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是稅,坐飛機要交 " 燃油附加費 ",買商品要交 " 消費稅 "。然而,你聽過 " 糖稅 "、" 脂肪稅 " 嗎?
2018 年伊始,食品飲料行業 " 漲聲一片 ",繼燕京啤酒、青島啤酒、華潤啤酒等各大啤酒公司集體宣佈漲價後,近期康師傅和統一飲料也稱要對旗下果汁等產品調高價格。
飲料越來越貴的原因,除瞭意料之中的原料價格、運輸成本等上升之外,還有一個令食品飲料公司 " 頭大 " 的問題。
2018 年 1 月 1 日起,環保稅正式開征,這意味著影響食品飲料的成本又多瞭一個因素。
其實,在食品飲料行業,交各種各樣的稅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說到給食品飲料征收 " 糖稅 " 和 " 脂肪稅 ",恐怕很多人還是會覺得稀罕非常。
近年,為瞭減少兒童日益嚴重的肥胖問題和亞健康問題,不少國傢通過推出稅收奇葩新政,抑制人們對不健康食品飲料產品的過度消費。我們一起來看看,為瞭幫助人們更健康,各國政府都做瞭哪些嘗試吧!
薯片稅
2011 年,匈牙利推出瞭名為 " 薯片稅 " 的稅種,實際覆蓋糖、鹽、脂肪、酒精飲料和能量飲料,稅率根據品類變動。
據《經濟學人》雜志報道,薯片稅的推出,源於匈牙利國民飲食普遍不健康,食用的蔬菜低於大多數富裕國傢,攝取的鹽分卻在歐盟國傢中排名第一,更有三分之二的國民超重,三分之一國民肥胖。
於是,政府決定對於這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征稅,其認為如果通過稅收來提高它們的價格,消費者就會少買這些食品,飲食產品也會因此變得更健康。
據報道,薯片稅確實已經起到瞭一定效果。在匈牙利,有 40% 的食品生產商選擇減少不健康的食材和成分,消費者也轉向選擇健康且便宜的產品。薯片稅開征三年後,匈牙利糖分飲料的消費減少瞭十分一。到瞭 2015 年,該稅種共為匈牙利征得 613 億福林(約 15.5 億人民幣)的稅收。
糖稅
可口可樂寧願被征糖稅,也不願改變可樂配方。
2016 年,英國政府為瞭減少兒童蛀牙和肥胖的比例,決定開征糖稅。這項措施將於 2018 年 4 月開始實行,100ml 含糖量在 5g 及以上飲料,每升征收 18 便士(約 1.6 人民幣)的稅款。若是每 100ml 含糖量在 8g 及以上 , 則每升征收 24 便士(約 2.16 人民幣)稅款。
這些政策的改變加速瞭含糖軟飲料行業的變革,生產商們必須采取方法減少飲料中糖用量,但同時又不能影響產品的口感。
對此,可口可樂公司已經決定降低雪碧和芬達的糖分,但可樂配方維持不變。為抵消征稅帶來的成本,可口可樂公司選擇減小可樂的包裝,同時提高可樂價格,原本 1.75 升的可樂,縮小到 1.5 升,價格則從 1.79 英鎊提高到 1.99 英鎊。
可口可樂曾在 1985 年有過一次改配方的噩夢經歷,消費者異常抵觸當時生產的新口味可樂,迫使其在 79 天後就把配方改回瞭原有版本。
據 BBC 報道,英國每年預計征收糖稅 5.2 億英鎊(約 46 億人民幣),將用於支持小學體育教育。
而英國也不是唯一一個用糖稅來引導國民減少含糖碳酸飲料消費的國傢,如今如法國、匈牙利、比利時、挪威等國傢也已加入征收糖稅的大軍行列。
垃圾食品稅
2013 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70% 的墨西哥人超重,其中三分之一肥胖,成人肥胖率遠高於美國。為瞭改變人們的飲食和文化,國會決定對熱量超過 275 大卡 /100g 的垃圾食品,征收 8% 稅費的議案,包括零食、糖果、含有飽和脂肪等 " 非必需 " 食品。
墨西哥 " 垃圾食品稅 " 開征後,有調查發現,開征後的第一年,垃圾食品消費降低瞭 5%,之後這一數據達到 7%。
拿鐵稅
今年 1 月初,英國國會呼籲推出 " 拿鐵稅 ",以減少英國對於一次性咖啡杯子的使用,達到減少浪費、保護環境的目的。國會發出報告,認為要對每杯使用一次性杯子的咖啡征稅 25 或 34 便士,這相當於每杯咖啡價格的 10%。
國會報告指出,現在英國每年一次性杯子的用量為 25 億個,連起來可以繞地球 5.5 圈。如果不采取措施,這一數字在 7 年後有可能增加到 50 億個。
以賣咖啡聞名的星巴克對該項政策迅速作出瞭反應。星巴克決定,從 2 月份開始,在倫敦的 25 傢店裡,對紙杯收費 5 便士,同時對可循環利用的杯子進行推廣,來測試消費者對於紙杯收費的反應。
看完瞭各國征收的這些奇葩稅種,可以發現,實際上雖讓人看上去不解,實則也是政府的無奈之舉。不過,通過稅收提高不健康食品的價格,真是改變飲食行為的有效辦法嗎?
據《經濟學人》報道,有研究顯示,對於不健康食品征稅或對於健康食品進行補貼,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貧富差距。
因為新鮮蔬菜水果相當昂貴,低收入者難以問津;餅幹、蛋糕、漢堡包、甜飲料等相當便宜,是窮人經常消費的食品,卻多在脂肪稅征收的范圍之內,而窮人並不會因此改變消費習慣和食物結構。健康食品補貼鼓勵所有人購買水果蔬菜,往往是高收入人群對此政策反響最大,從中獲益最多。
你如何看待國外征收的奇葩稅種?
本期編輯: 李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