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 8 月 31 日,上市公司 2017 年半年報全部披露完畢。在 3346 傢上市公司中,銀行類上市公司毫無懸念地再度成為今年上半年最賺錢的公司。25 傢銀行半年盈利 7746.35 億元,占全部上市公司盈利的 46.26%。
而在上市銀行中,工農中建四大行又壟斷瞭六成利潤:上半年實現凈利 5036.17 億元,占銀行板塊的 65.01%。其中," 宇宙行 " 工商銀行上半年凈利 1529.95 億元,繼續成為全市場最賺錢的企業,工行一傢的業績最多約等於 2722 傢非銀行類上市公司的業績之和。
銀行股最賺錢,這其實是市場意料中的事情,對於股市來說,這是一件好事。畢竟銀行股在市場上占的權重很大,銀行股業績看好,這有利於股市大盤的穩定,有利於夯實股市的根基。相反,如果銀行股業績不佳的話,那麼股市大盤顯然就面臨著向下跳水的風險。所以,從股市的角度來說,銀行股能賺錢終歸是好事,至少也可以給近一年來 A 股市場對藍籌股的炒作壯壯膽,使這種炒作 " 價值投資 " 的色彩更濃烈一些。
但盡管如此,最賺錢的銀行股卻總是讓人樂不起來。實際上,銀行股業績稱霸 A 股市場已不是一年兩年瞭,而是長達十年之久。據統計,從 2008 年至 2017 年十年間,銀行股的中報業績(凈利潤)占 A 股市場的比例從未低於 40%,最低的 2008 年也擁有 41.22% 占比,2013 年則達到 53.57% 的 10 年峰值。不過,盡管銀行股業績在 A 股市場 " 一股獨大 ",但市場上很少有輿論對銀行股的業績進行肯定的,甚至出現瞭 " 賺錢也挨批 " 的奇特現象。
為什麼最賺錢的銀行股卻讓人樂不起來呢?這首先源自於銀行業的利潤來自於壟斷利潤。銀行業不僅門檻高,更重要的是銀行業的牌照難拿,就算你有錢也未必就能夠開銀行。這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行業,在這個行業裡賺錢,固然需要一定的經營能力,但更與政策面的因素有關。如伴隨著商品房的興起而崛起的房貸,源源不斷地將利息收入輸送到銀行的賬面上。也正因如此,銀行業被稱為是 " 躺著賺錢 " 的行業。
其實,銀行業還不隻是 " 躺著賺錢 ",就算是出現瞭問題也會有政策來兜底。比如,經營中出現瞭問題,可以將問題資產打包處理,或者通過債轉股的方式來消化包袱。即便是資金周轉不靈,也可以隨時發行優先股。在銀行股的身上," 有媽的孩子是個寶 " 體現得尤為明顯。面對 " 媽媽 " 們的精心呵護,銀行業想不賺錢都難。
而更重要的是,銀行業賺瞭誰的錢,這也是人們關心的一個問題。多年前,輿論上就流傳著 " 實體經濟為銀行打工 "、" 銀行掠奪企業利潤 " 等說法,雖然這種說法不盡準確,但與銀行業相比,實體經濟賺錢難卻是事實。上市公司通常都是當地的優秀企業,但工行一傢的業績最多約等於 2722 傢非銀行類上市公司的業績之和,這也足見實體經濟賺錢的不易瞭。而銀行的收入主要是由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構成,其中利息收入占據瞭絕對的比重,如在四大行中,農行利息收入占比達到 75% 左右,其餘三大行的利息收入占比達到 67% 左右。誰來為銀行付息,其主體當然是實體經濟瞭。而且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銀行業做得還不是太好,一些中小微企業很難從銀行裡貸到款項,隻能以更高的利息向社會融資。
不僅如此,銀行業賺錢還很容易讓城鎮居民聯想起自己的利益受到瞭損害。這一點最明顯地表現在存款利率偏低上面。目前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大約為 1.5% 左右,而一年期的貸款利率卻是 4.75%,息差為 3.25%,是存款利率的 2 倍以上。由於存款的大多是城鎮居民,因此,偏低的存款利率使這些城鎮居民的利益受到瞭損害。
當然,由於銀行業擔負著維持金融系統穩定的責任,政策導向性成為必然。但筆者以為,至少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銀行業的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點,要切實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而不是隻把眼睛盯在央企大國企上面。同時也適當提高銀行存款利率,讓城鎮居民們得到多一點的利息收入。目前社會上的各種投資陷阱重重," 韭菜們 " 奮不顧身地殺入陣中,這與銀行存款利率偏低是有一定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