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保本保息瞭,你知道怎麼理財嗎?

11-22

本文 2855 字 丨閱讀時長約為 6 分鐘

核心提示:史上最嚴的資管新規已經出臺,核心就是打破剛兌。以後沒有保本保息瞭,就算是銀行理財產品也不行,風險自擔盈虧自負,你是不是不知道以後該怎麼理財瞭?

這幾天金融市場都處在巨震中,不少金融從業人員到處哭爹喊媽。

原因就是央媽近日牽頭多出臺瞭史上最嚴的資管新規,這份萬字緊箍咒把金融業勒得死死的。

大大小小的資管機構哀嚎一片,特別是規模最大的銀行理財,直接就是資管新規整治的重災區。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已經被多次限制,現在又來瞭一個最嚴監管,看來銀行理財市場是真的要變天瞭。

目前,銀行理財仍然是國人選擇最多的理財方式,29 萬億的規模雄居理財市場之首。

銀行理財變天,必然對絕大多數國人的理財方式影響重大。

很多人可能覺得法不責眾,不相信涉及這麼多人的利益,政府真的敢打破剛兌。

還記得我前幾天講的政治經濟學嗎?看看新華社最新的表態:

違背瞭 " 高風險高收益 " 投資鐵律的理財產品從來就不安全,所謂 " 保本保收益 " 其實是一種 " 甜蜜的危險 "。

所以,當下之急應該是好好想想打破剛兌後該如何理財。

01 銀行理財問題多

大傢知道,要真正瞭解一件事,不隻能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

要知道打破剛兌後如何理財,首先我們要把為什麼打破剛兌這個問題搞清楚。

在整個理財市場,銀行理財的規模最大,問題也最多:剛性兌付、杠桿、資金池還有多層嵌套等等。

剛性兌付,是老調重提的問題,意思是指對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承若,在達不到要求時,有人會進行兜底墊付。

這是行業的潛規則,特別是銀行,本身不具備專業的資管能力,在收益方面沒有優勢。

唯一的優勢,就是作為資金中介擁有巨量的存量資金,通過保本保收益的方法吸引資金。

在盛世太平的時候,違約隻是小概率事件,銀行承受得瞭。

但是,放在現在,連國企都可以違約瞭,打破剛兌就成瞭最緊迫的事,為瞭給銀行一個減壓器,防止更大范圍的違約。

像現在 29 萬億規模的銀行理財,要是虧瞭 10%,如果都要兜底,這個數額就高達 2.9 萬億,要擠爆多少個中小銀行啊。

當然瞭,銀行的問題不隻是剛性兌付,更重要的是杠桿和多層嵌套的問題。

杠桿對於銀行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原本就是一個資金中介,所有錢都會經過銀行流轉。

比如說,銀行把錢貸出去後,手上沒錢怎麼辦,就把這筆應收貸款打包成一個理財產品,出售回籠資金繼續投資,從而形成杠桿。

因為貸款利息高於理財產品利息,所以,最終銀行還是有利可圖的。

但是,這筆錢又會被企業貸出,企業拿著這筆錢進行投資,資金會流轉到其他銀行,另一傢銀行再把對這筆資金貸出,然後再打包成理財產品,一層嵌套一層。

隻要某一個環節出瞭問題,比如說當中的一筆貸款逾期瞭,那整個鏈條都會出現逾期和違約。

嵌套的層數越多,波及的范圍就越廣。

還有資金池和期限錯配的問題,這也是造成違約高發的原因。

銀行為瞭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不管資金的期限長短,都打包成一個理財產品,把資金都投向瞭長期標的上面,換取高收益。

通過資金不斷地滾動,規避短期資金無法投資長期標的困難。

一旦出現短期資金滾動不起來瞭,問題就暴露瞭,無法用新流入資金替代到期資金,最後資金鏈斷裂,產品出現違約。

02 理財市場巨變

在這份資管新規裡面,上面提到的銀行理財的這些問題都被封殺瞭。

首先,不保本不保收益,否定預期收益性的產品,要求銀行理財所有產品都隻能走凈值型的路線。

什麼叫凈值型?你買基金就是凈值型產品,沒有預期收益率,隻有浮動收益,而且不保本不保息。

以前銀行理財保本保收益,很多時候都是拿存款這樣的表內資產來墊付表外的理財虧損。

這次監管是下瞭狠心,限制銀行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這就意味著,對於打破剛兌不僅僅隻是口頭約束,而是從實操層面通過封殺業務來打破剛兌。

一旦封殺瞭表內存款墊付表外理財的業務模式,也就意味著保本理財直接消失瞭。

其次,銀行理財市場規模會縮小。

由於表內理財業務是納入銀行存款核算的,這塊業務不能開展,也就是銀行無法通過這個方式做大資產規模。

規模被限制,意味著銀行很多業務開展都會受到限制,很多產品都不能再發瞭,因為達不到發產品的資產規模要求。

再次,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會消失。

資管新規裡面提到,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 90 天,投資非標資產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的到期日或者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

簡單來說,90 天以內的銀行理財會逐漸消失,銀行也無法通過資金滾動,把短期資金投向長期標的上面。

最後,以後的銀行理財產品更多的是代銷產品。

說到底,銀行隻是一個資金中介,不具備專業的資管能力。

銀行要想做理財業務,隻能自己成立資管子公司發行產品,但是銀行目前資管能力畢竟有限,可能更偏向代銷基金等專業資管機構的理財產品。

03 以後怎麼理財

其實,理財市場巨變,早在今年 7 月就已經有預期瞭。

當時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就提到瞭一個詞,回歸本源。

意思就是原本是幹什麼的,就應該幹什麼,不是你能幹的事,你就不能幹。

因為金融業的亂象,把許多東西的屬性都改變瞭,不但衍生巨大的風險,還加深瞭社會矛盾。

現在的金融業,已經膨脹到無法無天的地步瞭。

就拿銀行來說,原本就是一個資金中介的角色,背地裡卻搞各種理財套利,不務正業還積累瞭巨大的系統性風險。

要知道 2016 年全國 GDP 也才 74.4 萬億的水平,而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規模就已經達到 102 萬億,這裡面有多少資金都是脫實向虛亂加杠桿的。

上面的意見是很明確的,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以前那一套都不能玩瞭,至少要防范市場風險向政府蔓延。

所以,不管是監管的表面規定還是監管的深層意圖,打破剛兌顯然是必然的,不能再抱有國傢會為你兜底的思維去理財投資瞭。

不過話說回來,我一直都不看好銀行理財,不僅收益雞肋,而且也沒有大傢想象的那麼安全。

現在徹底不保本不保息而且也沒有短期產品,這種情況下你還願意買銀行理財嗎?

更何況,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也要更加小心瞭,一不小心你買到的都是銀行代銷的第三方理財產品。

這些產品的風險全看資管機構的自身能力,你覺得自己能判斷嗎?就算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銀行資管能力也不行啊,這種情況下你還願意買銀行理財嗎?反正我不願意。

其實,不保本不保息不隻是銀行理財,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會是這個趨勢,每個人都應該建立風險自擔盈虧自負的意識。

如果想要找到銀行理財的取代產品,繼續安心投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其實互聯網金融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想投凈值型產品的話,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定投基金是比較穩健的選擇。

面對理財市場即將要來的巨變,更重要的還是自己要學習理財知識,學會判斷理財產品的風險。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