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出臺。
有媒體說,這份新規讓市場迎來涅槃重生新時代。
1
有人問小編,新規對投 P2P 是否有影響?
新規主要針對的是資管產品。
資管產品,發行主體是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證券公司,最常見的資管產品是基金、債券。
P2P 是個人與個人間發生的小額借貸。
所以,新規對 P2P 基本沒影響。
2
這則新規對什麼有影響?銀行理財。
3 個月以下銀行理財可能買不到瞭
意見稿規定,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 90 天。
什麼叫期限錯配?期限錯配一般是指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短期化 , 資金運用長期化。
舉個例子幫大傢理解。
你花 5 萬元購買瞭一款 60 天銀行理財,銀行將這 5 萬元投向瞭五年期國債。
快 60 天的時候,又有人也購買瞭 60 天銀行理財。
當你來取錢的時候,銀行就把其他人的錢給你。
快 60 天的時候,小 B 也購買瞭 60 天銀行理財。
前面的人來取錢的時候,銀行就把小 B 的錢給前面的人。
小 B 來取錢呢,把小 C 的錢給小 B。
小 D 的錢給小 C
……
銀行這麼做的邏輯很簡單,5 年期國債收益肯定比 60 天銀行理財收益高,買短期理財的人越多,銀行賺取的利差越多。
期限錯配當然有風險,銀行的錢全在長期資產裡,小 C、小 D、小 E,小 F…… 同一時間都來兌付,銀行拿不出錢,後果不堪設想。
意見稿限制銀行發售短期理財,無疑降低瞭這種風險爆發的可能。
銀行理財再也不能 " 穩賺不賠 " 瞭
新規明確瞭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打破剛性兌付。
啥是剛性兌付?所謂剛性兌付,其實是平臺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當產品到期時,如果收益達不到標的或者出現虧損,平臺就自掏腰包把錢墊付給投資者。
銀行理財大概有 70% 是非保本的,但實際上超過 99% 的投資者都會如約收到銀行兌付的本金和收益,這就是剛性兌付。
新規出來後,剛性兌付將被逐漸打破。
不要以為這是在坑投資者,銀行長期墊付,累積風險,一旦崩塌,投資者倒黴。
風物長宜放眼量,從長遠來看,打破剛兌絕對是好事情。
3
打破剛兌由來已久。
2014 年,央媽在《中國金融穩定報告 ( 2014 ) 》明確提出,剛性兌付增加金融體系的整體風險並引發道德風險,應予以有序打破。
2016 年,銀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再次提出要打破剛性兌付。
2017 年 7 月,央媽發佈《2017 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重提有序打破剛兌,要求資產管理業務回歸 " 受人之托、代人理財 " 的本源,投資產生的收益和風險均應由投資者享有和承擔,委托人隻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
為推進打破剛兌,銀行推出凈值型理財產品。為 " 破局而生 " 的凈值型理財產品不承諾收益,定期開放申購贖回,提供凈值查詢,投資風險由投資者承擔。
近兩年,銀行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越來越多。有數據顯示,目前銀行發行的保本類理財產品占比不足 4 成,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越來越成為主流。
4
關於打破剛兌,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一個時代的開啟。
當然,全新時代肯定是漸進式到來的,在它到來前,習慣瞭 " 剛兌 " 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除舊佈新
過去,大多數人的理財的態度是 " 負盈不負虧 ",隻要不虧錢,賺多賺少我不 care。
未來,這種態度不合適瞭。
投資有風險,並不是說說而已,銀行都有倒閉可能瞭,雖然是小概率事件。
投資任何理財產品,即使是銀行定期儲蓄,都要做好本金虧損的可能。打破剛兌後,謹慎的投資觀念更加可貴。
學會匹配風險與收益
牢記風險與收益成正比,對超高收益時刻保持警惕。
一定要正視風險,先看風險,再看收益。
很多朋友通過後臺詢問,某某平臺利息高到嚇人,能不能投。
在關註利息前,更應該關註平臺的安全性。
不斷學習理財知識
打破剛兌,投資者回歸 " 買者自負 ",對投資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要跟上理財市場的風雲變化,就要不斷學習理財知識,提升理財的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