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工資水平的,從來不是加班多長下班多晚

08-30

文 / Mr.Snail 編輯 / 西西

同事 W 最近很鬱悶。下班後拉我去喝酒,到餐館剛坐下,撬開一瓶啤酒灌滿杯子,沒等我碰杯就一口噎瞭進去,隨後說道:" 我就搞不懂瞭,為什麼我和 G 同時來的公司,同時轉的正,都在公司工作 2 年,為什麼他的工資比我高!"

他突來的抱怨讓我有些錯愕:" 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說。

" 今天他在參會時,需要一份文件讓我在他電腦上找到發給他,找資料時我看到瞭工資單 "W 說。" 我加過的班不必他少,早上來公司不比他晚,為什麼我的工資卻比他少。"

W 和 G 都在這座城市上的大學,也幾乎同時進的這傢公司實習,兩人畢業後就直接來到公司工作,後來也都轉瞭正。

回來的路上,我在想 W 和 G 情況的差異,記錄下來和大傢分享。

01

其實員工對工作的認知心態分兩種:一種創業者心態,另一種打工者心態。

此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前者重大局,後者重局部;前者更看重公司的總收益,後者更看重個人的直接收益。

公司的中上層普遍擁有 " 創業者心態 ",而中下層 " 打工者心態 " 較為常見。

" 打工者心態 " 在美國心理學界也被喻為 " 小職員心理 ",這種心理具體表現為: 能夠中規中矩地完成工作,但對工作並無熱情可言;相比於公司的突破和發展,每日一次的下午茶或是每月一次的獎金激勵更讓他們快樂; 而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打工者思維更多追求當下的穩定,所謂穩穩的小幸福,每天的小確幸;而股權思維更看重的是未來更大的想象空間,甚至可以為此犧牲還不錯的眼前利益。

說白瞭,打工思維要的是現在,一分錢一分貨的小作坊買賣心態。 而股權思維看重的是未來,目光在未來,看重的是未來的價值。

而拉開職場差距的從來不是加班有多長,下班有多晚,誰比誰幹活更多。而是從一開始對工作認知方式就有差異。

02

羅振宇曾說道過他這樣一個朋友,他朋友在雜志社當編輯,經常跟他抱怨:" 你知道嗎?我現在練成瞭一招。"

羅說:" 什麼招?"

" 我編輯任何文章,隻用三個組合鍵,就是 Ctrl+V(復制)、Ctrl+A(全選)、Ctrl+X(剪切),多一個我都不用。"

羅問他:" 你幹嗎這麼挑戰自己?"" 我要對得起單位給我的那份錢。因為老板給錢太少,所以我隻用復制、全選、剪切這三個組合鍵,就把這份工作對付瞭。"

羅又問:" 你這樣編出來的文章好嗎?"

他說:" 當然不好瞭,隻能算湊合。"

" 那你的水平這幾年是進步還是下降瞭?"

" 下降得厲害,我現在出去找工作都找不著。" 他說

" 那你何苦呢?你讓自己的水平不斷地下降,然後整天復制、全選、剪切跟老板這麼對付著,為什麼要讓自己的身價不斷地貶值呢?"

他這位朋友說:" 我有什麼辦法?誰讓他隻給我那麼點錢?"

大傢明白這個死循環瞭嗎?因為老板隻給這麼點錢,所以他隻能湊合;他這麼湊合,做事沒效率又沒質量,老板隻能給他更少的錢,於是他就倒黴瞭。

不難看出,羅胖和他朋友的對待工作本質上是思維認知的差異。一個更看中更看重個人自能力是否提升,另一個則看中眼前的利益得失。兩個人對工作本質認識不一樣,自然行動結果也不一樣。

而有能力的人從來看中的不是為公司多付出多少而感覺到吃虧。而是永遠在關註自身能力有沒有提高,自己的價值有沒有提升。因為他們知道價值提高,收入增長是必然。

03

最近一直在思考人們認知的局限性問題。生活中,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很厲害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認知系統,而這套系統,會成就我們,但更會局限我們。

以前上學時老師父母灌輸的,好好學習,用功讀書,安穩工作的認知思維,在與現實對接時才發現是那麼的不匹配。

真正到瞭職場才知道,相較於多背幾頁書,做好一個提案更難;相較於早出晚歸的加班,行動力強、效率高的員工更招公司喜歡;相較於 " 安安穩穩 " 日復一日重復著手頭的工作,有目標的提升自己能力更重要。

04

美國心理學傢喬治 . 凱利曾經提出過 " 個人構念論 " 的觀點。

個人構念是指由個人過往的見識、期望、評價、思維等等所形成的觀念。

當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場景時,一個人的腦海裡便會呈現出他以往的經驗來對該問題或者場景做出判斷。

當你的認知能力很低時,腦海裡的個人構念就會趨向於單一,缺乏彈性。

因此遇到問題時,你的個人構念所提供出來的對策就很狹窄,但卻成為瞭你的全部,你誤認為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對策,沒有其他的可能。

我想 W 和 G 的本質差異就自於此吧。

職場比拼的從來不是加班有多長,下班有多晚,誰比誰幹活更多。而是認知方式指使的做事的方式。

-THE END-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