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月薪過萬怎麼會過成這樣

08-14

來源;臨公子的後花園 作者;臨公子

對不少小夥伴來說,發工資的日子是每月最耀眼的節日。

隨著工資卡短信 " 叮 " 的一聲,腰板挺直瞭,精神抖擻瞭,無數 Todolist 從腦海中浮現,耳畔響起瞭 " 快去撒錢吧!" 的號角。

花錢誰不愛啊?

不過,此時的快感背後,恐怕是以 1 年、3 年、甚至 5 年後,彼時幹癟的錢包作為代價。宏觀而言,一個人對待財富的方式,決定瞭未來財富對待他的態度。微觀來看,工資到手後的第一件事,決定瞭一年後你的錢包厚度。

讓欲望主導,還是用智慧武裝,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工資到手後,這幾種用法最常見。

方法一:吃喝玩樂一條龍

我周圍不少朋友(尤其是年輕小夥伴)是該方法論的堅定執行者。

二話不說清空購物車、去專櫃買兩套新款衣服、新開的下午茶肯定要去試試看、火鍋店剛好有優惠機不可失啊 …… 逐一打卡後,好瞭,OVER。

出發點大抵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坦白說本質上並沒什麼不好,我甚至認為,消費欲也是生產力的重要推助力之一。但長期下來會有什麼問題呢?

首先,很明顯,錢攢下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次,消費習慣一旦固化後若想調整,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容易。即便你明明知道隻是一時沖動消費,買的東西未來用不瞭幾次,可在當下依然一次次地忍不住剁手。

有的小夥伴肯定這時會忿忿不平滴跳出來:" 我每個月工資就 3000 元,還不夠我花啊!等我工資多瞭當然能攢下錢!" 恩,聽起來格外有道理。我也是從兩三千工資過來的,自然明白囊中羞澀捉襟見肘的尷尬。

之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剛工作時的一位同事小 Y,當時他工資是 3500 元比我多(實際上他第二次跳槽時的薪資就已過萬),然而直至去年,他的資產積蓄依然和我有不小距離。倒不是我賺的有多盆滿缽滿,真心是水滴石穿的習慣在經年累月的時間復利作用下,一層層地將財富遞進放大。

數碼產品、手表、背包 … 是小 Y 的摯愛,新款必買,裝備像跑馬燈似的換。

想擁有什麼,手裡就會有臺秤。左邊是沉重的愛,右邊是小 Y 十幾張信用卡的環環相扣,以及工作多年後賬戶才有瞭五位數的小積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堪稱金玉良言啊。" 習慣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會變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瞭。" 它會是我們的第二天性,甚至順從自己認為並不恰當的事情。

所以,克制地滿足物質欲望,是快樂走的穩一些、慢一些、長久一些的不錯方法。

方法二:知識付費,自我升值

" 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 "。這句話應該對大眾而言可謂爛熟於心。掏錢買幾門感興趣的課程,一來修煉技能,二來優雅滴殺時間。

這兩年每個人突然都好愛學習,社會潮水的風向一時間往 " 終身學習者 " 的方向湧。曾聽不少朋友說,他們每個月在學習相關有固定支出,買書、買課程、線下付費活動等,是工資到手後不可或許的重頭支出項。

而今年似乎出現瞭拐點。

不少課程平臺的數據表示:買的人是多,就是看的人,比想象的還少。甚至不少價格超過 4 位數的知識型付費,堅持學到最後、堅持輸出的比例,相比洶湧的參與人數,黯淡不少。

一夜之間,學習又仿佛成瞭浪潮退去的巨大泡沫。

事實上," 投資自己 " 無外乎兩個重要起因:

1、理想層:滿足自我成長的需求。

2、現實層:提高賺錢的能力。

第一點聊起來有點兒寬泛,每個人內心傾向大相徑庭,倒是第二點就明朗的多。

你既然想提高的是賺錢的能力,它就帶有功利性,不僅要自我感覺良好,更關鍵的是要被職場 or 市場認可,要能變現。

這個過程雖然可長可短,但目標指向卻是不變的。

認識的一個原先做建築設計的妹紙,後來轉行開烘焙工作室,當聽說原本就具備繪畫功底的她連續報名瞭價格不菲的簡筆畫課和插花課的時候,周圍人都大跌眼鏡。事實證明,擠出時間上課的妹紙可不完全為瞭陶冶情操,而是加強蛋糕的裱花設計制作能力。

去年 6 寸蛋糕 158 元,現在水漲船高到 198 元,還要提早 1 周預約 … 這世道現實得我掏錢時都想哭。

如果你 " 投資自己 " 的目的也類似以上,不妨直接以 " 變現能力 " 作為參照:

是不是單位時間價值(格)上去瞭?

是不是接的 case 增加瞭?

是不是有人願意出更多錢買下你的勞動成果?

一旦用對應的標尺去衡量、去量化,很多事情就會清晰起來。

如果覺得這個太俗氣呢,來,以下是羅胖在《認錢不認人》中的一句話,請在心中默。念。三。遍。

「合法掙錢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尊嚴的生活方式。」

方法三:攢錢理財兩不誤

另外一種投資自己的方式是:" 為未來的自己攢錢 ",嗯,越花錢越有錢的經典方式。

買基金、股票、P2P、固定收益類、貨基寶寶、國債 …… 等等投資品。大傢現在都明白通貨膨脹的威力,也知道代代相傳的 " 勞動創造財富 " 已是空中樓閣(不然富士康的工人早該個個是大富翁瞭)。

大部分人是最普通的工薪族,在職場初期,工資是重要的(甚至最重要的)收入源,於是不得不面對現實的種種拷問:

每年工資增長率能跑贏節節高漲的通脹率嗎?

有能力提高生活品質,有辦法實現財務自由嗎?

幾十年後的退休金足以讓你衣食無憂地安度晚年嗎?

理財是所有人的終身必修課。

明白和錢有關的邏輯,能讓我們更瞭解這個世界的運轉,生活得更踏實從容。

隻要姿勢正確,在時間的加持下,這些努力和用心最終會成為無形的利益和有形的資產,返回到你身上。

那麼,我對工資是如何處理呢?

第一、坦白說我自認物欲比較低,買買買帶來的開心肯定有,但愉悅有限,來的快也去的快。當然啦,還是會犒勞自己,尤其是在持續工作量爆表的時候,買一兩件心儀的東西,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還是挺治愈的啊哈哈哈 ~

第二、自我成長部分是不定期投入。

有時一個月 0 投入,有時則一不留神就上千。我並不希望為學而學,而是偏好:遇到問題 -> 發現盲區 -> 啟動學習 -> 解決問題。對,Ending 是落在解決問題上,這麼做最大的好處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學以致用,知識一旦閑置隔夜,效用往往大打折扣。

第三、固定的每月理財投入。目前包括:

1、浮動收益產品

主要是基金定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賬戶是 DIY 的 4 隻基金組合,包括指數型、混合型和股票型。目前長勢不錯,表現好的收益超過 12%,表現爛些的浮虧 8%,整體浮贏。不過沒到贖回那一刻,起起落落都不用過多計較的啦。

我呢,是抱著 3-5 年中長期的定投計劃的,也不急於眼前得失。基金定投是用規律 + 時間打敗自己雙商不足的好途徑 ~

另一個賬戶是智能投顧 " 理財魔方 "APP,讓機器人幫我制定組合策略和動態調倉。從今年初開始入手已陸續投入過萬元。

如果說基金定投的關鍵字是 " 定 ",智能投顧的關鍵字則是 " 動 ",走的是另外一條路子。

它根據市場走勢而調整資產種類和權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根本無法投擲過多精力時刻盯著大盤。省心省時,我們才能挪騰出更大的空間去獲得更多的閑暇、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創造一些更有意思的東西。

2、固定收益產品

不定時購買互聯網金融投資品,包括 P2P、黃金、優質債權等,以及小額嘗試新物種。

3、活期賬戶充沛

資產的後方陣營,最主要作用除瞭滿足日常消費,就是作為備用金。池子裡有活水才能放心浪對吧?以活期 / 短期理財產品、貨幣基金為主。之前也聊過瞭。

大傢多半是有著繁忙主業的職場人,工資到手的第一件事,很可能決定瞭 3 年後彼此的財富量級。因為本質上,考驗的是如何把自己現有的資源,形成杠桿換取更多的未來資源——你的資本積累、能力提升、信用等級甚至品牌背書。

著名哲學傢愛茵 • 蘭德說:" 財富是一個人思考能力的產物。" 將金錢交給欲望還是理性掌舵,命運不言而喻。

消費的快樂是要的,但多數曇花一現。咱們可是食物鏈的頂端吶,通過不斷自我成長和增值,獲取更持久、更高級的愉悅感,豈不更有趣?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