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Spenser 的第 232 篇原創
上個月回瞭趟老傢,順便和發小約瞭個飯。我一直叫他老周(其實他比我小,但是長的老),畢業後他就進瞭事業單位,現在有房有車有老婆,小日子也算是過的美滋滋。
以往我們每次見面都是吹吹牛逼,侃侃大山逗樂子,畢竟生活軌跡不同,聊不瞭太深入。但是這次老周變得很深沉,我開始還以為是他傢裡出瞭什麼事。沒等問,這廝就開始和我吐槽自己現在有多苦逼,工資賺得少,又不會投資。到瞭 30 歲,看身邊人都混的不錯,心裡很焦慮,問我能不能帶他飛。
我問他:在體制內這麼多年,你沒有想過做一些冒險的事嗎?他搖瞭搖頭說,嗨,自己的人設一直穩如狗,上班下班,結婚生子,平靜的沒有任何波瀾。倒是有幾次想跳出來創業,但是怕承受不瞭失敗,一直也就是想想。這些年賺的不多,但也攢瞭一些錢,看別人投資賺錢,自己心裡也癢癢,但是一想到怕賠進去,就幹脆存銀行瞭。
我聽瞭之後,腦中突然想起瞭瑪麗蓮夢露那句話:If you can ’ t handle me at my worst, then you sure as hell don ’ t deserve me at my best。(如果你不能接受我的缺點,那就不配擁有我的優點)。
道理都是相通的,如果你不敢承擔超常的風險,那就不配擁有超額的回報。其實,這一點在經濟學原理中就能找到答案:
投資收益 = 無風險收益 + 風險補償
給大傢解釋一下,無風險利率是固定的,一般等於一年期定期銀行存款利率或者一年期國債利率。這部分是剛性兌付的,表示對占用你資金的補償,通常一年期定期銀行存款利率在 2% 以下。
無論我們做任何投資決策,無風險收益部分都是相同的。而真正決定差距的是——風險補償。
簡單地說,風險補償是對未來承擔的不確定性給予的補償。隨著不確定性的增加,補償數額也會呈正比提升,所以收益的多少完全取決於風險的大小。
1
風險補償,決定你的財富上限
曾經有個美國年輕人,由於工作原因被派往古巴采購貨物。在碼頭他遇見一位賣咖啡的巴西船長,由於收貨方破產,船長不得已隻能把咖啡以一半的價格賤賣拋售。
這個年輕人在詳細考察後,發現這是絕佳的抄底機會,當機立斷全部買下。那年他剛剛畢業,對於一個沒有錢和商業經驗的年輕人,這個決定可以說是一次偉大的冒險。
幸運的是,他賭贏瞭。由於產量驟減,咖啡價格翻瞭幾倍,這個年輕人因此大賺特賺,最終成為巨頭。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摩根。
有一句話非常經典," 世界上所有最賺錢的方法都寫在刑法裡 "。當然不是讓大傢去犯法,而是要明白背後的道理,隻有不斷的提高風險等級,才能獲得更高的風險溢價,這就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本質。
人的一生註定要在 " 穩定 " 和 " 風險 " 之間不斷的抉擇。缺少安全感是人的天性,大多數人一生都在追求確定性,厭惡改變帶來的風險,從某種意義來說,追求穩定是一種非常低級的生理需求。它藏在你的本能裡,成為人性的一部分。但任何成功都是反人性的,你必須要先戰勝自己,才能談之後的事。
當我在體制內,拿著類似 " 無風險收益 " 的低工資,過著沒有風險補償的低質量生活,那叫一個酸爽。但我很坦然,並不會像老周那樣看別人眼紅,因為我知道自己的選擇和付出就決定瞭這樣的結果。
後來的事情,大傢都知道,我選擇跳瞭出來。放棄瞭穩定的 " 無風險收益 ",追求沒有上限的 " 風險補償 "。坦白說,選擇的那一刻內心非常恐懼和迷茫,但我願意承擔它的所有後果。雖然可能死的很慘,但是也可能笑的很燦爛。很幸運,我成為瞭後者。
風險補償的大小,決定瞭你的財富上限。你或許聽過炒股賺上千萬,但你聽過存銀行賺這麼多的嗎?(當然存幾十億的壕不在討論范圍,如果有,請後臺與我聯系)。倒不是說高風險一定能帶來高回報,但高回報一定會伴隨著高風險。
資產隻有被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產生最大的價值。而機會越多,往往風險也越大,但是你別無選擇。如果大傢都敢做,又憑什麼輪到你暴富。
你成功,一定是你做瞭別人不敢做的事,不能做的事,不知道的事。
2
無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你相信嗎?時間終究會改變一切,那些混日子的人,最終下場都會很慘。
當你無力抵抗風險的時候,才是最大的風險。
這是很可怕的。當你選擇瞭無風險,意味著你放棄瞭挑戰和奮鬥,選擇停留在內心的舒適區。再進一步說,你喪失瞭學習的動力,能力的提升,突破階層的機會。最後,你會脆弱的像一張紙,跟著大環境一起風雨飄搖。
追求無風險,其實是選擇瞭一種 loser 的心態,而最終也隻能成為 loser。
說回投資,如果你選擇瞭無風險收益,把錢放在銀行做定存或者去買一年期國債,每年收益不到 2%。而現在每年 M2 的增速在 12% 左右,通脹率在 4% 左右。存款收益完全 cover 不掉每年的通脹,更談不上收益。追求無風險的結果,隻能是被無情地剝削。
這世上已經沒有絕對的無風險。尤其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改變瞭傳統意義的規矩和界限,一切陳舊都會被打破。
越追求穩定,就越得不到穩定。
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動接受風險,駕馭風險,適應風險與我們相伴。不斷地挑戰和強大自己,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3
提升風險承受能力才是王道
既然風險不可避免,那麼風險承受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瞭。每個人的背景和能力都不同,對風險的定義和把控力相差會很大。同樣是拿 100 萬炒股,有的人賠光也無所謂;有的人卻會跳樓自殺。所以,你完全沒必要和別人比,量力而行,選擇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就好。
當然,想賺更多的錢,肯定不能止步於此,要讓自己有能力承擔更大的風險。王健林背著上千億的負債,照樣是首富。而你可能一旦工作被炒,房貸就還不上瞭。對於每個人,提升風險承受能力都是伴隨一生的功課。
這條路上,沒有捷徑而言,作為過來人,我總結三條經驗分享給大傢。如果認真執行,相信能讓你的承受能力提升五倍。
1. 建立信息渠道,及時準確的信息是無價的。拓展自己的信息來源,減少信息不對稱。很多風險在於 " 不能提前知道消息 ",有信息就能大大降低風險。很多大佬賺錢靠的就是信息,但是獲得優質信息的門檻很高,得積極拓展人脈和提升自身價值。總結來說:我們要有信息意識,靠行動去搜集信息,靠能力去交換信息。
2. 精進知識,不斷練手。10000 小時定律,刻意練習,這些我們反復提到。你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精力去死磕,才能達到 " 精通 " 的境界。比如說股票,至少要經歷兩輪的牛熊市(8-10 年)才能成為真正的高手,這中間要不斷犯錯和總結,最後才能控制住大部分的風險點。過程會非常艱辛,但是一旦成為專傢,後期的回報也將無比豐厚。
3. 將高風險轉移給更專業的機構,在風險與你之間設立一道防火墻。如果說上面兩種方法都是個人的修煉,那這種則屬於借助外力。專業機構自帶信息優勢、專業投資團隊以及風控能力,既提高瞭投資的風險溢價,又規避掉投資者缺陷。通過機構作為杠桿,撬動的是本不屬於自己的 " 高風險收益 ",當然前提一定是,機構要 100% 專業、值得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