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將軍郭
01
在北京城約頓飯真是太難瞭,更難的是終於湊齊瞭時間,卻定不下地點和吃啥。大傢拉個微信群討論,好多人的答案都差不多," 我都行啊,"、" 隨便,吃啥都行 "、" 我沒意見,你們定 "。
最終,一定有人耗不下去提個議," 要不我們吃火鍋吧?" 這往往才是真正討論的開始,有人會說 " 好 ",有人會說 " 哎呀,我昨晚剛吃過火鍋,換個吧 ",還有人會說," 別吃火鍋瞭,吃粵菜吧 "。
剛才還毫不在乎說著隨便的人,立刻表現的不再隨便,他們會否定,會婉拒,會挑剔,如果能提出想法倒好,最怕之後反問他想吃啥,答案還是 " 都行,隨便 "。
真是讓人頭疼。
的確有人是不太有所謂的,說隨便,說都行,最後也能欣然接受別人的安排,不算難相處。但是那些說瞭隨便又挑剔的人,經常在社交中給人很大壓力,因為他們越是說隨便,就意味著你越不能隨便。
說隨便的背後,不代表這個人沒有需求,隻是他不表達,卻把問題拋給瞭對方,想讓對方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內心是暗含著一種期待的,即 " 你應該知道我要什麼,並能夠給我想要的 "。
誰都有這種期待,但是卻並不是誰都能滿足這種期待,隻有你明確自己的要求,對方才更有可能滿足你,但是講出自己的需求,對很多人來說太難。
02
我們的文化要求我們含蓄和委婉,小時候,如果你去親戚傢做客,是不能直接表達 " 我想吃糖 "、" 我想喝可樂 " 的,這樣會被傢長訓斥說不禮貌。
哪怕人傢明確地問你要不要玩這個玩具,你可能也得先看看父母的眼色,再靦腆的搖搖頭,即便你很想玩,也隻能等待別人塞到你手裡。
直接表達需求會被認為是不客氣的、缺乏教養的,即便你的要求是合理的,也常常會被父母和長輩否定,他們習慣瞭給你灌輸,不論那個東西你想不想要。
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個男同學在課堂上拉褲子,被全班同學笑,老師問,你為什麼不舉手示意要去廁所,他搖搖頭說,我不敢,怕被老師說。
當時是小學四年級,年幼的我們隻覺得這個男孩膽小,現在想來,學校制定瞭各種規則告訴我們 " 不要怎樣 ",卻沒有教會一個孩子怎樣合理正當的表達需求。
長大後我們也羞於表達需求,尤其是面對並不是很親密的人,我們更加擔心直接表達需求會讓我們看上去不那麼隨和。
於是," 隨便 " 就成瞭 " 隨和 " 的代名詞,為瞭能讓我們看上去容易與人相處,說白瞭,就是不顯得 " 多事 "、" 挑剔 "。但實際上,除非你真的可以壓抑自己的所有需求,在人際交往中萬事皆忍,否則,不要輕易說隨便,它並不能成為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反而增加瞭煩惱。
先說 " 隨便 ",這等於標明自己是可以接受別人的安排的,這句話可能會拉升你的社交形象,讓別人對你形成 " 隨和 " 的印象,給瞭對方一個良好的預期;但之後又挑剔,這相當於破壞瞭你之前建立的形象,打破瞭對方的預期,讓他失望。
這一來一回造成的落差,反而強化瞭你並不隨和的社交形象,倒不如一開始就明確說出自己的需求,在對方沒有預期的時候,他更容易接受。
03
人際交往並不輕松,很多人是非常敏感的,常常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跟對方大動幹戈,好友之間也可能因為一個爭議就變得形同陌路,於是每個人都會小心翼翼,怕本就脆弱的關系雪上加霜。
一句 " 隨便 " 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卻是在給對方出難題:一個什麼樣的答案才能讓對方滿意?
就吃什麼這件事來說,都很難辦。要考慮對方的生活習慣、平時的飲食偏好、季節性等因素,很可能全面思考精心選擇之後,卻仍然不能讓對方滿意,就更別提其他大事瞭。
春節期間,我照例帶父母出去旅遊,我爸媽的確是隨和的人,但他們對我說的 " 隨便 " 卻還是會讓我焦慮,去哪的問題選擇不好會給出行帶來一堆麻煩,如果僅考慮熱門旅遊地點,又未必適合父母的年齡和喜好,這比他們明確指示去哪讓我來安排要難多瞭。
除瞭給別人造成壓力和選擇難題,說 " 隨便 " 其實並不一定會留下隨和的好印象,因為這看上去也像是並不在意,因為你不願意花時間去講需求,不願意跟對方討論交流,是一種應付的態度而已。
說一句隨便是簡單的,但承接這句隨便的人要做的事卻是非常復雜的。換位思考,你會發現,不讓對方為難的最好辦法不是說隨便,而是盡可能真實的表達自己的需求。
其實,除瞭給別人出難題,經常說 " 隨便 " 也是在為難自己。
說隨便意味著壓抑自己的需求,無法正視真正的自己。如果對方不知道你的真實想法又沒滿足你的需求,失望的是你自己,而這種失望就來源於你最初的 " 隨便 ",是你放棄瞭選擇的權利,是你放棄瞭滿足自己的機會,當你說 " 隨便 " 的時候就要做好別人會隨便對待你的準備啊!
比起那些彎彎繞繞、來來回回否定和挑剔的過程,我更喜歡直截瞭當地告訴別人我的需求,給別人減輕猜測的負擔,也給自己正視內心的機會。講出自己想要什麼並不可恥,也不需要粉飾,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既然你不是一個隨便的人,就別總是說隨便,認真投入對待每一個選擇,才不會過順流而下的隨便人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