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社會,一個熱詞。
最近,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分別推出瞭 " 無現金城市周 " 和 " 無現金日 ",讓它變得如日中天。
所謂無現金社會,概言之,就是移動支付社會。
這個概念的興起,代表瞭中國移動支付市場開始向縱深推進,從商業交易到公共事務,從線上場景到線下場景。
這是騰訊和阿裡兩傢互聯網公司全力爭奪的高地。
對這兩傢市值 4000 億美元的巨頭來說,無現金社會建設,是一場大數據盛宴。
這意味著它們的電子賬戶,將成為中國人的大數據身份證,線上線下,無孔不入。
就像某一天,從你出門打車、地鐵口買早餐、午餐訂外賣、星巴克下午茶、路邊攤買水果到露天吃燒烤,這一切的消費行為都無現金,通過移動支付解決,由此產生一批又一批的交易數據。日復一日。
通過這些數據,你的消費記錄與生活習慣被騰訊和阿裡牢牢掌控。它們比你的傢人和朋友更瞭解你,甚至比你自己更瞭解你。在它們面前,我們很可能是裸露的,並且無處可藏。
如果你看過《黑鏡》,會更明白我在說什麼。
到目前為止,這兩傢公司掌控數據的行為,以及如何合理保護我們的隱私,似乎並沒有實質性的監管。
當然,所謂的監管者,不過是比騰訊和阿裡更為龐大的超級系統。我們所面對的恐懼和威脅,並不會由此減少。
這就是無現金社會的另一面。某種意義上,我們無路可退,也無處可去。
回望歷史,近代英國的圈地運動,因紡織業擴張驅動,出現瞭 " 羊吃人 ";如今,在無現金社會的口號下,這會是一場 " 數據吃人 " 的圈地運動嗎?
" 無現金 " 熱潮
2015 年,微信支付首次提出 "88 無現金日 ",時間定在每年 8 月 8 日,倡導社會公眾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
不過,無現金真正成為熱詞,要拜馬雲所賜,一如 "techfin" 一詞。
從公開信息來看,馬雲最早一次提及無現金社會,在 2016 年 11 月;當時馬雲在與馬來西亞總理納吉佈會談時,建議馬來西亞建設無現金社會。
2017 年 2 月 28 日,支付寶對外稱,希望用 5 年時間,推動中國率先進入無現金社會。為此,螞蟻金服發起成立瞭無現金聯盟,並稱未來兩年將提供 60 億元來幫助聯盟成員推進無現金進程。
螞蟻金服積極與地方政府達成合作,除瞭阿裡系的大本營浙江,它還搞定瞭天津、武漢和福州。
5 月 17 日,浙江省商務廳發出瞭關於推進生活服務領域電子支付應用的通知,要求進一步發揮螞蟻金服的支付結算優勢,在全省范圍推廣生活服務領域電子支付,推動 " 無現金支付城市 " 建設。
6 月 15 日,武漢市和螞蟻金服聯合宣佈,要把武漢打造成 " 無現金城市 " 標桿。武漢 28 傢機構和企業加入 " 無現金聯盟 ",表示將推薦使用無現金支付。
6 月 28 日,天津市和螞蟻金服簽署並合作協議,宣佈共同推進天津 " 無現金城市 " 建設,年內將逐步實現交通、醫療、教育、社保等領域的無現金化。
同樣在 6 月 28 日,福州市和螞蟻金服聯合宣佈,要把福州建設成 " 無現金城市,將從商務、公共服務和政務領域全面推動無現金支付。
亦有地方政府全面主導的無現金社會建設。今年 6 月 16 日,貴陽市召開推動便捷支付工作動員大會,部署向全市推廣應用集成受理二維碼、市民雲卡和便捷支付塊數據系統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新型無現金城市的建設。
另外,今年兩會期間,來自杭州的人大代表虞純在建議中呼籲,從國傢層面 " 全面推動中國進入無現金社會 "。
不隻是中國
盡管中國的移動支付浩浩蕩蕩,但在無現金社會建設上,歐洲的丹麥和瑞典等國,走在瞭前面。
從 2014 年開始,丹麥中央銀行決定停止印刷紙幣,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支付;2016 年起,丹麥政府允許零售商拒絕現金支付,僅接收移動支付和銀行卡支付。
流行於丹麥的一款支付應用名為 MobilePay,於 2013 年 7 月發佈,目前覆蓋瞭丹麥全國一半的人口。MobilePay 由丹麥主要銀行共同推出,在芬蘭和挪威也被使用。
在瑞典,2016 年 11 月,該國央行表示有信心經過兩年評估階段後禁止流通實物現金,成為第一個完全使用 " 數字現金 " 的社會。據統計,瑞典十大銀行在全國共有 1400 個營業網點,截至 2016 年,其中 852 個網點已全面取消現金業務服務。
早在 2012 年,瑞典的主要銀行聯合開發瞭一款名為 "Swish" 的支付應用,到去年 11 月成功覆蓋 500 萬用戶,相當於瑞典一半的人口。這款應用主要用於個人之間的支付交易,今年起其支付場景拓展到在線購物。
與中國不同的是,丹麥和瑞典的無現金社會,其主導者是傳統銀行,而非新興的互聯網巨頭。
與中國相似的案例是印度。
2016 年 11 月,印度政府宣佈 " 廢鈔令 ",呼籲實現印度 " 無現金社會 " 的目標。
此舉對該國的移動支付機構形成瞭重大利好,尤其是 Paytm,該平臺目前擁有超過 2 億用戶,阿裡巴巴及螞蟻金服是其主要股東。
無現金,有數據
無現金有著很多積極意義:提高交易效率,節省交易成本,通過減少鈔票發行降低社會成本;無現金支付與消費金融產品的結合,還能起到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如果隻是上面這些意義,無現金不可能成為兩大巨頭廝殺的主戰場。
這是因為,移動支付,是移動互聯網最具革命性的產物,也是連接新生活與新金融的工具。
無現金,有數據。他們盯著的,是數據。我們的生活和消費,更加赤裸、固定地被記錄下來,這意味著一個更徹底的大數據時代。
通過移動支付,反映用戶消費軌跡與生活習慣的數據,就源源不斷地產生瞭,用戶畫像越來越逼近真人。掌握瞭數據,就掌握瞭用戶,這也是大數據征信和風控的基石。
新金融的奧秘正是在於此。
無現金社會有著便利、高效的一面,但是技術往往有其另一面,它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美妙。
在無現金社會,最大的受益者是政府及數據持有者。對普通個人來說,福禍難料,因為這些交易數據的保管、使用和流轉,是我們無法掌握的,正如監控攝像頭的數據。
黑鏡之惑
數據即權力。
從政府的角度來講,通過無現金支付,由支付清算系統記錄交易,能夠及時全面地反映市場主體的支付行為,提高經濟交易的透明度,堵塞現金交易的漏洞。
畢竟,現金交易無需經過第三方,具有實時性、隱蔽性等特點,客觀上為偷稅漏稅、貪污腐敗、下潛犯罪提供瞭便利。
正如高盛的一份報告所言,各國政府是無現金社會的最大受益者。因為電子化交易具有更大的透明性,經濟運營會因此而更加 " 正規化 ",稅務收入也會更高。
對政府來說,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無現金社會將使負利率政策真正成為可能。在當下,如果面臨負利率政策,人們可以選擇將現金存儲在傢裡作為應對,但在無現金時代,人們沒有現金可以存儲,隻能眼睜睜看著財富縮水。
美國金融博客 Heisenberg Report 更為直言不諱:無現金社會裡,政府收稅更加容易,監控民眾的經濟活動也更加簡便。
就像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人們總有很多種辦法藏著他們的財富和糧食,以應對一波又一波的掠奪。但在如今,財富全面數字化之後,實際上藏無可藏,躲無可躲。
在數字化的掠奪者面前,我們更加手無寸鐵,不堪一擊。
本文的最後,又想起瞭馬雲同志的那番言論:大數據讓預判和計劃都成為瞭可能。因此,我們需要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進行重新定義,市場經濟不一定會比計劃經濟更好。
所以,無現金社會的極致,也就是大數據的極致,難道是計劃經濟?
這是你我想要的未來嗎。
(本文由《新金融瑯琊榜》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