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的新時代來臨瞭,這個新時代該怎麼解釋?
經濟學傢馬光遠最近給瞭一個形象的表述 "買房不需要智商的時代基本結束",融 360 說房君(fangdai123)覺得總結得相當到位。
隨著貨幣政策轉向、庫存難題消失、棚改逐漸退出、外匯壓力大減,房地產不再需要承當 " 托底 " 的角色。未來的房地產不可能呈現普漲的態勢,隻有城市基本面向好,房地產才有發展的空間,房子才有購買的價值。
昨天股市有個大消息,那就是茅臺的股價突破瞭 600 元,收盤價為 605.09 元。茅臺的入場券已經超過瞭 6 萬元,而 10 年前茅臺最低的價格才 30.62 元,近 20 倍的收益,已經明顯跑贏房價。
如果你當初花 10 萬買瞭茅臺,十年後的今天,你至少湊出瞭一線城市的首付款,如果是 30 萬,那就是直接一套房。隻不過,選股票難,堅持持有 10 年更是難上加難。
買房更是如此,過去幾年很多城市的房價相繼上漲,不少人買房也是四處出擊,甚至下沉到瞭一些三四五六線城市。
靠刺激支撐的樓市,一旦刺激停止,樓市也就見頂瞭。現在房子是到手瞭,但也僅僅是房子瞭,自己不住,也漲不上去,更賣不出去。
說白瞭,還是城市的基本面問題。安邦陳功曾說:房價上升不代表財富增長,還得看市場和形勢,房子賣不出去,財富就是零;再者你的房子增值瞭,但其他的升的更快,你的財富還相對縮水瞭。
好的城市必須要讓你的房子能隨時交易,隻有交易價格才決定瞭你的財富。
好的城市的房子,抓牢瞭別折騰,往往賺的最多。好的城市的房子,門檻都很高,有機會買入就拿住,別總想著股市那種 " 高拋低吸 ",換手的成本往往抹掉瞭你的利潤,長期持有才是最賺的。
好的城市能夠很好的應對房價大周期的變化,即使短暫調整也不必擔心,但差的城市就不一樣瞭,很可能就是一瀉千裡,從此一蹶不振。
未來買房,必須要挑選好的城市,而且要選擇長線操作,這大概也是 " 買房需要智商的 " 內涵吧。
說瞭這麼多好的城市,那麼至少問題來瞭,那些城市才是好的城市呢?
一、看人口
專業性的指標有很多,比如城市的中長期交通規劃、產業規劃、綜合競爭力排名等等。這些指標對於普通人來說,既難懂,也乏味,數據也不好獲取。
房地產行業用來判斷投資價值的長中短期指標有三個,長期就是人口,中期是土地供應,短期是貨幣。
既然是挑選好的城市,而且需要長線操作,那麼有一個指標我認為最方便,也很好獲取——人口。人口這個指標,各位可以從每個城市的統計局網站公佈的統計年鑒中獲取,非常方便。
好的城市肯定是能持續吸引人口流入的,如果要區分 " 好 " 和 " 更好 ",那就再細化一下,在人口凈流入的城市中做比較即可。
城鎮化進程已經從高速增長期過渡到城市群精細化增長期。在這個階段,不同城市之間的馬太效應會表現得很明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買房也必須要擁抱強者才行。
今年很多二線城市都啟動瞭相應的人才引進計劃。這背後其實就是在爭奪人力資源,人們往哪裡去,基本上就決定瞭大傢對這座城市的印象,房地產的未來也就基本定格。
二、看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占比
這個數據的獲取應該也不算難。
房地產發展快的,發展好的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往往占比比較高。當前一線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已經占瞭絕大多數。不少優質的二線城市,二手房成交占比也在快速增加。
今年以來,不少三四線城市也很火,房價翻番的不在少數。但這些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根本上不去。上不去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房地產發展得也不夠充分,人們買房還處在改善居住條件的初級階段,當然首選新房瞭。二是當地人口也不斷流失,大傢都有房子,誰稀罕買別人的二手房呢?
此外,二手房成交占比更大的城市,房價的波動實際上體現的是供求關系的變化,買的人多瞭,一套房的價格自然要更高一點。
而新房成交占比更大的城市,房價波動往往僅僅是成本因素導致的。一塊地賣貴瞭,房子自然也要賣得貴一點,更關鍵的是,買瞭這些房子,你要麼無法退出,要麼隻能雞肋地退出。
所以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新房成交占絕大多數的城市,基本沒有購買的價值。隻有二手房市場活躍的城市,才是好的城市,房子才具有購買的價值。
話說到這,今年有不少人口流失,房價卻又猛漲的三四線城市在這一波行情中,趕瞭個晚集,而在接下來的調整期中卻首當其沖。所以在這些城市買房的朋友們,恐怕隻能站崗放哨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