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是有能力悠閑生活的人,越是選擇忙

08-26

來 源 | KnowYourself

(ID:knowyourself2015)

簡 介 | 人人都能看懂、但隻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近幾年來,每次和朋友聯絡時,大傢描述自己的狀態都是一個字:" 忙 "。我們忙著工作,忙著度假,忙著度假歸來又繼續工作。

在 1928 年,著名的經濟學傢凱恩斯認為,在不惜一切進行原始積累的階段過去後,人們終將從瘋狂的工作中擺脫出來,獲得自由。" 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到 2028 年,人們每天隻需工作 3 小時左右,其餘時間用來休閑。" ——他曾經這樣預言。21 世紀以來,媒體總是愛嘲笑當年凱恩斯的預言,很顯然它已經很難實現瞭。相反,比起幾十年前,我們好像越來越忙碌,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

為什麼經濟的發展沒有帶來經濟學傢想象中的閑暇?我們到底是比以前更忙瞭,還是更閑?忙碌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嗎?

今天的主題是 " 忙 "。

▲ 忙完一天之後我在想什麼

我們為什麼越來越忙?

1. 是那些相對精英的階層正在變得更忙

其實,從所有人的平均數上看,我們的閑暇時間確實增加瞭。即便是在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生活節奏最快的美國,根據 1965 年以來的調查數據,比起 40 年前,美國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時間減少瞭 12 個小時。

但事實並不是所有人的更閑瞭。真正出現的情況是:忙的人更忙瞭,閑的人更閑瞭。在閑暇這件事上,就像 " 知識鴻溝 "、" 收入鴻溝 " 一樣,出現瞭 " 休閑鴻溝 "(leisure gap)。

在休閑時間上的不平等,是和經濟基礎、教育水平成反比的。從地區上來說,經濟發展速度越快的地區,人們越是忙碌;貧窮的、或者經濟增速緩慢的地區則節奏更慢(比如歐洲)。從人群上來說,學歷低的人群會擁有更多的休息時間,而學歷高的人則非常忙碌。哈佛大學商學院對職場精英人士的調查顯示,有 94% 的人每周工作 50 小時以上,一半的人每周的工作時間是 65 小時。在所有人當中,最忙碌的人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已婚職業女性,以及單身父母。

Gallup 在 2011 年針對美國人的數據調查顯示,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感覺到時間不夠用。瑞典經濟學傢 StaffanLinder 為此創造瞭一個概念—— " 受折磨的有閑階級 "(Harried Leisure Class)。在經濟學傢的預言裡,他們本來可以是最該擁有閑暇的人,但卻養成瞭最忙碌的生活習慣。他們漸漸取消瞭午休,也取消瞭專門的吃飯時間,習慣一邊吃飯一邊談事、處理工作,或者幹脆在車上、在電腦前吃外帶食品。

於是,這些在社會中有著更高收入的人,並沒有享受更多的閑暇時間。一個可能導致他們選擇忙碌的原因是,這些人能夠感受到時間的經濟價值。他們的時間更 " 值錢 ",因而 " 舍不得浪費 "。

2. 休閑與工作時間的界限模糊,我們很少再有完全不工作的時間

華盛頓郵報的 Brigid Schulte 寫瞭一本書《不堪重負》(Overwhlemed: Work, Love and Play When No One Has the Time)。在書中她提出,忙碌或許隻是人們在多線程工作時,產生的一種主觀感受——你可能隻是感覺自己更忙瞭。

Staffan Linder 說,如今的人們在單位時間裡,會盡可能多的進行消耗(simultaneous consumption),比如,一個人會一邊發微信,一邊回工作郵件,一邊做表格。" 他們在同一時間段裡做著不同的事情,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

這種多線程工作的習慣會使我們覺得自己更忙——研究顯示,一個每天隻是在做單一工種的人,和一個總是在同時段做很多件事情的人比起來,後者會感覺自己比前者更忙碌。當我們習慣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時(即便是休閑和工作同時進行),都會讓我們感到時間更緊迫,Brigid Schulte 稱之為 " 精神的無盡循環現象 "(mental tape-loop phenomenon),它使我們不斷地、永無止境地耗費著精力。

而且,在多線程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影響下,我們的工作和休息越來越缺乏清晰的界限。在上班時我們可能會刷私人微信,回傢後有可能邊吃晚餐邊回郵件,在我們的感受中,完全不工作的時間其實已經幾乎不存在瞭——就算在旅行,微信裡還是會有工作消息響起來。因此我們會覺得好似每時每刻都在忙碌,喘不過氣。

3. " 選擇做什麼 " 本身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

Brigid Schulte 說,另一個讓我們感覺更忙的原因在於,互聯網提供便捷的同時,也提供瞭過多的選擇。當我們需要在很多種選擇中決定吃什麼、買什麼、做什麼的時候,就已經給自己增加瞭額外的壓力。我們總覺得有很多書沒有讀,很多地方沒有去,很多事情沒有體驗。一個 APP 閃退一次,或者加載 2 秒以上都會讓我們不耐煩,想要換一個選擇。我們焦慮於不能好好利用時間,結果卻是把很多時間花在瞭思考 " 該做什麼 " 上面。

2008 年,數名經濟學傢合作瞭《再訪凱恩斯》(Revisiting Keynes)一書。書中,有一部分經濟學傢認為,凱恩斯的錯誤在於他誤解瞭人的本性,他認為人們隻要收入增長到一定程度,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賺到足夠用來買必需物品的錢,就可以拉長休閑時間。然而,人們並不會因為已有的需求得到滿足,就真的停下腳步。我們永遠是欲求不滿的,永遠在發掘出源源不斷的新需求——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環境的進步,我們的需求和標準也會不斷改變。

忙有什麼好處?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如果你想找人幫你辦事,一定要找那些本來就很忙碌的人,而不是那些看起來很閑有很多時間的。那些原本就很忙的人才能幫你完成任務。" 哥倫比亞大學的 Keith Wilcox 等人的研究證明的確如此:那些總是忙碌的人,不僅完成任務的效率更高,也更容易對抗拖延癥。

研究者分析瞭一款任務管理 APP 的 2 萬 8 千名用戶,他們在 538 天的時間裡,共記錄瞭 58 萬項完成的任務,這些任務涉及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項目進度到看醫生的安排。他們將這個 APP 的用戶分為兩組:較忙碌的人(在同一時間段有多個需要完成的任務),和較悠閑的人(在同一時間段隻有一項需要完成的任務)。

分析顯示,忙碌的人完成任務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那些較忙碌的人,正常完成一項任務平均耗時 13 天,而較悠閑的人平均正常完成一項任務的時間是 19.4 天。

而對於那些錯過截止時間的任務,兩類人群也存在差異:那些更忙碌的人,會比有閑的人更可能完成被延期的任務(已經錯過 DDL 的任務)。而且,忙碌的人完成任務所用的時間更短,他們完成一項被延遲任務平均耗時 25.5 天,較悠閑的人完成一項被延遲的任務的平均時間是 37.6 天。

研究者還做瞭另外一項實驗,來分析情況產生的原因。他們讓亞馬遜旗下網站的用戶描述他們近期未能按時完成的任務,結果發現,更忙碌的人在報告自己近期的失敗經歷(沒有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時,情緒更積極,他們會更好地調整狀態,做出彌補。相反,更閑的人們則在偶爾錯過 DDL 時更多地表現出瞭沮喪的情緒。

而且,即便有些人隻是 " 認為自己很忙 ",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事情,他們仍然會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失敗和拖延。

研究者認為,錯過截止時間,沒有能夠成功完成任務,是一件會激發拖延癥的事。由於錯過瞭一個小截止日期 DDL,而遲遲無法趕上進度,乃至徹底放棄一個任務的情況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已經錯過截止日期瞭,不如放棄吧 "。然後這樣的拖延癥會進一步影響一個人的自我評價。然而,錯過截止日期這樣的事總是不可避免的。研究發現,忙碌的人更少受到這樣錯過截止日期的影響。

忙碌的人總體上,會認為自己在有效地利用時間,沒有在虛度人生。因此,當他們在有些事情上錯過瞭截止時間,他們雖然也會對自己有一些不好的感受,但這種感受比較容易被克服。他們會覺得,這隻是一個小失敗,在總體的時間利用上自己還是成功的。因此他們不太會被消極情緒激發拖延,而是會更快地做出彌補。而那些更悠閑(無所事事)的人,反而會更容易將任務一拖再拖。

因此,研究者建議說,如果你覺得拖延癥很重,可能你還是不夠忙;讓自己忙起來或許會是解決拖延癥的好方法。

如今,我們總能看到各種宣揚 " 慢生活 " 的言論。它鼓勵人們放棄無用的社交,逃離俗世生活,讓生活變得更簡單和悠閑。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逃離都隻能是短暫的。宣揚慢生活,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永恒的 " 生活在別處 " 的幻想。在日常生活中,隻要你還有責任與期許,你就不得不接受一種永遠在奔波忙碌的狀態。

好消息是,實驗發現,盡管人類的本性是選擇無所事事,但忙碌卻會提高人的幸福感。即便是被迫做任務,多做瞭任務的人也比選擇什麼都沒有做的人快樂程度更高。

因此,如果你收入水平較高、生活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擁有較高的學歷,你基本上就隻有很小的概率能擺脫忙碌的狀態。如果你覺得自己太忙,檢查一下自己是否過度把休閑和工作混在一起,是否同時開啟瞭太多線程的任務模式。在工作時段和休閑時間之間建立清晰的界限,工作時不刷私人消息,休息時不做工作回復,一定能夠緩解你 " 喘不過氣 " 的感覺。

忙有忙的好處。你最近在忙什麼?這種忙碌使你感到快樂嗎?你更喜歡忙碌,還是休閑?留言聊聊吧 ~

本文原標題:《為什麼越是有能力悠閑生活的人,越是選擇忙?|舊文回顧:受折磨的有閑階級》

References:

Hsee, C. K., Yang, A. X., & Wang, L. ( 2010 ) . Idleness aversion and the need for justifiable busyness. PsychologicalScience, 21 ( 7 ) , 926-930.

Wilcox, K., Laran, J., Stephen, A. T.,& Zubcsek, P. P. ( 2016 ) . How being busy can increase motivation and reducetask completion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10 ( 3 ) , 371.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