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不僅不保本,連收益都要交稅瞭

01-31

本文系融 360 專欄作者 " 首財之道 " 原創作品,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融 360 官方立場,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

銀行可以說是大傢最信賴的金融平臺瞭,存款放銀行,買國債找銀行 …… 背靠央媽,就能保本保息,衣食無憂瞭。曾經的你可以這樣想想,但之後不行瞭!

從今年開始,我國的資產管理產品要全面進入征稅時代。根據財政部、國傢稅務總局發佈的《關於資管產品增值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從 2018 年 1 月 1 日開始,資管產品管理人要對資管產品運營業務的收益按照 3% 的征收率繳納增值稅。以後我們投資理財賺的錢,除瞭進自己口袋,還要分另一部分無條件上繳。想一想就有點不甘心呢!

政策中涉及到的資管產品管理人和資管產品是有嚴格說明的。其中具體有哪些產品利息要征稅,這直接涉及到大傢賺錢的多或少,就展開給大傢解釋解釋。

1.

是誰在要我們的錢?

國傢既然從今年起要對我們的投資收益征收增值稅,那我們也得先知道,上交的利息錢到底入瞭誰的口袋?

資管產品管理人。

資管產品管理人,簡單講就是管理我們資產的平臺 / 人,能幫我們投資賺錢的平臺 / 人,其中包括銀行、信托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等。

資管產品,顧名思義就是能賺錢的產品,它包括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信托、財產權信托、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私募投資基金等。

而眾多的資管產品中,我們最常接觸到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在這裡,銀行就相當於資管產品管理人,銀行理財產品就相當於資管產品。

既然新政發佈說要對理財利息進行增值稅的征收,那我們賺到的錢究竟要上交多少?

舉個例子:小 A 花 20 萬買瞭一款年化收益率為 5% 的產品,3 個月後到期。相應產品持倉的公司挺爭氣,沒賠錢,按預期拿到瞭 5% 的年化收益:

200000*5%÷365*90≈2466。如果收益要按 3% 的征收率繳納增值稅的話,等於說是要上交給銀行(資管產品管理人)2466*3%=73.98 元。

這增值稅一出臺,可不就是我們賺瞭要交錢,賠瞭沒人管嘛?資管機構咋說都能賺,拿著投資者的錢做買賣,不用承擔啥風險,這對投資者來說未免有點太不厚道瞭吧!

心痛地裹緊我的小錢包。抱一抱,就當我們從沒賺到那點錢 ……

心痛掉肉的同時,也不是一點好消息都沒有 ~ 目前,增值稅的征收主要是針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於互聯網金融、P2P 暫時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大傢偏愛的互金產品,比如貨幣基金、P2P 類產品的收益所得,不在增值稅的征收范圍哦 ~

雖然對於互金平臺,國傢還沒有采取征收增值稅的做法,但我覺得增值稅這部分的費用,最終還是會轉嫁到投資者身上。比如說降低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將增值稅的稅費直接從產品收益中扣除,導致用戶的實際收益降低。你看近期餘額寶等寶寶類貨基的年化收益率一直呈下滑狀態,是不是因為不收增值稅的影響呢?咳咳 ……

這年頭,錢是越來越不好賺瞭!

2.

再見瞭,保本保息

除瞭增值稅通知之外,央行同期還發佈瞭《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這個意見稿對各類資管業務進行瞭各種限制,其中對銀行理財的影響最大。

對銀行理財最狠的一條,怕就是 " 打破剛兌 " 瞭: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付兌付,一旦發現,予以處罰。配合剛兌一起被敲重點的還有" 不得承諾保本保息 "、" 預期年化收益率會變成凈值化管理 "。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就有點類似於買基金瞭。

舉個例子,以 1 元的凈值,5 萬塊錢買入。過瞭幾個月後,收益不但沒增長,反倒降瞭幾個百分點,凈值變成 0.8 元時贖回的話,到時我們隻能拿到 4 萬。簡單說,因為凈值的變化,我們買銀行理財還會出現拿不回本金的情況。

一連下發兩個通知,直指 " 銀行理財 ",不得不說,2018 年,央媽對銀行理財下手有點重瞭。接連被 " 打擊 ",難不成銀行理財不保本保息,就不值得投資瞭?

也不是。

事實上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比銀行存款的收益要高兩個百分點左右,雖然投資者要承擔一部分的風險,但對比來看,即使明確打破剛性兌付,銀行在對接金融資產上,在風險控制能力等方面擁有專業、豐富的經驗,仍然是值得信賴的投資渠道。

銀行理財風險雖然小,但是針對銀行理財產品,我們也得擦亮眼睛好好選!

另外,針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變,央媽也給予瞭一定的 " 放松 ":之前銀行理財都是封閉式的,有固定期限,不到期不能贖回。但凈值化後,銀行理財既可以有開放式也可以有封閉式。

開放式,隨時可以贖回。當凈值變低時,投資者可以贖回及時止損。這樣做,也就盡量降低瞭老百姓本金受損的程度。

當然,雖然是開放式理財產品,但它也不會像基金一樣隨時可以贖回。有的產品是工作日的工作時段可贖回,有的則是每周固定的一天。雖然流動性沒有貨幣基金那樣強,但比起之前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贖回要強多啦。

3.

" 智能存款 " 或成香餑餑

銀行理財等的保本產品一直都是穩健投資者的心頭好。不過,眼下這兩種產品很多都不再保本瞭。那是不是就沒其他的穩健賺錢的選擇瞭?

就目前老百姓接觸的金融產品來看,貨幣基金或將成為眾多投資者的儲蓄首選。仔細想一想,在互聯網的大趨勢下,走哪都拿一部手機,就算手裡握有現金 1000 元,估計兩三個月都花不完。由此看來,銀行存款取款方便這點優勢,也將逐漸淡逝。貨幣基金式的智能存款將成為 " 香餑餑 "。

貨幣基金因為高流動、高收益、低風險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重金持有,現在沒用過餘額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零錢理財。

前有支付寶螞蟻財富,後有微信理財通,供我們選擇的貨幣基金越來越多。

未來,產品不保本,是必然的。" 買者自負 " 的投資原則,更有助於投資者回歸理性,減少盲目投資。從長遠來看,更有利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以及投資者自身金融知識的豐富,於兩者而言,都是雙贏。

微信公眾號:首財之道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