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阿寶姐(ID: wojiejieshuo)本文已經獲得轉載授權,版權歸原作者公眾號阿寶姐所有,如需轉載本文,請聯系原公號 " 阿寶姐 "。
世界上的路,永遠比我們看得見的要多一條。
電競圈知名主播年薪曝光,年入千萬!
YY 直播成就 " 喊麥之王 ",年入千萬!
網紅界鼻祖,拍出千萬元一條的天價廣告!
動輒上千萬上億元的收入,超出普通人太多倍,反而讓我們喪失瞭對其研究的興趣,關註點被拉到瞭主播、網紅、遊戲 …… 這些更具娛樂性的話題中。
在真正的時代主角面前,我們竟隻逗留瞭一秒鐘,便將目光挪開瞭。
互聯網——解鎖全新收入模式
" 互聯網 "3 個字,我們可曾真正讀懂?
互聯網已經踏進我們的生活不少年瞭,每次在機場路過書店,都能掃眼到一些雜志封面上又是哪位商界大佬手舞足蹈的畫面,旁邊配有大寫的 " 互聯網改變世界 " 的標語。我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手機響瞭,低頭看,是用滴滴叫的車到瞭,趕緊拉上行李往出口處趕。一路上,手機忙不迭的,微信裡收進來十幾條未讀語音,淘寶客服說你拍的東西無貨,女朋友從點評上分享瞭 3 個餐廳讓你選一個作為周末的去處 ……
互聯網確實改變瞭我們生活很多,但是在大多數人心中,互聯網不過等於一個百度的搜索框加上手機裡裝的一堆 APP。能見度在吃穿住行之內。渾然不知,它的觸角早已伸及職場底部,並悄悄解鎖瞭一個全新的收入模式。
當前主流的收入模式是在傳統時代下被定義完成的。曾經那個沒有被聯網的時代,時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基本鎖定的,我們能做的非常直線條:用時間累加價值,得到對應的收入。說白瞭就是勞者多得,往前可推至耕作時代。
傳統收入模式:
收入 = 單位時間的價值 * 時間的長度
這款傳統收入模式中,有兩個變量。很少人在 " 時間的長度 " 這個變量上取勝,因為每天不吃飯睡覺也超不過 24 小時的總時長。收入的差異隻能通過 " 單位時間的價值 " 來做文章。
而 " 單位時間的價值 " 背後又有著更深層次的價值邏輯:為什麼某些行業比另一些行業 " 值錢 "?為什麼一傢公司裡有些崗位比另一些崗位 " 值錢 "?又推導到瞭最終輸出價值的比較上。
投行的第一年分析師年薪可達 60 萬,比部分生產線上的工人一輩子掙得都多,原因是投行最終交付的項目價值,比生產線交付的一些零部件價值要高出許多。
除瞭市場到底更看重什麼價值之外,進入門檻、稀缺程度,都會影響價值走向。我們每個人都在價值的河流中力爭上遊。
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在收入模式上,我們別無他選。
時空的拓寬是互聯網開發出來的金礦,它試圖將所有人聯結成一張大網,我們每個人都是大網絡中的一個小佈點,也因此,我們的身體裡被註入瞭媒介屬性。
和傳統媒介一樣,你身上鏈接的世界有多寬廣,你身上聚焦的註意力有多大,大致決定瞭你的價值。
互聯網收入模式:
收入 = 單位鏈接點的價值(價值)* 鏈接點的數量(傳播)
在互聯網的收入模式中,同樣有兩個變量,與傳統收入模式不同的是,這裡的兩個變量都有著極大的彈性空間。
你將自己的工作圈朋友圈掘地三尺掘出瞭不到 200 個聯系人,你告訴這 200 人,請幫我的朋友圈第一條動態點贊,隻有 20 個人響應;你告訴這 200 人,我推薦你一款特別好用的面膜,隻有 2 個人問你如何購買。
相較於擁有千萬級粉絲的網紅主播,隨便發一條微博說今天吃瞭一包超好吃的方便面,就有萬千留言詢問是什麼牌子。
你掘出瞭年入千萬背後的秘密,也隱隱窺探出兩種收入模式間著力點的不同。
沒有優劣之分,隻有適合與否
兩款收入模式下,都可以年薪百萬,也可以顆粒無收。
互聯網收入模式是傳統媒體收費模式的拓寬,互聯網以人為媒,搭載在更豐富多樣的平臺之上,解鎖出全新的收入模式。
解鎖後的世界突然湧入瞭紛繁嘈雜的聲音:有來自電競主播的,有來自喊麥之王的,有來自各路網紅的 … 同時充斥著嬉笑、謾罵、吐槽、鄙夷、羨慕、膜拜 …… 一時間噪聲四起,讓我們分不清東南南北。
有人擼起胳膊準備沖入,有人厭惡的與之劃清界限,有人趴在窗口窺視,有人站在門口卻眼神迷離 ……
原本是一個應運而生的收入模式,也可以稱為經濟模式,我們卻不能像先前那樣冷靜瞭。
觀點一:互聯網收入模式隻屬於想要搏出位的人
互聯網收入模式解鎖初期,流量大戶首先掘金成功,而流量大戶註定是能強勢收割註意力的人群——網紅!在風口浪尖上起飛瞭。
當電競遊戲熱度一度攀升至與球類運動齊平,電競主播順勢收割一批粉絲註意力。生活不易,喊麥之王喊出瞭千千萬萬同一階層內人群的心聲,自然迅速聚攏流量。
互聯網的世界,流量即價值。而金字塔尖的掘金者又吸引到瞭媒體的目光,媒體的聲音加入,引發熱論,聲浪太高,真相就有點聽不清瞭。
我們的內心困惑瞭,或許互聯網隻屬於想要搏出位的人?對於我們這種靦腆的、本分的、正常的人來說,是否有重合的邊界?
幾年前,邏輯思維的 60s 語音,火瞭,開啟瞭知識網紅時代。再往更廣闊的地方看去,各路職場人士在各大 Live 分享平臺上開疆拓土,霸占各自的山頭。烘培、育兒、健身、醫護、英語、唱歌、舞蹈、搞怪 …… 不同的跑道上紛紛打響瞭開跑的槍聲。不知不覺,身邊的人也開始一個兩個的加入到這場賽跑中,成為瞭互聯網收入模式的擁護者。
我們發現互聯網的世界並不是我們曾以為的 " 秀場 ",是我們的眼睛被太多的秀場燈光閃的迷瞭方向。它從未改變它的秉性,仍在最初的地方,努力用網絡實現各個維度上人與人的聯結:遊戲維度的,職場維度的,社交維度的,購物維度的 ……
當一個人在某一個網絡維度中,可以輸入自己的價值,獲取註意力,他便擁有瞭變現能力,可以成功開啟互聯網收入模式。
如果有一位職場媽媽,她特別懂得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將兩頭都照顧的很好,這樣的經驗,肯定是有人想聽的,甚至願意付費來聽。而恰巧市場上有合適的互聯網平臺,這位職場媽媽成功聯結瞭 1000 位職場媽媽。互聯網的收入模式在她身上便打通瞭。如果她輸出的價值更大,聯結的人群越多,她的收入也會更高。
收入 = 單位鏈接點的價值(價值)* 鏈接點的數量(傳播)
隻要兩個乘數不同時為 0,你便有有機會開啟互聯網收入模式。
觀點二:互聯網收入模式等於躺著掙錢
我依舊記得一個故事中的片段,一位經歷瞭事業挫折的男人,在開瞭公眾號之後,興奮的給妻子撥通瞭電話:我馬上要賺很多很多的錢瞭,等我還清瞭所有的貸款,我給你補上還債當掉的戒指。掛完電話後,他淚流滿面。而讀到這句話時,我的心中也是同樣酸楚。
在互聯網的世界裡,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用不同的形式上演。變賣房車下海創業,組建團隊開發產品,在 APP 掛上瞭蘋果商城的那一刻,他眼噙淚水,人生使命完成瞭,接下來該好好坐到沙發上,拿起一杯咖啡,享受無盡的回報。
我們發現互聯網的泡沫太美,美到讓我們以為隻要牽手,就能走向美好的明天。但是互聯網終究遵循背後的商業邏輯。理清商業邏輯最根本的要求是,我們要學會區分 " 有 " 和 " 有價值 " 是兩回事兒。
邏輯思維不是因為每天發 60s 語音這個行為而火的,是因為 60s 語音的內容恰巧打中瞭很多人的需求。喊麥之王不是因為他喊的多聲嘶力竭而掘到金,是他的麥真的喊出瞭很多人的心聲,有人真的需要他。
是否有價值,有時候甚至和互聯網本身沒有多大關系。
互聯網的商戰中,有人敗在瞭價值,有人敗在瞭傳播。
而價值的積累,打造,提煉,都是要下苦功的。真功夫的背後是長久的積累,是知識的融合,是無盡的汗水。
同樣的,傳播是一項技術活兒,也是力氣活兒,有時甚至要求你有管理、營運等更高階的知識和多年的經驗作為支撐。
互聯網不是投機取巧,不是天上掉餡餅,不是躺著掙錢,它隻是一種有背後商業邏輯支撐的收入模式。
如果我們選擇瞭它,它便是我們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去做的一份真正的工作,如不然,或許顆粒無收,或許曇花一現。
觀點三:能靠互聯網掙錢就不靠傳統方式掙錢,因為互聯網收入模式更高級
靠互聯網掙的都是大錢。誰說的?
我們發現很多退役的電競選手投資俱樂部,很多過氣的網紅回歸企業工作,很多曾站在互聯網浪潮之巔的人,默默的回歸傳統收入模式中。
你發現傳統的收入模式下,也不乏年薪百萬千萬甚至過億的人群。兩款收入模式之間,到底有無高低之分?
你發現遵循市場規則的模式並無可挑剔之處,隻是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適合的模式不盡相同。關鍵是我們能及時瞭解自己與哪種收入模式最匹配。
傳統收入模式:
收入 = 單位時間的價值 * 時間的長度
你當前的 " 單位時間價值 " 位於什麼水平?
提升的速度如何?
可以在公司內部實現提升嗎?
可以在公司外部實現提升嗎?
互聯網收入模式:
收入 = 單位鏈接點的價值(價值)* 鏈接點的總數(傳播)
在你選定的某個互聯網維度之下,你的鏈接點數現狀如何?
你預見的鏈接點的提升速度?你在拓展鏈接點上的能力如何?進步空間多大?有何計劃?
你的價值是什麼?價值的走勢?
我們發現在兩款收入模式背後,都體現瞭 " 價值 " 的因素,但是同樣的一份 " 價值 ",在兩種收入模式下可能會出現價值的偏差。
你是一位米其林餐廳的主廚,在米其林餐廳,你享有最高榮譽與價值。但是當你在互聯網上輸出自己餐飲方面的價值時,你發現效果不如你所想,可能一些做大眾菜的廚師攬貨瞭更多的受眾,可能一些做菜水平一般但是總是能將做菜和人生哲理結合在一起的廚師,頗受眾人喜愛。
你的價值將由市場決定,也由不同的平臺影響,當無數的競爭者湧入,你的價值也會隨其他人的到來波動。
不管我們對互聯網下的收入模式持什麼樣的觀點,它隻是靜靜的守在那裡,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轉,去鏈接更多維度,更大群體,同時,大大方方的將選擇的權利交到我們每一個手中。
在你心中的是一條路,還是一張地圖
世界上的路,永遠比我們看的見的要多一條。
兩款收入模式之間有著轉換接口,有些人群的工作性質,很容易找到兩款收入模式之間的轉換接口。
一個廚子在館子裡做廚子,還是在 APP 平臺上做廚子,每天的工作內容是類似的,但是收入可能大不相同,通過 2 個公式瞭解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傾向,瞭解自己更應該置身於哪一邊的戰場,或者是兩邊兼顧?
有些人群的工作性質,很難直接找到轉換接口,需要一個轉換插頭。我們總以為自己的價值等於已經變現的那一部分工資,幾十年工作與生活沉淀下的我們,冰山下又藏匿著怎樣的價值?
這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但對內心自由的你,何嘗不是最好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