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社長 編輯 / 西西
現在的人都熱衷於追求 " 幹貨 ",巴不得一個月就成為寫作高手,恨不得三個月就實現財務自由。
網上有個段子關於這群熱衷幹貨喜歡走捷徑的人:
" 如果你每天還在看耶魯公開課,上 3W 咖啡聽創業講座,知乎果殼關註無數,36 氪每日必讀,對馬雲的創業史瞭如指掌,對張小龍的貪嗔癡如數傢珍,喜歡羅振宇勝過喬佈斯,逢人便談互聯網思維 …… 那你應該還在每天擠地鐵。"
然而," 幹貨 " 市場仍然很火爆。
這兩天開學季,各大書城開始打折。我合租的室友是個學霸,借此機會去掃蕩瞭一番,順便招呼我也快去看看。
我點開網站一看,熱銷榜首的書,書名結構大多類似。《世界知名企業培訓指南》、《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極簡史》、《世界頂級思維》、《萬變中不變的超強效率管理法則》……
再點開評價頁面,清一色都是 " 幹貨滿滿 "" 幫助很大 "。生活在這個快捷的時代,很多人都追求 " 快餐式 " 生活。不僅 " 吃 " 上面要快餐,知識的獲取,也隻求便捷。
所以,書名中隻要一出現:
三分鐘讀懂 ***,一張圖告訴你 ***,或者在標題裡加 " 幹貨 " 兩個字,好像都能讓一本書的實用性陡然提升。
這種 " 實用性 " 是信息時代的紅利,但對於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而言,所謂的幹貨,可能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有用。
換言之,看瞭這麼多 " 幹貨 ",其實你正在慢慢變蠢。
01
有人說,知識付費的時代來瞭。2015 年底,自媒體創業者聲勢浩大地推出知識付費平臺;2016 年,各大付費問答平臺紛紛上線,拉起一場大戰。
今年知識網紅們聯合推出瞭一個知識版的 " 雙十一 ",一天的時間就賣出 5088 萬元。
這個銷售額和 2009 年淘寶推出的首個 " 雙十一 " 購物節持平。
你可能沒用過值乎,沒用過分答,沒有在網上買過公開課,但你一定見過或者收藏過這類文章:
"Excel 操作的 100 個小技巧 "
"50 個論文必備網站,一定用得到 "
" 高效記筆記的十個方法,馬瞭再說 "
" 最實用的 ppt 模板,各種場合都用得到 "
這些幹貨有一個十分明顯的共同特征,就是把一些知識、經驗之類的東西,省去漫長的鋪墊和得出結論的過程,直接把結果條分縷析地擺到你面前。
我之前和一個做職場管理類公眾號的朋友聊天,他告訴我,幹貨類的文章,打開率低,但分享極高。
在幹貨面前,本來就快節奏的我們更加急躁:刷到一篇幹貨文章,趕緊點贊 + 收藏;看到一場講座,趕緊報名;聽到一個課程不錯,趕緊購買。
龐大的知識市場也佐證瞭他的小結論:目前,知識付費用戶已經達到 5000 萬,2017 年知識付費的總體規模預估可以達到 500 億元。
這些數據,道出瞭多少人在為自己的知識焦慮買單。" 恐懼大都因為無知與不確定感而產生。"
無知往往是一個人焦慮的源頭,為瞭用最快的時間來緩解自己的這種焦慮,知識成為瞭緩解焦慮的精神鴉片。
但這種短期緩解 " 知識焦慮 " 的辦法,其實暗含重重陷阱。
02
陷阱一:你可能記不住自己看過的幹貨
在這個屏幕閱讀的時代,一個人每天要接受的信息實在是太多瞭。
你理解中的學習,是上網站、看幹貨公眾號、逛知乎;你的學習時間,通常是上下班通勤的時間,工作間隙放空自己的時間,睡前刷手機的時間。
大概和歐陽修說的 " 三上 ",馬上、枕上、廁上類似。看到一篇文章,很好,但是太長沒時間讀,都會選擇收藏下來以後再看。
這裡的 " 以後 ",基本上就等於沒機會瞭。
為瞭避免這個情況,內容都是跟著需求走,你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自然要給你匹配碎片化的閱讀產品。
" 幹貨 " 就這樣應運而生。
同事小王特別喜歡各種 " 幹貨 " 知識,今天在這個公號看到 " 如何月入十萬 "。
" 幹貨滿滿,我要收藏起來。"
明天在那個公號看到 " 職場達人都必須具備五個能力 "。
" 幹貨滿滿,我得收藏起來。"
但他不知道的是,收藏幹貨的過程,就是遺忘的過程。
以為收藏的是知識,其實收藏的是 " 知道 "。以為掌握瞭知識,其實隻是囤積瞭一堆 " 知道 "。
同樣一個結論,為什麼經典大部頭需要花幾萬字幾十萬字解釋,一篇文章可以讓你 " 三分鐘讀懂 "?難道是原書的作者表達能力不如幹貨作者嗎?
肯定不是。你一天接收的信息如此之多,註意力成瞭稀缺資源,隻有最震撼的部分能吸引到你。
所以很多所謂 " 幹貨 " 為瞭吸引註意力,是省略詳細論證過程的,簡單粗暴,直接把一條條結論砸到面前。
這樣的幹貨隻負責提供知識,不負責幫助理解。就像課堂上的筆記,知識密度很高,但可讀性很差。
這麼一來,用註意力最不集中的碎片時間,去記知識濃度最高的 " 幹貨 ",記不住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瞭。
03
陷阱二:過度依賴幹貨,是用別人的大腦在替你思考
前天我去看瞭新上映的電影《敦刻爾克》。看完後回來,朋友問我,你跟我講講,這部片子怎麼樣?
我說,這次諾蘭拋棄瞭以往的繁復敘事,嘗試瞭一下新的打法,我覺得還蠻清晰的。還有諾蘭讓湯姆哈迪演瞭一個戴頭盔的飛行員,哈哈哈,用最貴的演員,露最少的臉。
其實這都是一出電影院,我第一時間在豆瓣上看來的評價。但是在和其它人敘述時,我從心裡把它當成自己的觀點。
看《奇葩說》的投票,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大腦的意志其實是脆弱的,觀點隨時會隨著選手的論述而更改。
在閱讀幹貨時,也很容易受到類似的影響。你以為你在思考,其實你隻是對別人的思考成果提出瞭認同。你隻是在重復著別人的語言,換言之,你已經被人洗腦瞭。
高爾基曾經說過:" 懶於思索,不願意鉆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
這種貧乏用一個詞來稱呼,就是 " 愚蠢 "。那些學者幫你讀莊子,名人解析紅樓夢,一本書帶你看完二十四史,讀完一篇感覺很有見解,仿佛文學造詣又深瞭一層。
博采眾長很好,但也需要時刻警醒,那些觀點不是自己的。
叔本華指出:" 隻靠讀書學來的真理,與我們的關系,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隻有它們才屬於我們。"
在一次導演聚會上,一個個導演都掌握瞭很多別人先進的理論,但卻不會拍電影;相反,趙本山沒太高的學歷和豐富的專業知識,憑著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自導自演的小品、電視劇和電影卻都大受歡迎。
一個沒有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什麼知識都需要別人嚼碎給你,就好比小孩子沒有能力咀嚼,所以大人要幫他們弄碎一樣。
這些幹貨往往隻告訴你結論而非解決過程,將多項式簡化為單項式。
然而,學習是一個連貫的過程,你所接觸的一切信息和背後的原理構建瞭你的思維方式,而這才是培養良好學習方式的關鍵。
短期集中地接受信息與長期碎片化知識都會令你隻看到知識的片面,且快速遺忘。最可怕的是,長此以往,你很難進行深度的長期的思考,你的思維會逐漸被禁錮。
04
陷阱三:聽過很多道理,可能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 " 哪些技能,經較短時間的學習,就可以給人的生活帶來巨大幫助?"
這個問題有 122177 關註,870 萬瀏覽。
縱觀下面的高贊答案,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是技能類,比如健身、做 PPT、編程等;
第二是思維方式類,比如提升情商、風險管理等;
第三是情緒調節類,比如換位思考、高效溝通等。
仔細想想,其實這些答案都包含著一個若有似無的矛盾:
確實這些技能可以經過較短時間學會,熟練掌握也確實可以給生活帶來巨大幫助。
但矛盾點在於,依靠較短的時間掌握的那點皮毛,完全不夠給生活帶來什麼質的飛躍。
這個情況有點像武俠小說裡的武功秘籍,按此潛心修煉方成大器,武功秘籍是關鍵,潛心修煉也是關鍵。
然而," 幹貨 " 卻常常用標題告訴你," 讀完你就學會瞭 "。
把聽過等同於瞭解,把瞭解等同於熟練,或許是幹貨閱讀者最常見的一種幻覺。
網友 " 小鹿快跑 " 講過一段追求幹貨的經歷: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他一共為追求幹貨耗費費 5000 元:
在知乎上買瞭 46 次講座,花瞭約 1500 元。
在微信上買瞭 21 個講座,花瞭約 500 元。
參加瞭一個寫作培訓班,花瞭約 500 元。
在網上買課程,花瞭約 300 元。
參加過兩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瞭約 100 元。
購買瞭幾個七七八八課程,花瞭約 2000 元。
誰知道一年半過去後,他並沒有變好:
" 我除瞭白發多瞭幾根、皺紋多瞭幾絲、眼袋多瞭幾兩外,一點都沒有發生變化。生活品質沒有提升,工作沒有加薪,旅遊夢想沒有實現 ……"
這就是大部分熱衷於幹貨學習的人所得到的結果:
幹貨學習就像鴉片,起初,你會覺得它很受用,對你的幫助簡直如沐春風。可是過段時間後,你才察覺,原來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思維邏輯還是那樣,知識涵蓋量和技能水平也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提高。
海倫凱勒寫過一句很玄的話:知識使人進步,而智慧使人得道。
那些前輩精英總結的時間管理法則,高效閱讀秘訣,八十八個 Ps 速成小技巧,讀完一篇感覺很有效,仿佛又掌握瞭一門技能。
但讀瞭一遍不代表完成瞭學習,應用起來才算。
托馬斯 • 富勒說過一句話:" 知識是珍寶,但實踐是得到它的鑰匙。"
一篇幹貨或許能給你開啟一扇新領域的大門,但一門技能真正要掌握、精進,除瞭反復練習別無二法。
愛迪生經過瞭五萬次的實驗才成功發明瞭蓄電池。
狄更斯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去街頭觀察和記錄行人的零言碎語,才有瞭精彩絕倫的《雙城記》。
邁克戴爾,不但的觀察瞭練習和預期的落差,無數次的調試錯誤,才有瞭現在的戴爾。
你卻妄想隻用幾篇 " 幹巴巴 " 的幹貨就能有所成就。
這世上沒有人能隻靠一篇幹貨就能成為天才。石康說過:提升能力隻有一個辦法,就是反復地嘗試、學習和練習。
無論你囤積瞭多少幹貨,沒有實踐,也隻是一個 " 知識淵博 " 的白癡。
05
跳出三個陷阱會發現,市面上所有幹貨,都隻是幫助學習的工具,遠不能等同於學習本身。
真正的學習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復盤幹貨的生產過程。理論從實踐中來,又反過來指導實踐。所有的規則,都是 " 經驗→思考→結論 " 的產物。
在學生時代,很多人可能會有類似的感受:一道不會做的難題,老師講一遍記不住,要自己做一遍才能記住,如果你還能給別人講題,就說明你徹底弄懂瞭。
舉個例子。
我前段時間聽瞭一個演講,是一個作者分享他的寫作技巧,他說,他的寫作技巧在於從生活中提煉情節,設置反轉結尾,轉換敘述角度。
我讀瞭這篇幹貨就代表學會瞭嗎?肯定不是。我必須去寫一篇故事,從生活裡提煉情節,設置一個反轉的結尾,在文中用一下轉換敘述角度。
隻有真正去做瞭,你才會發現,自己對它的理解,是否完整、嚴密,有沒有哪些障礙沒有被發現。
這樣寫瞭幾篇,再拋開別的,自己總結寫出這篇文章的過程,這時我已經完成瞭一遍幹貨的生產復盤,此時的輸出,也就成瞭我自己的輸出。
歌德說過:" 要想讓別人反復思考的智慧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定要經過自己再三思考,直至它們在我們個人經驗中生根為止。"
小到生活技巧,大到人生哲學,都是一樣的道理。
06
愛因斯坦說過:" 那些讀瞭太多而用腦太少的人會養成懶於思考的習慣。隻是學習他人的智慧並不足夠,你需要自己想明白才行。花時間記錄、通盤考慮和深入思考你學到的東西。"
這世上唯一的捷徑是行動:勤奮地閱讀、勤奮地思考、勤奮地實踐。
股神巴菲特之所以能成為別人眼中的 " 神人 ",他總結瞭他的日常工作:" 我的工作是閱讀。"
他無論多忙,每天都會花兩個小時的時間來閱讀,並仔細研究和調查自己感興趣的投資公司。
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 · 芒格說:"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讀書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 · 巴菲特就是一本長瞭兩條腿的書。"
在演講的時候,說到投資的秘訣時,大傢都很期待巴菲特說出什麼成功的途徑,他隻說瞭一句話:" 學習投資很簡單,隻要願意讀書就行瞭。"
走得太舒服的路,往往都是下坡路,而隻有當你認真閱讀和仔細思考時,才有往上走的底氣。
別人的幹貨,隻能讓你間歇性躊躇滿志;自己的行動,才能讓你擺脫持續性混吃等死。你想要的結果,必須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