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買房,猶如賭命。" 這句話是悠悠說的。
她是一名換房族,她說僅銀行貸款一事,就可以虐死你,而且申訴無門。
悠悠準備換套大點的房子,但一是錢不夠,二是怕先賣瞭沒地方住,所以準備先買第二套,等辦妥搬進去之後再賣第一套。
今年 5 月 9 日,悠悠與某按揭公司簽訂瞭按揭服務合同(實際上隻是一張收取按揭服務費的收據),將自己的一套房子 * 押給銀行,貸款 125 萬元,期限 20 年。
5 月 22 日,按揭公司通知她說銀行貸款已經批瞭,但隻肯批 115 萬元。
順便說一句,悠悠 * 押的這套房子,市價超過 260 萬元。但稍後,按揭公司又通知說銀行同意貸款 125 萬元,利息在基準利率上浮 20%,達到 5.88%。
5 月 23 日,悠悠與光大銀行簽訂 * 押貸款合同,但是這是一份空白合同,悠悠隻需要簽下自己的名字,銀行的解釋是,現在要求貸款的人太多,銀行要排隊打印合同,如果你要在這裡等打印好的合同,需要等 5 天。
無奈,悠悠隻得簽完名後空手而歸。
6 月 9 日,悠悠將 * 押的房產入押,6 月底出押。在此期間,按揭公司告知,7 月初銀行就會放款。
7 月初,悠悠詢問銀行何時放款?銀行告知,要等到 8 月。
8 月初又問,說還要再等等,現在才放到 6 月中旬出押的。一個字:等。
8 月 8 日,按揭公司通知悠悠,必須將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上再上浮 5%,才能排隊放款。悠悠說,合同不是早簽瞭嗎?按揭公司說,如果不答應銀行上浮利率,可能放不到款。
8 月 9 日,按揭公司再次通知悠悠說接到銀行通知,從 8 月 9 日起,* 押類貸款的綜合消費及經營助業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 35%。
所以,要求悠悠將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 30%,才能放款。
悠悠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銀行坐地起價,還是按揭公司使瞭手段?
悠悠感覺就像跌落一個深坑,哪裡是坑底,坑底有啥全然不知。現在想告銀行都沒有辦法," 不說銀行的貸款合同我沒有,就算按揭公司的服務合同,我都沒有。貸款者是魚肉,但銀行也不應該淪為刀俎。" 悠悠說,最壞的結果就是放棄這傢銀行的貸款申請,但還得去房管部門撤押。
樓市,正上演 10 萬億元的 " 大對賭 "!
一場史無前例的 " 超級對賭 ",正在中國樓市上演!
最近幾個月來,樓市調控不斷收緊。作為自媒體,我們創造瞭很多說法,比如 " 對樓市的定向加息 "," 住房公有制時代來臨 " 等等。
而地方政府,也創造瞭很多新招和新詞匯。比如限售、限商、租購同權、100% 自持、公有產權住房等等。
這一切都在告訴大傢——這次調控真的不一樣!
關於開發商的信息,主流媒體告訴大傢的是:通過 A 股發行上市(IPO)是被禁止的,定向增發是困難的,發行債券是被限制的,貸款是被收緊的,民間融資利率是上浮的。
而全國開發商,則總共背負瞭至少 5 到 6 萬億的債務,等待他們的將是資金鏈斷裂。到那時,它們中的一些要破產,一些要降價,一些要被收購。
但是,打臉的來瞭!
國傢統計局剛剛公佈的前 7 個月的數據顯示,開發商仍然在瘋狂拿地!
上面這張圖,是開發商拿地(面積)的趨勢圖。可以看到,拿地面積的同比漲幅創下瞭這一輪牛市以來的新高,達到瞭 11.1%。
千萬不要以為 11.1% 的增速是非常快的,國傢統計局在選擇配圖的時候,刻意選擇瞭這張。
如果看 " 拿地金額 ",就會感到崩潰:同比漲幅是驚人的 41%!
來自財政部的數據也印證瞭這一點——在財政部官網上剛剛公佈瞭 "2017 年 7 月財政收支情況 "。這份文件提供的數據是,今年前 7 個月 "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 "23357 億元,同比增長 37.3%。
或許統計局和財政部的口徑略有不同,但開發商拿地 " 砸出去的錢 " 在今年前 7 個月大增瞭 40%,絕對是靠譜的。
但是,樓市正在入冬。至少在成交量上,50 大房企以及主要城市的成交量,都在下降。
統計局的數據也印證瞭這一點。上圖是房地產銷售數據(銷售額、銷售數據),同比增速正在 " 一頭栽下來 "!
於是我們看到瞭兩種完全相反的趨勢:
第一,國傢、地方政府對樓市的調控力度越來越大,花樣越來越多,樓市也在成交量上開始明顯入冬,交易價格也許將會出現下跌。
第二,開發商正在瘋狂拿地,或者說 " 補庫存 "。估計今年全年,開發商拿地的支出會再次突破 4 萬億!
沒錯,這是一場至少 4 萬億的大對賭!
如果加上開發商的總債務,則對賭金額超過 10 萬億!
開發商賭的是:最多 3 年到 4 年,樓市將走出新一輪上漲周期。所以,現在拿地是安全的。否則,到時候將無房可賣、市場占有率下降、精英人才流失。
誰會賭贏呢?
所有的結論都帶有 " 主觀色彩 ",我們還是等著歷史的檢驗。
你以為樓市調控接近尾聲?
錯!一步大棋正徐徐而來 ...
時至今日,全國本輪的房地產調控已經過去 1 年。
熱點城市幾乎全線進入 " 限購、限貸、限價、限售 " 的四限時代。從流通端到金融端,從供給端到需求端跟房地產有關的各個階段、方方面面都被政策死死摁住,房價被強制的套上瞭制度的籠頭。
於是,有人說,本輪房地產調控,從政策層面基本上也算接近瞭尾聲。
但在我看來,這僅僅是開始,有一步大棋正徐徐走來。
1 " 長效機制 " 不斷的以各種形象進入我們眼中。
我們去想一下,最近跟房地產有關的最火的詞語是什麼?我們先來看看,最近全國各地出臺的種種政策——
4 月,住建部、國土部發佈《關於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超大、特大城市和其它住房供求矛盾突出的熱點城市,要增加公租房、共有產權房供應。
7 月份,多個城市相繼出臺瞭未來 5 年的供地計劃,在增加住宅用地供應量的同時,完善供應結構,促進長效機制的落地。
7 月份,八部門聯合印發瞭《關於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収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要求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同時設置瞭 12 個城市試點。
7 月 17 日,廣州公佈瞭《廣州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方案》,進一步落實租售同權,加快落實房地產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7 月 28 日,無錫全面放寬落戶政策,租房者也可申請落戶,進一步促進租售同權的落地。
8 月 3 日,成都出臺 " 人才安居新政 ",將建 30 萬套人才公寓,租 5 年可按市價購買。
8 月 4 日,北京多部門起草《北京市共有產權住房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共有產權住房項目以低於市場均價的價格銷售,將不少於 30% 房源分配給新北京人。
上述政策,都將目標指向同一個地方——
對,就是長效機制。
去年年底,政府正式提出瞭 " 明年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
之後,長效機制就以各種形象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眼前,有時以 " 戶籍政策 " 的形象出現,有時又帶著 " 土地政策 " 的面紗,大多數的時候是在 " 租賃市場、租售同權、供應結構 " 的陪同下,緩緩而來。
下半場,相關調控政策並未如大傢所想象的那樣,進入尾聲。而是以另一種形象,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治療著 " 沉珂積重 " 的中國房地產。
對,關於中國房地產行業,我提到瞭沉珂積重,對,中國房地產就是病瞭!
2 中國房地產的病根在供需失衡,但這種失衡偏偏是歷史的必然。
提到中國房地產的痛疾,很多人都會指向一個詞 " 房價高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究竟是什麼導致瞭房價高?或者說,某些城市為什麼會房價高?
說白瞭,就是因為這張圖——
中國城市進化的城市群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城市化的未來在這裡,中國經濟的未來也在這裡。
在上述城市群形成的過程中——
一方面,這些城市群需要大量的資本、政策、配套、人流湧入,這是城市群形成的基礎。
另一方面,在金錢、人才、政策飛速向這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集中的過程中,當較少的土地供應遇上大批次的人流湧入,自然供需平衡就會被打破。不對稱的供需關系,自然會助推房價的上漲。
用句最通俗的話講,一棟房子,10 個人要,隻能賣給其中一個,自然是價高者得。
中國城市化、城市群化的發展進化過程中必然要伴隨大者恒大,強者愈強,強大者,房價愈高昂!這種失衡貌似城市化的必然,也是城市群化的必然!
3 長期的失衡發展,房地產行業的痛疾出現瞭!
伴隨城市化進程中的供需失衡,諸多問題出現瞭,痛疾也隨之而來
中國房地產痛疾鏈條▼
1、供需失衡積累到一定程度,新一輪上漲周期到來,客戶追漲進場,房子在流通輾轉中,房價水漲船高;
2、在供需失衡的市場環境下,供給的源頭——土地,始終是城市稀缺資源,地價在看漲行情中居高不低,房企爭相佈局重點核心城市,地價在土拍競爭中,不斷走高,土地成本助推房價上漲;
3、房企舉債拿地,金融資本介入,資金成本不斷高企,折入房價,助推房價上漲;
4、資本逐利,看重核心城市房地產行情的走高,不斷註水地產行業。
伴隨城市化的發展,中國房地產正如同一條鎖鏈一般,把政府、房企、金融機構以及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每一個人,牢牢的拴在一起,一起享受房價上漲的喜悅、痛苦和辛酸。
這條鎖鏈,就如一條水蛭一般,趴在城市的軀體之上,瘋狂的吮吸城市進化過程中的絕大多數福利。
這條鎖鏈上的每一棟房子,越來越像投資品,而不是居住品。
在過去幾輪的政策調控中,將重點更多地放在 " 需求端 ",通過限購、限貸等雙重政策,去打壓需求,去提高門檻,去控制房價過快上漲。
的確,在門檻提高、需求打壓之後,房價暫時停在瞭高位之上。
但最根本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城市群的吸附力依然存在,人口湧入並未減緩,實際居住需求並未得到充分滿足,隻是短期被壓制在極小的空間中得不到釋放。
房地產就好像橫亙在城市化上空久治不愈的頑疾一般,房價 " 一抓就停,一放就漲 "。
上述這些,顯然不是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個國傢中的人願意看到的,更不是我們的政府願意看到的。
於是,長效機制出現瞭!
4 長效機制不是立竿見影的一蹴而就,而是深耕細作的一步大棋,一步事關國計民生的大棋!
我梳理瞭關於 " 長效機制 " 的所有政策輿論報道,大概整理出這麼一張圖,從這張圖上我們能看到,政府關於房地產的 " 壯志雄心 " ——
長效機制治療鏈條▼
1、首先,必須肯定,城市化、城市群化不可逆,是時代的大勢,是 " 中國夢 " 的兌現必然。不能因噎廢食,因為供需失衡,就拋棄城市群化;
2、對過去從需求端打壓的單一調控政策進一步升級,這一次將涉及土地、金融、戶籍等諸多方面;
3、土地供應端,拋開過去的一刀切政策。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土地供給計劃,供大於求的城市要減少供地,供小於求的加大土地供應;
4、土地供應端,從土地根源上就開始完善供應結構。比如要有自持型住宅用地,助力長租公寓落地,還要增加滿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中小面積住宅用地供應;
5、需求供應端,除瞭要建可以流通的普通住宅之外,還要有流通滯緩、滿足需求的保障性住宅;
6、針對不同人群,提供差異化的住房選擇——給剛剛進入城市的人群提供長租公寓,讓他們有落腳之地;為瞭吸納中高級人才快速進入城市,還要建人才公寓;對於已經有一定居住年限的新城市人,給他們提供共有產權性質的住宅,充分讓他們對城市有歸屬感;對於中低收入者,要有保障住房;
7、除瞭在需求端解決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外,還要通過戶籍等相關政策,以租售同權,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城市權益和福利,擁有城市歸屬感;
8、在金融政策上,去杠桿化,去投資化。
看到瞭吧,這是一步何等雄偉的大棋!
看,站在棋局中央,有人手執兩把武器——
一把是 " 四限政策 ",這是速凍劑。可以讓過熱的樓市冷下來,甚至是凍結下來,不至於失控無序;
另一把是 " 長效機制 ",這是一方中藥。在更長的時間軸上,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慢慢將失衡的諸多病灶一一調理。
隻有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解決供需失衡的問題,才能真正的保障房地產良性發展,不至於失控;
隻有這樣,才能讓房價回歸到溫和的軌道上,不至於跳漲、泡沫化,甚至崩盤;
隻有這樣,才能讓資本除瞭湧入房地產之外,流向更多的領域,比如人工智能、比如實體經濟等等;
隻有這樣,才能讓更多、更有價值的人才進入城市、落戶城市、融入城市,並產生歸屬感,不至於人才的流失;
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兌現 "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才能真正兌現的 " 中國夢 "!
當然,長效機制並不能一蹴而就的立竿見影,這是一個深耕細作、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
也許你們會說,政策很好,能不能落地?
這次起碼我們看到,這些城市已經在行動——成都、武漢、長沙、北京、無錫、廣州 ……
要知道,做總比不做好!
最後,願人人安好,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