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年之癢,微信公眾號拐點已至?

08-02

刺蝟公社 | 金木葉 石燦

7 月 31 日,微信官方團隊對外公佈瞭一張圖,圖中顯示,微信公眾號的數量超過 2000 萬。

此圖來源於新榜

2012 年 08 月 23 日,微信公眾平臺正式上線。到今年 8 月,正好走過 5 年時光。

這 5 年內,微信公眾平臺創造瞭種種神奇——自媒體的歷史性崛起應歸功於它;內容創業的風口也是由它造就;整個傳播格局的改變,它起到瞭關鍵作用。

在微信公眾號之前,可能很難有一個平臺——即使微博也沒做到——能對個人賦予那麼強大的傳播能量。

俗話說 " 七年之癢 ",然而,走過 5 年的微信公眾號,也遇到瞭可能的拐點。

最近,討論微信公眾號打開率降低的文章越來越多,唱衰微信公眾號的聲音也開始變得刺耳起來,因為一些行業意見領袖也開始發聲。

先是有 @小馬宋 發文表示 " 微信公眾號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他說:" 公眾號的打開率其實一直在下降,更要命的是,我最近發現,轉發文章的打開率也在下降。以我的公號為例,以前一個轉發大概能帶來 10 個閱讀,現在可能都不到 5 個瞭。"

@和菜頭 隨後撰文《也談公眾號的衰落》,接下來 @馮大輝 @三表 @池建強 @魏武揮 等行業意見領袖也加入到瞭討論話題中來。

雖然沒有切實的數據做支撐,但從號主們的普遍反映來看,公眾號打開率下降,恐怕是不爭的事實。

早在今年 5 月初,刺蝟公社就曾發文《為什麼連周和泰這樣的 " 評論狂魔 ",都越來越少打開微信公號瞭?》,發現公眾號打開率不斷下滑,即使像周和泰這種 " 愛號如命 " 的用戶(他有三個微信賬號,原因是每個賬號隻能最多關註 1000 個微信公號,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他每天會在大量公號文章下方評論區留言,每天精選的評論在 50 條左右),也不怎麼打開瞭。

周和泰說,他已經取關瞭很多公號。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 " 看不過來 ",二是 " 沒什麼好內容 "。

" 看不過來 " 毫無疑問是因為越來越多。微信官方昨天公佈的數據——超過 2000 萬,印證瞭這一事實。

打開率低,是因為用戶不愛看微信公眾號瞭嗎?恐怕並不盡然。

2014 年 12 月,騰訊企鵝智庫公佈瞭一項調查,發現每個用戶每天在微信平臺上平均閱讀 5.86 篇文章。後來,騰訊企鵝智庫沒有再公佈類似數據,刺蝟公社也沒發現有哪個機構公佈瞭該項數據。

但從微信公佈的用戶平均使用時長來看,可以估算出,每個用戶每天在微信平臺上平均閱讀文章的篇數,隻可能增加,不可能減少。

由於微信官方也很少對外公佈公眾號的數據,比如公眾號的增速情況等。但跟打開率低有關的一個很明顯的原因是:公眾號確實太多瞭,攤薄瞭每個公眾號的被關註量。

13.95 億人擁有超過 2000 萬個公眾號,平均每 70 人就擁有一個公眾號,這難道不是明顯的供過於求嗎?即使這裡面有很多是僵屍號,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能夠持續供給優質內容的公眾號在持續增加,這些號既來自個人運營者,更多的來自機構運營者。

公眾號在數量上的龐大規模,必然會攤薄瞭每個號的受關註度——即使是大號。因為用戶消費內容的時長大致是固定的,即使有增長也不會變化太大,分攤下來結果就是那樣。

而微信公眾號的整體新增用戶,依賴於整體網民數量的增長。恰恰是我國新網民的增速在減緩。早在 2015 年,CNNIC 就發佈消息稱,我國非網民的上網意願持續降低,從 2011 年的 16.3% 逐漸下降至 2014 年的 11.1%,未來非網民的轉化難度將進一步加大、網民規模的增速將繼續減緩。

圖源於網絡

移動互聯網的幾乎每個行業都受到瞭新網民增速減緩的影響,微信公眾號不可能置身事外。而且,微信公眾號發展瞭 5 年,它一開始出來時,用戶覺得很新鮮,看到一個像樣的就會關註,現在多如牛毛,用戶也開始挑三揀四瞭——一句話,微信公眾號獲取用戶的紅利期早就過去瞭。

在這種形勢下,還有新號源源不斷地湧進來,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今年上半年微信公眾號出現的打開率拐點,一點都不讓人奇怪。

周和泰說的第二個原因—— " 沒什麼好內容 ",肯定也是一條重要的理由。

這裡面的內容,可以理解為兩類:一類是 " 形式上的內容 ",一類是 " 實質內容 "。從形式上看,微信公眾號的新鮮勁毫無疑問已經過去瞭,號主能嘗試的新形式,用戶也見怪不怪瞭。這正如小馬宋在《憂桑,公眾號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中所感嘆的:" 觀眾的口味在變,而你即使還是幽默如昨,也已經是昨日黃花。"

從內容本身來看,微信公眾號是非常 " 吃 " 內容的。即使不能做到日更,一周兩三更總是需要的。若隻是憑觀點和才華吃飯,哪有那麼多內容輸出?

上面吐槽微信公眾號衰落的這些作者,以及像咪蒙、六神磊磊讀金庸等大號,都有鮮明的個人印記。他們的觀點和才華,就像倒置的沙漏,總有漏完的一天。即使自己覺得還能輸出,但用戶也不見得會買賬,他們也有審美疲勞。

所以," 沒有什麼好內容 " 的說法,其實是成立的。並不代表那個號在水準上有什麼降低,僅僅可能是輸出得太多瞭,受眾也有點煩瞭。

總結起來,微信打開率低主要源於兩點:1、閱讀數下降,隻是因為公眾號越來越多,攤薄瞭關註量;2、每個互聯網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走過 5 年時光的微信公眾號,已經沒啥新鮮勁瞭。

此前,騰訊創始團隊成員之一的張志東也覺察到瞭微信公眾號的問題,在去年的微信內部會議上,他說:我在訂閱十來個訂閱號的時候,每日一條推送的體驗是很愉快的。但是,當我有大幾十個,上百個訂閱號的時候,我就陷入瞭 " 內容過載 "。

" 過載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紅點密集讓人產生焦慮和失控感。 貪多是人性的弱點,雖然微信早就有右劃退訂的功能, 但依然不足以體驗平衡,用戶還是很容易被人性的弱點帶入坑裡。微信這裡還需要更多友善的創新, 幫助用戶擺脫這種不愉快處境。" 張志東說。

但微信到達這樣一個用戶量級,要作出大的創新恐怕不容易——就像蘋果手機一樣,想產生革命性改變,太難瞭。

微信團隊最近也在發力,更新功能的頻率很高。比如狂推小程序,上線 " 搜一搜 " 與 " 看一看 "、讓公眾號能夠遷移和改 ID、號主可以設置定時群發等,但這些都不算是什麼大的創新。

而且,從產品形態上說,刺蝟公社更認同魏武輝的觀點:" 單就公號(或者什麼其它內容渠道上的號)本身,其實質是一個傳統媒體行當,並不是什麼新媒體,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

刺蝟君一直覺得,公眾號就是報紙在移動互聯網裡的翻版:1、兩者都采取訂閱制;2、兩者的更新頻率差不多;3、兩者都是一個發佈者面對諸多受眾;4、兩者都是圖文為主;5、兩者跟用戶的互動性都做得不好 ……

隻是分發方式不一樣,報紙走訂閱分發,微信公眾號走社交分發。

現在受眾接觸內容方式主要就三者,一種是主動訂閱;一種接受社交分發;一種是接受個性化推薦。

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接觸內容的方式主要是主動訂閱。但社交媒體興起後,接受社交分發越來越成為趨勢。2014 年 12 月,張小龍在一次演講中說到:"20% 的用戶到訂閱號裡面去挑選內容,然後 80% 的用戶在朋友圈裡去閱讀這些內容。"

這就是社交分發興起後,用戶主動訂閱和接受社交分發的比例。

2012 年,今日頭條誕生。隨著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內容機器分發方式的崛起,內容的個性化推薦越來越成為趨勢。

雖然對於用戶來說,主動訂閱、接受社交分發、接受個性化推薦這三種內容獲取形態都會存在,但三者之間的比例出現瞭大幅此消彼長的態勢。

毫無疑問,個性化推薦的分發方式越來越盛行,而且會擠占社交分發的空間。隨著機器學習能力越來越強大,這種分發方式也會變得愈加主流。

這才是主打主動訂閱和社交分發的微信公眾號,在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互聯網加速瞭社會的變化,也縮短瞭互聯網產品的生命周期。對於微信公眾號上的耕耘者來說,可能需要面對的事實是——用戶越來越不愛打開你的公號瞭。

而且,你能做的極其有限,因為對於一個成熟的產品來說,你很難在上面拼出什麼新玩法和創意瞭,這時候,革命性的改變可能來自外部。

和菜頭就認為,這種外部因素是技術:" 內容創作同樣需要升級,尤其是在微信公眾號的領域內。需要理科生,尤其是技術人員的卷入,需要他們提供新的生產工具,需要他們提供新的創造方式。"

刺蝟君也認同,技術對內容生產的改變,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未來必然會越來越深入。

5 年瞭,毫無疑問,微信公眾號拐點已至,但這不是說,它也沒有可見的未來。恰恰相反,如果你此時就放棄瞭這個平臺,你所收獲的失望,遠遠要大於對打開率下降的失望。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