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九靈
周一我們發佈瞭《吳曉波頻道 2017 新中產報告》,提出瞭關於新中產的 26 條真相。
這是一份總貌式的報告,發佈後就引起瞭很多討論,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部分觀點的,有提出建議的,也有希望看到更細致內容的。
沒關系,我們可是分析瞭 100 多萬條數據,得到的結論多不勝數。接下來我們會出一個系列的文章慢慢講給大傢聽,今天就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我們說一說新中產心中的 7 條普遍性需求。
愛學習
整個調查中,所有單一選項得票數最高的是什麼你知道嗎?是學習。
可以這樣說,學習與自我提升,是新中產最普遍的需求。今天的新中產,100 個人裡面,有 95 個在給自己學習充電。其中 83% 的人,去年給自己買瞭書,這當中,又有 2/3 的人有固定閱讀習慣。
過去這些年,中國人都被認為是最不愛閱讀的群體,這個觀點,恐怕要改一改瞭。中國的新中產群體,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從事的是白領或類似的工作,他們是中國第一個大規模出現的終身學習群體。
愛旅行
整個調查中,所有單一選項得票數第二高的是什麼呢?
是旅行,93.3% 的人在未來一年有出遊計劃,這是第二普遍的需求。
小巴對一個知乎問題—— " 為什麼那麼多人開車回傢,到樓下瞭還要在車裡坐好久?" 印象深刻。
其中一個很棒的回答是:" 因為這是最後一個真正私人、隻屬於自己的空間。"
在公司、在傢裡,我們都是多重身份的人,多的是柴米油鹽和細枝末節,而獨坐在車裡的這段時間,我們在一瞬間脫離瞭出來。旅行,某種程度上,也起到瞭這樣的作用。
如果說學習是一種擁抱競爭的姿態,那麼旅行,則是遠離競爭、拋開功名利祿、獲得片刻安寧,從而讓自己的精力得以回血的間隙。
兩者,缺一而不可。
愛健康
健康,是新中產的另一項普遍需求,它有很多細分性的表現。
比如 65% 的人購買過以 " 健康 " 為賣點的食品和日用品;60% 的新中產至少每年都會體檢一次;58% 的人,購買瞭空氣凈化器、凈水器;近一半的人,購買瞭健身卡/遊泳卡/體育場館會員卡;近 40% 的人,為自己或傢庭成員購買瞭醫療類商業保險。
綜合下來看,這些選項幾乎覆蓋瞭整個新中產人群,每個人都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對健康負責,但不變的健康本身都是一個優先序靠前的普遍需求。
愛體驗
過去一年,新中產消費的核心主題是消費升級,在消費顯著增加的 Top10 選項裡,僅有 1 項是實物類商品(服飾),其餘 9 項都是體驗類服務。
我們願意為學習花錢,讓自己變得更好;願意為旅行花錢,讓自己見識更廣;願意為居住花錢,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安定;願意為運動健身花錢,讓自己變得更加健康;願意為子女花錢,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
所有的這些,都說明瞭,新中產計劃讓自己變得更好,不論是內涵還是外在,然後去體驗全世界的美好。
愛錢
當我們問," 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時,回答最多的是——錢,74% 的人選擇瞭 " 賺錢,實現財務自由。"
中國的新中產,大多還是愛錢的,古語有雲 "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不過,關鍵還在於不常被引用的後半句 " 用之有度 "。
這是一個多選題,選擇財務自由的人最多,典型模式卻是 " 實現財務自由 +X"。X 的選擇非常多樣化,可以是 " 快樂、享受當下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是 " 更瞭解這個世界 ";可以是 " 美滿傢庭及和諧的人際關系 ";可以是 " 健健康康地度過一生 ";也可以是 " 讓世界因自己而改變 "。
換言之,新中產確實是愛錢的,但錢隻是工具而非目標,真正的人生目標在於,每個人為自己定義的美好生活。
愛 " 偷懶 "
對於新中產而言,如果有什麼事情比錢更加重要,時間一定是首選之一。
新中產的一種普遍現象,是具有美好價值的事物太多,而一旦獲得價值的流程或周期很長,他們都會選擇不做或推遲做——反正還不著急,那我先偷個懶也完全沒有影響。
對於愛 " 偷懶 " 的新中產而言,任何事項縮短反饋周期的事項,他們都樂於接受,這也是遊戲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
而工作、生活中拖延癥頻頻出現,是因為在大部分遊戲裡,你馬上就可以得到一個結果,至少是一個小環節的結果,而拖延癥的對象,往往是反饋周期比較長的事項。
愛自己的國傢
最後一條,和前面有點差別,是關於個人、社會與國傢的。
我們問瞭兩個問題,一個是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另一個是對這個國傢、社會發展前景的評分,兩者都以 10 分為滿分。
調查結果顯示,新中產對自己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分是 6.96 分,而對這個國傢、社會發展前景的評分則是 7.84 分。
新中產的群體,以 80 後和 90 後為主,完整享受瞭中國近 40 年以來高速增長的經濟紅利,用自己的年齡和經歷體驗瞭這個國傢的成長,他們對於這個國傢的滿意度和預期,相當之高——甚至於高於對自己的評價。
其實,我們總結下來,對於新中產的所愛,可以用一句話來歸結:
手裡擁有瞭選擇權的時候,我們才會去做我們內心認為正確的事情,才能把生命浪費在我們認為美好的事物上,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