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信上線之前,張小龍在騰訊過得不算如意。
在外人看來,地位和成績都是有的。
比如張小龍不願意去深圳,馬化騰就開設瞭廣研院,他隻需每周開車趕到深圳參加總裁辦公會議——一個在騰訊內部流傳的段子稱,最初張小龍連總辦例會都不願參加,逼得馬化騰使出殺手鐧:如果你不來,我就讓司機去接你,後者才乖乖就范。
QQ 郵箱數據也不錯。張小龍從 2007 年接手 QQ 郵箱改造,到 2008 年用戶數已經超越網易郵箱,年底,張小龍團隊拿到瞭騰訊創新大獎。
張小龍 ( 左三 ) 和他的團隊
馬化騰對此很滿意。他從站長時代就酷愛發郵件。張小龍在 1997 年寫出 Foxmail 成名後曾經收到一封用戶郵件,對方提出的一處細微錯誤讓他很驚訝,寫信人自我介紹 " 我叫 Pony,在經營一個站點 "。
後來在騰訊內部,馬化騰以郵件回復快速密集著稱,被稱為 " 郵件狂人 "。改造 QQ 郵箱一年半的時間裡,他與張小龍團隊往來瞭 1300 多份郵件——這就不難理解 2010 年時,素來低調的馬化騰為何要在騰訊微博上感慨 "QQmail 團隊是騰訊的驕傲和典范 " 瞭。
但贊譽越美,壓力越大。
廣受褒贊的 QQ 郵箱並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相比為騰訊貢獻主營收的遊戲等部門,張小龍的地位多少有些尷尬。吳曉波在《騰訊傳》裡形容:" 在騰訊內部,張小龍的名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他是公司某次運動會網球賽的冠軍,也是全廣州最大的 KENT 香煙消費者之一 "。
張小龍一直對於商業保持疏離感。這位愛看哲學書、好聽搖滾的程序員曾經在幾年前就被《人民日報》評價:在 100 多萬臺計算機屏幕上留下大名的人隻是個悲劇人物——他獨自為 Foxmail 寫下 7 萬多行代碼,供超過 200 萬用戶免費使用。但接觸《人民日報》記者時,他還處於失業狀態。
Foxmail 最後結局還算不錯,連同張小龍一起,以 1200 萬的價格被博大收購。不過,發佈會當晚,張小龍心情很低落。他寫瞭一封充滿傷感的信:
" 從靈魂到外表,我能數得出它的每一個細節 …… 在我的心中,它是有靈魂的,因為它的每一段代碼,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時的意識。我突然有瞭一種想反悔的沖動。"
當然張小龍已經沒有回頭路。
不過,類似的沖動,讓張小龍在 2010 年 11 月的一個深夜給馬化騰寫瞭封信:我們應該做一個類似 kik 的產品。後者是一款簡單的跨平臺即時通信軟件,當年 10 月登錄蘋果和安卓商店,15 天就吸引瞭 100 萬名用戶。
馬化騰應允瞭,他回復瞭 4 個字:馬上就做。
張小龍在新開通的飯否記錄瞭當時心境:" 這兩年,我博覽瞭群書和群山,路過瞭死亡之谷和罪惡之源,現在終於可以坐下來喘口粗氣瞭。"
貳
2011 年 1 月 21 日,微信上線,那張孤獨的藍色星球畫面開始進入人們手機裡。
張小龍團隊在廣州華景路 1 號南方通信大廈 10 樓度過瞭很多不眠之夜,但即使當時身處其中的程序員們大概也沒有想到,那些睡著行軍床、吸著二手煙的日子,會在此後幾年徹底顛覆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
張小龍實現瞭一場裡外夾擊中的突圍。
最強勁的外部對手是雷軍——微信立項是在 2010 年 11 月 20 日,此前 1 個月,小米已經在快馬加鞭做類似 kik 的產品,12 月 10 日,米聊上線,雷軍在聚餐中慶幸著騰訊還沒有介入," 據內部消息,騰訊給瞭我們 3 個月的時間 "。
可惜,雷軍當時隻盯住瞭騰訊在深圳的總部大廈。
被雷軍忽視的張小龍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內部競爭。這是騰訊多年慣例。當時,無線事業部的手機 QQ 團隊和 Q 信團隊也在開發類似產品,後者由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成敏負責。
劉成敏華為出身,掌握運營商資源,互聯網泡沫時,他負責的電信增值服務成為騰訊主要營收項目,在騰訊內部,他被視為騰訊上市的最大功臣之一。
原騰訊 MIG 總裁劉成敏
論資源、資歷,劉成敏的項目勝算都比張小龍高。坊間流傳,劉成敏曾在高層會議上公開反對開發微信,還曾經給張小龍打電話,希望他停止更新微信版本——這些傳聞後來被退休的劉成敏一一否認。
不過,劉成敏的黯然退場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微信類產品必然威脅到運營商利益,對於劉成敏來說,得罪運營商相當於某種程度的自斷生路。
人的因素也很關鍵。一位曾在無線事業部工作多年的騰訊員工告訴記者,劉成敏性格溫和,不太懂產品和技術,擅長搞氛圍——他在內部講話中貢獻過很多金句,比如 " 出精品就要狠 "、" 快比什麼都重要 "。但趕上張小龍式的細節控和完美主義者,劉成敏 " 必敗無疑 "。
在微信打壓之下,劉成敏又遭遇瞭手機 QQ、微博、客戶端等一系列失利,退休轉做紅酒生意時多少有些心灰意冷。
叁
" 這麼多年瞭,我還在做通訊工具,這讓我相信一個宿命,每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都有強大的幫助別人溝通的內在力量。"
2011 年 1 月 23 日,微信上線 2 天後的凌晨 2 點,張小龍在飯否敲下瞭這句話。
事實上,微信在前 3 個月表現平平,每天用戶增長隻有幾千人,雷軍的米聊才是科技媒體們關心的明星項目。失望的情緒在南方通信大廈 10 樓裡蔓延,很多人相信:做微信是沒有意義和前途的,這些事情手機 QQ 都可以做,也更有優勢。
外部的批評則集中在抄襲。那段時間張小龍沒有公開露面,隻有留在飯否的隻言片語成為見證:
等我老瞭,我希望擁有 leonard cohen 的聲音。 2011-02-04 00:31
更快,更高,更遠。不是奧林匹克,是螞蚱。 2011-02-15 23:33
多情之人看到情薄,多事之人看到事多。 2011-02-25 01:55
張小龍在香煙和搖滾樂陪伴下度過的那些深夜,從 2011 年 5 月開始見到成效。語音對講功能激火瞭不溫不火的微信," 查找附近的人 "、" 搖一搖 " 緊跟其後,成為微信初期最重要的三個增長點。
張小龍終於可以回擊瞭。
於是,在 " 搖一搖 " 推出的 3.0 版本,微信開機頁面上出現瞭邁克爾 · 傑克遜的圖片和一句話:" 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 ——這被認為是張小龍對外界質疑的驕傲對抗。
微信開始爆發。2011 年 11 月時,微信日增用戶峰值已經達到 20 萬,馬化騰在深圳威尼斯酒店見瞭財經作傢吳曉波,兩人用 " 搖一搖 " 成為好友。當天晚宴上,馬化騰輕聲告訴吳曉波:" 微博的戰爭終於結束瞭 "。
到 2012 年 3 月,微信上線 433 天,馬化騰在騰訊微博發佈信息:終於,突破 1 億 !
馬化騰騰訊微博截圖
名譽和聲望再次將張小龍席卷。2012 年 4 月,微信用戶破億之後的一個月,他停止瞭飯否更新。外人再難從公開渠道瞭解這位 " 微信之父 " 的零碎思緒。
低調原本是張小龍的底色。
他素來如此。研究生導師對他的評價是 " 不愛說話,喜歡鼓搗電腦,喜歡睡懶覺的年輕人 ",他當年在僅有 33 人的本科班級裡也不出眾,2011 年參加同學聚會時還有一位女生不認識他——這也正常。他不愛跟人打交道,大學打發無聊時光的方式之一,是夜深人靜時坐在宿舍外面的水塘邊釣蝦。
但奇妙的是,很多時候,世界的隔閡就是由羞澀內向的人用技術打破的。傳統意義的社交一直是外向者的主場,直到新技術和新模式帶來改變。而同類人就是最好的產品經理。
更多羞澀內向的人由此受益。在知乎話題 " 有什麼事兒不能發微信啊,非要打電話 ?" 討論區裡,94 位網友參與瞭回復,266 人留下瞭贊。
微信也給張小龍帶來瞭潛移默化的改變。
2012 年 7 月,張小龍在騰訊做瞭場 8 個半小時的演講,178 頁 PPT,他幾乎一氣呵成,沒有留下提問和打斷的機會。他談哲學和藝術,提出 " 性和暴力 " 是讓用戶爽的關鍵—— " 搖一搖 " 的聲音就是來復槍的上膛聲,因為男人聽瞭會很爽。
他還第一次提出概念: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有人由此戲謔張小龍是 " 馬雲附體 "。微信創始團隊成員曾鳴卻不以為然,這是張小龍的氣場變化。在那場面向全公司直播的演講裡,張小龍舉止間流露著自信。而幾年之前做 QQ 郵箱時,張小龍總是在猶疑: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問題 ?
演講結束後的第 30 個月," 生活方式 " 開始為騰訊帶來收入—— 2015 年 1 月,微信朋友圈出現第一條商業廣告。這成為一項持續的收入來源。騰訊公司在 2017 年第三季度財報裡解釋:
" 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同比增長 63% 至人民幣 69.20 億元,主要反映來自微信 ( 主要是微信朋友圈及微信公眾號 ) 及其他移動端應用的廣告收入增長 "。
至此可以斷定的是,張小龍不用重新面對 Foxmail 和 QQ 郵箱的商業化尷尬瞭。
肆
2016 年 1 月,張小龍出現在微信公開課上。
這讓人有些意外。現場爆發出尖叫聲和歡呼聲,幾乎所有人都掏出瞭手機拍照。他略顯緊張,右手一直插在褲兜裡,解釋自己是突然決定參加會議——這個舉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是有點浪費時間的。
張小龍首次公開演講
登臺前一天,微信出現瞭烏龍事件。微信此前悄悄上線的 " 我和微信的故事 "H5 活動,因訪問量過大導致服務器幾乎掛掉,謠言隨之而生:打開鏈接就會被盜號,支付不安全瞭。一夜之間,數百萬用戶解綁瞭銀行卡。
張小龍用自己的銀行卡做瞭辟謠,這位被迫拋頭露面的演講者成為當年微信公開課的最大亮點。
此後兩年,張小龍演講成為每年 1 月的例行項目,業內稱之為 " 互聯網界的政府工作報告 "。太多人想知道張小龍在想什麼、微信下一步要做什麼——七年時間裡,微信這個超級 APP 已經生長為森林,無數生物寄居其中。
與龐雜生態形成對比的是,微信活躍用戶已經突破 10 億,神秘感依然籠罩在這位程序員身上。
張小龍把神秘感帶到瞭微信這個產品裡。
微信在初期沒有規劃,張小龍經常用 " 不知道 " 回應疑問:不知道半年後要做什麼、不知道如何開放,甚至在被問到 " 微信是什麼 " 時,他的回答也有些玄奧:" 你如何使用微信,決定瞭微信對你而言,它到底是什麼 "。
但人人都能感受到張小龍的存在。
比如他的矛盾和混搭。一方面,微信始終保持著張小龍喜歡的風格:極簡主義是互聯網最好的審美觀。正如喬佈斯時代的蘋果手機。但另一方面,你又能感受到文藝氣質的靈光一現,比如張小龍喜歡的邁克爾 · 傑克遜海報和口號。
微信開機頁邁克爾 · 傑克遜海報
海報推出前,微信設計團隊一直找不到內心激情的感覺。張小龍把奧迪 TT 的鑰匙扔給瞭他們。黑暗地庫裡,跑車發動機轟鳴,MJ 的聲音在躁動,隻有車燈照亮之處有一片紅色光暈——黑紅後來就成為瞭海報主色調。
在這個 10 億用戶的超級世界裡,張小龍是掌握著上帝視角的規則制定者和實權者。但強勢之外,他始終惶恐。
前央視主持人王利芬曾以創業者身份拜訪張小龍,會議室裡,聽到王利芬一行表示每天長時間使用微信,張小龍顯得有些著急,他慢慢說著," 這不是好事 "," 用完即走最理想 " ——當時,張小龍和同事吃飯、開會,都會規定 " 不能看微信 "。
這些盤旋在張小龍腦子裡的想法,後來演化成瞭 2017 年 1 月發佈的微信小程序。
伍
第三次出現在微信公開課上時,張小龍明顯消瘦瞭。
剛剛邁過 48 歲的他顯得有些疲憊。一個小時的演講裡,他偶爾喝水、咳嗽,擺弄耳麥,習慣性地把手插進褲兜裡。
張小龍在 2018 微信公開課上
微信的變身如今已經進入第三場:從最初的社交產品、到平臺、再到如今想連接人與真實世界的工具。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在抱怨:微信變成瞭工作 QQ、朋友圈垃圾信息太多、公眾號打開率太低 …… 但在下一個替代品出來之前,又沒有人能真正離開它。
敏銳如張小龍,顯然捕捉到瞭這些危險的信號。於是在今年公開課上,他透露瞭一些微信新舉動:正在開發公眾號獨立 APP、將恢復對作者的贊賞功能。
自媒體人很興奮,普通用戶很失望。
上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電影《七年之癢》曾提出概念:愛情在七年之後會進入一段危險時期。對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 APP 亦是如此,七年已經是很長的時間單位瞭——如果不是刻意計算,你能相信微信已經七歲瞭嗎 ? 第一次使用微信的你,如今生活也天翻地覆瞭吧 ?
而長情是這個時代的稀缺物。
人人喜歡張小龍,也由此期待他的新故事。但是,這個商業世界永遠也不會缺下一個張小龍。一旦微信沒落,這個名字終究也會被遺忘。
熟讀哲學深諳人性的張小龍,自然是明白這點的。他在大學接觸到弗洛伊德思想,後者曾經提出,人的所有動機都來自於性的沖動。於是,性和暴力也成為張小龍設計產品時重點考慮的需求—— 2010 年 11 月,剛剛確定要做微信的他半夜跑到飯否吐槽:
" 還是你們用戶爽,哪裡爽到哪裡,苦的是做互聯網的,要整天分析你們的陰暗心理好讓你們更爽,還不能明說。"
張小龍還有過一樁想為而不能為的事情——他曾經考慮在微信啟動頁播放自己喜歡的《一百萬噸的信念》。那是汪峰在 2011 年發行的歌,歌詞裡充滿憤怒和黑暗:
不要相信電視廣告
不要相信排行大榜
不要相信花邊新聞
不要相信存款利息
不要期盼好運到來
好運屬於貪官污吏
不要期許好人相助
好人都在挖煤倒土
你可以相信最為糟糕的事情
它每天都在我們周圍接連發生
你至少需要有一百萬噸的信念
也許或可能勉強繼續活下去
提議自然沒有通過。張小龍後來在一次內部演講中選瞭這首歌開場,形容這首歌和微信一樣,都發現瞭社會的某股暗流。
" 你去感覺現在社會流行一種潮流,或者人群流行一種潮流,像潮水一樣往某一個方向走。這種暗湧,就是最前沿最具革命性的東西。"
這樣的張小龍,很容易讓人想到《麥田裡的守望者》,男孩霍爾頓曾經向妹妹闡述自己的理想:
"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瞭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裡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裡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隻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孤獨守望者角色,或許正是張小龍向往並享受的。
他同樣享受的還有今年流行的小程序遊戲 " 跳一跳 ",6000 多分的好成績背後,大概又是一個個打磨產品細節的深夜——他用肉眼就可以識別出兩張圖片的兩個像素高度差。
" 跳一跳 " 與微信早前推出的 " 打飛機 " 有諸多類似之處:簡約、爽快、易上癮。更重要的是,它們原本是一個人的狂歡,加入好友排名後,又變成無需贅語寒暄的社交場,叫人不覺得寂寞。
在孤獨者的暗湧之中,張小龍睜大瞭眼,人性始終是他的方向標。於是,潮水把他帶到瞭新的世界,他也在一定范圍內改變瞭潮水的方向。
這是孤獨者對世界的改變,也是一場漫長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