不掉的魔咒。

為何現在有錢的傢族無法長期把財富傳承下去?中國的富起來的人為何對財富傳承沒有安全感,拼命想要移民?從這當中恐怕能看出我們社會的一些深層問題。

歷史上的財富傳承,基本都超過三代

實際上,與窮人們所想像的 " 富不過三代 " 有所不同。從古至今,傢族的財富傳承往往超過瞭三代以上乃至 N 代。

先看看歐洲的例子。

意大利央行經濟研究部門高級經濟學傢曾經對歐洲傢族財富的歷史繼承做過研究。研究以意大利城市佛羅倫薩為樣本,結果發現,弗洛倫薩現在的有錢人在將近 600 年前就很有錢,現在沒錢的人 600 年前也沒什麼錢。財富的流動性似乎並不像人們估計的那麼樂觀。

實際上,這就不僅是 " 富過三代 ",而且是財富在有錢的傢族延續瞭 N 代。

意大利的這種情況,在整個傳統而保守的歐洲大陸其實是一種普遍現象。

與歐陸隔海相望的英國,情況也並不是 " 富不過三代 "。由於歷史上長期存在的貴族體制,社會財富的分配橫跨較長的時間,在很多時候都是保持固定不變。

掌握大量財富的傢族通過長期積累成為瞭 " 貴族 ",並且貴族階層的財富在沒有重大戰爭和革命的情況下,會保持不變。

如果你認為歐洲大陸、英國的例子太古老,那麼我們可以來看一個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傢:美國。

美國這個國傢,立國不過兩百多年,然而美國的大公司和大企業卻有著長期的歷史。這使得傢族的財富也遠遠超過瞭三代的水平。

例如在 1903 年公司化經營的福特汽車,到今天已經超過百年歷史,其財力一如既往。19 世紀的美國企業傢卡耐基、洛克菲勒等等,其商業王朝也是延續多年。雖然和那些橫跨幾個世紀的大財閥傢族相比,這點歷史不算久。但顯然,財富的繼承也是超過瞭三代以上。

通過簡略的梳理,可以知道,從歐洲大陸、英國到美國,在現代資本主義世界裡,財富的傳承恰恰是長期的、恒定的。

不過,當我們讓視野回到中華地區的時候,會發現,財富似乎並不容易傳承超過三代。

中國的財富為何沒法傳承超過三代?

我們先香港說起。

香港是華人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最久的地方之一,但在這裡," 富不過三代 " 的魔咒似乎依然隱約在發揮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曾經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香港每百個傢族企業中,到孫兒這一代仍然十分成功的隻有三傢。

香港到瞭第三代敗傢子出現率高於臺灣及新加坡 1 倍。理由是香港富豪第一代太成功,到第二代接手時,不少企業已是市值過百億元的公司,管理以千計甚至上萬名員工,業務遍及全世界這樣龐大的企業,一般 CEO 亦未必能管得好,何況出身豪門的世傢子弟?他們不少留學海外回港接手後,同企業內的老臣子意見不合,數目不在少數。

根據匯豐私人銀行與顧問公司合作研究的結果,華人傢庭企業由第二代接手後,約 70%傢族企業未能超越創辦人年代,成功的隻占 30%。能夠順利過渡到第三代仍然成功的傢族企業更少。

當然,對於這種狀況,一個經常聽到的解決方法就是,我們需要建立一種現代的企業經營制度,讓企業擺脫傢庭式的管理模式,從而使得基業長青。

或者說,第一代領導人必須懂得放手,擺脫傳統觀念 " 父傳子 " 的無形枷鎖,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和現代公司制度,讓企業的運轉有商業制度上的保證。

不過,這個說法在中國可能隻是一種一廂情願。

商業上的制度保證並不是朝夕可以建立,它需要大環境的穩定,以及社會規則的建立。很可惜,這兩個因素在中國大陸地區近百年歷史上始終難以實現。

實際上,無論是財富、階層還是任何一種資源,要想能夠長期傳承,就必然需要一種制度保證。

在一個既沒有商業制度保障也不講道理的地方,一個具有正常理智的人不可能認為自己的財富會延續三代。

富不過三代,窮卻能延續 N 代

有讀者可能會問,為何我們傢的財富延續瞭 N 代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你們傢的財富微不足道,剝奪你這點財富所花費的成本還遠遠比不上收益。於是,你就相安無事的讓財富延續瞭不止是三代而是 N 代。你手中的一點點財富雖然是切實的,但也是稀少的,最終它還將成為你傢族永遠貧窮的原因。

那種相信 " 富不過三代 " 的人,他們的貧窮卻絕對能延續 N 代。這種財富的差距最後會造成的差別就是階層的差別,而長期的階層差距最終形成的是人種的差距。也就是所謂的上等人和下等人。

平時人們總愛說兩個詞語 " 高富帥 "、" 白富美 "。但你如果對生活稍加觀察,就會發現一個事實,就是有錢的人真的比較高比較帥,並且就讀更好的大學、有更高的學歷,此外,其智商、禮儀、舉止、談吐的水準也比窮人要高得多。

從某種角度來看,富裕階層的人和窮人真實是具有不同優劣程度的人種。

請不要列舉中國改革開放後富起來的某些土豪,他們確實無文化、無學歷、無修養、無禮貌,但這一類人的財富絕對不可持續,他們並不是真正長期的財富繼承者。道理很簡單,財富的長期延續,遠遠比財富的創造與獲得更難。

富裕傢族的應對辦法通常是通過傢族聯姻以及培養商業接班人的辦法來減少財富耗散的風險。因此,這就造成兩個趨勢:

首先,有錢人趨向於和有錢人結婚,以保護財富不流失;第二,有錢人會花大量金錢和時間進行下一代的教育,使得後代具有更強的財富掌控能力。這個過程的本質,就是一個社會階層逐漸形成,並且變的堅固的過程。

所以,中國老百姓所謂的 " 階層固化 ",其實是一種幻覺。和什麼富不過三代一樣,是一種可悲的意淫。

因為中國的新社會階層產生於 1980 年代以後,先富起來的人、接近權力核心的人用二十多年的時間積累瞭相當的財富,進而壟斷著社會資源。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個並不公平的馬拉松賽跑,一開始,似乎人人都有機會。但是當位居前列的人跑到終點,並且頒發瞭比賽獎項以後。落在後面的人卻可能剛跑瞭一半甚至才剛剛開始跑。

然後,你認為得到前三名獎金的人會怎麼做?站在終點等待落後者嗎?當然不是,他們拿之前比賽的獎金,自己組建瞭另一個賽事並且自己也參加其中。等那些笨人和窮人好不容易跑到重點,卻發現獎金早就沒有瞭,並且,這項賽事其實已經取消瞭。換句話說,一生等於白跑一趟。社會階層和財富積累的窗口期,已經過瞭。

那麼對於傢庭出身普通的人來說,現在還有機會嗎?我想,復制前二十年的財富模式已經很不現實。

在 " 知識經濟 " 時代唯一的機會,就是依靠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持續深耕某個領域,靠著過硬的本領為財閥打工(也就是上一輪比賽拿到前三名的人),如此,便不愁能安身立命甚至小有富貴。

依靠幾代人的堅持奮鬥,或許能跨越階級鴻溝。

但可悲的是,大部分懶惰的窮人連這個基本標準都做不到。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