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維小維
01
如今的朋友圈,早已改名為陌生人圈。
百草叢生,微商遍野。少看一會,真正朋友的信息就會被鋪天蓋地的廣告和諧掉瞭。
經常遇到的情況是,發瞭一個朋友圈,點贊的都是微商。
真的朋友升遷瞭、跳槽瞭、結婚瞭、生子瞭,你懵然無知地問:啥時候的好事啊?他反問一句,你沒看我朋友圈嗎?
是的,這就是這個互聯網社交時代的變化——朋友圈是需要打理的。
用得好,它就是一張你的身份名片。
用得不好,那就是上廁所時一個手動消除小紅點的強迫癥而已。
02
我最近跟一個遊戲公司的創始人吃飯,聽他講瞭一個慘痛的教訓。
因為這個創始人做技術出身,不善交際,平時忙得連飯都吃不上;
加上有點心高氣傲,看不慣朋友圈裡其他營銷人吹噓自己的公司,於是幹脆就把朋友圈關掉瞭。
關掉的之後的某一天,他的程序員告訴他:老板,我聽說市場上有一個競品快要上市瞭!
隻憑著一個人的提醒,他並沒感覺到這個競品的威脅有多大,依舊我行我素,根本沒有考慮把項目提速。
兩個月後,他團隊制作的遊戲準備推向市場的時候,競品早就已經鋪天蓋地都是瞭,連抄襲的作品都已經問世瞭。
他的程序員說,你沒發現朋友圈早就被這款遊戲刷屏瞭嗎?
他愕然瞭,對哦!朋友圈,他早就遠離瞭這個是非之地。
當他再打開朋友圈的時候發現,
大概兩個月前,已經有遊戲圈的朋友提及最近玩瞭一款競品遊戲的初級版本。
大概 1 個月前,一個去瞭騰訊的前同事說在測試一款類似的遊戲。
大概半個月前,好些目前就職在競品公司的員工,也都是他的前同事,都轉發瞭一些這個競品的公關稿。
其實,隻要他嗅覺敏銳一點,多點留意朋友圈裡的動向,早就會放下傲慢自我的態度,運籌帷幄提前安排自己的遊戲上線。
結果,因為已經輸瞭先發優勢,他隻能再花瞭 3 個月重新把遊戲升級改版,才得以把遊戲賣出去。
而那 3 個月的人員研發成本,他支付瞭 100 萬。
03
老好人錯在哪兒瞭?
這位創始人關閉朋友圈的原因代表瞭大部分關圈人的心聲——秀炫曬和廣告有什麼好看的,再見!
說再見有什麼難的?難的是看透朋友圈的本質。
朋友圈無非就是個信息圈,但凡信息,都是需要篩選提煉的。
一刀切關閉它,那是高冷;一條不漏,雨露均沾那是閑得慌。
那該怎樣提煉出對自己有意義的信息呢?比較有效的方法,是按 "150 定律 " 做出選擇——
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傢鄧巴(Robin Dunbar)提出 "150 定律 ",即鄧巴定律。該定律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 148 人,四舍五入大約是 150 人。
隻篩選出對你最有意義的 150 人,其餘都選擇 " 不看他的朋友圈 "。
這才是具備戰略高度的懶惰,也是具備高冷姿態的勤奮。
04
朋友圈除瞭是信息圈,還是個人名片圈。
資深人力資源總監 Amy 跟我說過一句至理名言:什麼背景調查,都是從一個人的朋友圈入手的。
Amy 曾經在科銳等國內優秀獵頭公司做過,後來也在企業做 HRD,深諳背景調查的重要性。
她跟我分享瞭一次用朋友圈做候選人背景調查的經驗。
那是一個行政經理的崗位。她翻看瞭候選人的朋友圈:以生活為主,觀點不多。對公司活動做瞭蠻多的轉發。
證明這個人過往以執行為主,思考較少,但對公司也比較忠誠。
在一個帖子的點贊裡,Amy 發現瞭自己一個熟人的身影。這下好瞭,可以通過熟人瞭解一下她的為人處世。
聽完,我深深覺得,朋友圈實在是一個個人名片,一定要慎重對待。
還有就是,做 HR 的都是福爾摩斯。
這個福爾摩斯還跟我說過: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基本就知道他拿多少工資。
這麼神?!
我認真地把朋友圈瀏覽瞭一遍,發現的確如此:
執行層的人:朋友圈都是大寫的情緒,哀傷的高興的憤怒的甜蜜的 ……
管理層的人:朋友圈情緒很克制,隻有生活的日常。沒有議論文,隻有記敘文。
高管層或者創業者:沒有情緒,隻有觀點;如果沒有觀點,就是自傢的廣告。
從一個人的朋友圈,就能知道 ta 的思維高度,ta 的總結能力,ta 到底花瞭多少心思打造自己的社交名片。
我最近認真觀察瞭微信裡那些真正賺大錢的人。
他們或者是一張口就能一個月賣 1000 萬的營銷大咖,或者是從零開始打下江山的企業創始人,或者是掌管幾十億的基金大佬,他們是這樣打造自己的朋友圈的:
▷ 原創比例高,轉發文章,都要帶原創一句話;
▷ 每條都有觀點,偶有情緒;
▷ 傾向於分享觀點、認知和經驗;
▷ 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他是做什麼的,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