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拼命狙擊這款手機,是看透瞭華為的秘密野心

09-09

2017 年年初以來,中國兩大科技企業華為與騰訊之間發生瞭一場火藥味頗濃的爭論,起因是一款手機的功能。

最先報道此事的《華爾街日報》在 8 月初的文章中說,工信部通信管理局已經介入調節,而騰訊和華為雙方則相持不下。

瞭解情況的人士向筆者透露,爭端雙方曾經在 8 月 11 日舉行瞭一場內部交流會。

在這場交流會上,華為消費者事業部的代表和騰迅高管們就華為手機的具體技術進行瞭交流,但是雙方至今還沒有達成任何結論。

幾天之後,騰訊公司副總裁丁珂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提到瞭這場會面,他稱贊瞭華為的技術實力,稱 Magic 的本意是好的,從技術上說 AI 可以帶來高效。

丁珂認為,Magic 引發的爭論,是兩傢公司的 " 理念不同 "。

他說,微信的價值導向是從來不會涉及用戶相互聊天,不會讀取、分析用戶的聊天記錄。" 我太太和我的對話,我也不希望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基本原則。"

丁珂的表態似乎表明,一方面,騰訊沒有從 Magic 手機的技術原理上找到違背現行法律或監管政策的硬傷;但另一方面,騰訊仍舊對 Magic 的核心技術提出尖銳批評,並堅持幾個月以來的核心訴求:Magic 手機不能再針對用戶微信內容去實時讀取,做文本高亮處理。

目前看來,華為恐怕難以在騰訊的這一核心訴求上面做出讓步。Magic 手機背後,是華為六年多來精心佈局、進軍互聯網領域的戰略嘗試。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讓華為看到領先進入智能硬件算法架構和平臺升級的機會,也是擠進互聯網核心地帶的機會。

騰訊在這場爭端中的激烈反應也在一定程度上讓華為意識到,當初的戰略選擇踩對瞭點。

這場互聯網與 IT 巨頭的用戶數據之爭,引發瞭對用戶隱私的巨大關註,短期內的結果取決於雙方的利益博弈和中國監管層的戰略判斷;

但它的影響將遠遠超出用戶數據與隱私的范疇,直接影響到當前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和巨頭們的博弈格局。

Magic 的前世今生

瞭解 Magic 手機開發過程的多位知情人士稱,Magic 手機背後最大的推手,是華為公司副董事長、輪值 CEO 徐直軍。他也是這部手機真正的 " 產品經理 "。

徐直軍是華為許多戰略項目的規劃和領導者。用華為總裁任正非的話說,徐直軍能比任何人都能嗅到未來的機會。

海思芯片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在華為消費者事業部還不太敢用的時候,徐直軍曾力挺海思,成就瞭今天華為手機的重要優勢。

華為內部有一個非常神秘的 "2012 實驗室 ",據說在研究開發許多海思芯片級別的項目——具有類似海思的戰略意義,又像當年的海思一樣不為人知。Magic 曾經就是其中的一項。

在手機被命名為 Magic 之前,這個項目曾用名稱是 Imax —— Internet Maximum,字面一看便知,這個項目的野心是尋求做 " 互聯網世界的老大 "。

徐直軍曾經嘗試讓華為進入互聯網社區、即時通信、移動搜索、網絡存儲等互聯網領域,在 2011 年還專門成立瞭華為互聯網事業部,Imax 項目也是在此時醞釀發生的。

跟當年互聯網事業部一樣,為瞭推進華為 Imax 項目,華為從外部空降瞭一個行業老將來負責領導這個項目——曾在某傢電信運營商負責增值創新業務的戎國強。

2011 年前後,智能手機剛剛普及,移動互聯網大潮湧起,各種 App 和應用服務在手機上湧現。徐直軍的思路是,除瞭做一些單獨的 App 之外,以華為的體量應該去做一些普遍、廣泛的業務。

各種移動 App 越來越多,手機用戶需要不停地在這些 App 之間來回切換。面對一個個像垂直的煙囪一樣孤立的 App,未來互聯網的這個底層、普遍的功能應該是什麼?

是否可以用一套更智能的系統,徹底打破這些 App 的數據孤島,讓這些 App 以服務的形式圍繞用戶去運轉,而不需要用戶再去安裝幾十個、上百個 App,讓用戶在不用的場景中頻繁地切換 App?

手機本身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瞭一種答案:作為用戶隨身攜帶的通信工具,智能手機承載瞭用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行為產生的數據。

如果在手機之上建立一個更加智能的系統,去分析用戶的行為數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用戶減少每天在眾多 App 之間切換的不便。

這其實並不隻是徐直軍和華為的想法。搜索巨頭谷歌也曾經考慮過如何去解決 App 造成的數據和服務的孤立: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裡,搜索巨頭們面對各種 App 內的服務信息,一度束手無策。

到 2015 年前後,谷歌和蘋果都推出瞭相應的技術來破解這個難題,例如 Google Now on Tap, 以及蘋果 Siri 中的相應功能。

2011 年,Imax 項目正式開始的時候,以機器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受到華為的關註。

徐直軍和戎國強提出的方案是,應該以一套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系統,分析用戶的各種行為和數據,打破各種 App 的數據孤島,為用戶實現 " 應用調用應用 "。

應用調用應用 " 的理念,後來被應用到瞭 Magic 手機上。

盡管它與谷歌和蘋果的兩年前推出的相關技術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的語境內,它仍舊引發瞭巨大震撼,對現有利益格局造成強烈沖擊。

"Smartphone" 到 "Intelligent Phone"

Imax 項目最早的思路不是一款手機,而是做成一套系統和平臺,應用在華為的手機以及其他的智能硬件產品上,成熟之後,還可以授權給其他的開發者和廠商使用。

最初,Imax 的團隊曾歸屬於華為消費者事業部,也就是現在如日中天的華為手機業務的主管部門。

當時,雷軍剛剛創立小米;互聯網手機的概念和潮流剛剛開始出現;華為手機也正在脫離純粹的運營商市場,參與到消費市場的更激烈的競爭中。

幾經摩擦之後,考慮到 Imax 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產品,與消費者事業部當前的產品關系不大。

徐直軍又將整個 Imax 項目組從華為消費者事業部剝離出來,劃歸到華為 2012 實驗室。Imax 也被定性為華為的一個戰略項目。

華為的其他互聯網試驗項目進展不佳。短時間嘗試之後,華為基本上停止瞭在移動搜索、社區方面的業務。但是對於 Imax,徐直軍始終力挺。

2015 年,戎國強也像互聯網事業部的其他 " 空降兵 " 們一樣離開瞭華為,加入平安集團。

他目前擔任平安科技副董事長、平安集團信息安全總經理。而徐直軍則以輪值 CEO 之尊,親自擔任瞭 Imax 項目的產品經理。

此時,徐直軍已經下定決心,要把 " 應用調用應用 " 的想法落地成為產品。因為一時無法從華為其他硬件條線得到呼應,唯一的路徑是,Imax 項目自己打造一款從軟件到硬件再整合服務的手機出來,這就是後來的 Magic 手機。

國內手機制造商們習慣靠硬件制造能力解決問題,強調成本控制、追求硬件的配置,多數都不喜歡做軟件系統層面的開發。

Imax 項目則逆潮流而動,開始就從軟件系統層面動手——在安卓的外層包上一層控制層。基於用戶行為的數據信息,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系的運算之後,再根據運算的預測結果直接調用 App 或者應用來服務用戶。

Imax 開始的這個思路,後來在戎國強和徐直軍的表述當中總結為 "IntelligentPhone" —— " 智慧手機 " 的概念,用以區別此前的智能手機—— Smartphone。

兩者的區別是,Smartphone 是在試圖存儲信息,提供互聯網應用鏈接的平臺,而 IntelligentPhone 則是通過對用戶行為的感知和理解,主動為用戶提供進一步的服務。

可以說,今天消費者手中的 Magic 手機隻是沿著 IntelligentPhone 這一思路往前邁出瞭非常小的一步,但也不乏一些獨特的創新。

例如,Magic 手機中一個很小的功能—— " 智能亮屏 ",多少體現瞭 Smartphone 和 IntelligentPhone 概念的區別。

iPhone 和其他智能手機亮屏,是通過物理按鍵或者重力感應去實現,隻要用戶拿起手機,不管是否是在看手機,屏幕都會自動亮起。

Magic 手機的亮屏功能的邏輯則要復雜一些,包括使用前置的紅外攝像頭追蹤用戶人臉,以及其他感應數據,去綜合判斷用戶是否是在看手機,以這些數據計算的概率來決定是否亮屏。

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個性化的功能代替瞭原來產品中固有的硬件功能。

IntelligentPhone 的思路繼續擴展,會有更個性化、更智能的結果,但前提是用戶數據不能孤立地存在於各個 App 和互聯網企業的手裡。

基於上述背景,就不難理解為何騰訊在此次爭議中表現得如此敏感。

巨頭碰撞

據筆者瞭解,Magic 上市不久,騰訊公司就去向華為詢問相關的技術細節。隨後,騰訊向華為發函抗議,除瞭微信之外,QQ 和騰訊新聞同樣會受 Magic 手機的 MagicLive 操作系統識別掃描,跟微信一樣,Magic 同樣會根據 QQ 聊天的內容生成日程,根據騰訊新聞的內容實時推薦影視內容。

筆者認為,華為 Magic 此次對騰訊利益的觸動遠非用戶數據或隱私權這麼簡單,而是涉及互聯網服務入口這一重大核心利益,對騰訊構成瞭戰略性的威脅。

騰訊的拳頭產品微信是個 " 超級入口 ",將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服務集合到自己的服務平臺上。在這個封閉的體系當中,微信可以制定服務規則和利益分配的規則。

但是,Magic 事實上是在打破微信的封閉系統,當用戶提到約會的時間地點的時候,它會讓用戶選擇跳出微信,直接生成日歷。Magic 還能根據用戶微信聊天的內容數據,加深對需求用戶的理解,直接調用其他 App,提供服務。

這就是徐直軍和戎國強一力倡導的 " 應用調用應用 " 理念的體現,也就是新一代 " 智慧手機 " 的一個特征——手機的智慧系統會成為互聯網應用的中樞,其他互聯網服務則要接受這套系統調度。

對於即時通信、出行、餐飲、差旅等應用服務來說,它們與用戶之間會被加上一套調度規則。

華為對媒體的公開回復中提到,Magic 跟許多互聯網服務的廠商有著不錯的合作,這其中包括機票、火車票、打車、餐飲等互聯網服務的應用,也包括阿裡巴巴的支付寶。

那麼,為什麼這些服務廠商們與 Magic 的野心可以相對和諧相處?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它們在本質上與微信有著很大的不同。它們是可以作為純粹的服務對接所有平臺的。

Magic 可以更精準地獲知用戶行為,理解用戶,也就能更主動地調用這些服務,提高這些服務的使用率和消費轉化。

通過跟這些服務廠商合作,Magic 這種手機平臺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服務入口,而本來這是騰訊希望通過微信或者 QQ 去做的。

在手機智能系統成為互聯網流量與服務入口的情境下,微信和 QQ 這些原本重要的平臺會矮化成一些工具。

它們可以感知用戶信息,加強對用戶的理解,但不是服務和利潤的分配唯一起點。這樣一來,騰訊 " 連接與賦能 " 的核心價值也變成可以取代的。

如此看來,騰訊的激烈反應實屬情理之中。

多年來,華為一直在互聯網領域佈局和探索,但是效果不佳。華為不擅長互聯網業務,不應該做互聯網業務,這在華為內部基本上已是定論;華為雲 " 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 " 也成瞭業界皆知的口號。

但是 Magic 手機卻讓華為與騰訊正面交鋒,且這場爭端上來就涉及互聯網服務入口的核心利益。

Magic 還能走多遠

據筆者幾個月來的個人使用感受,Magic 手機能看到一些的 " 智慧 " 概念的雛形,但有些功能比如自動建立行程日歷還不像蘋果那樣準確和完整,顯然在數據提取等方面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另外,根據屏幕內容推薦的 "Deepthink" 功能經常是無效的;在購物的時候,不是所有的電商商品都有比價信息的提示。

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餘承東也在微博上承認,Magic 就是華為的一款實驗產品,是一款概念手機," 對未來不確定的技術做前期的驗證 "。

那麼,下一步華為會怎麼做?華為公司大手筆投入的回報,顯然並不在於 Magic 本身那點市場銷售和利潤,而是希望能為華為手機業務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實現 " 應用調用應用 ",帶領手機行業從智能手機時代過渡到智慧手機時代,這是 Magic 誕生之初的使命,也為之投入高昂成本。

據筆者瞭解,華為公司總共調集瞭幾百人的團隊,用瞭 4 年時間才真正將這款手機推向市場,總投入可能接近 1 億美元。

智慧手機已經成為華為的戰略。在 Magic 發佈前的 2016 年烏鎮 " 世界互聯網大會 " 上,華為消費者事業群 CEO 餘承東開始對外宣講 " 智慧手機 " 的理念,一個月後,在美國的 CES 展會上,餘承東再次系統闡述華為在人工智能應用於手機設備的智慧手機戰略。

作為華為公司手機業務的負責人,他將擔負起這個戰略實施的重任。在 Magic 發佈後,餘承東將整個 Magic 團隊重新拉回華為消費者事業部,Magic 試驗的結果也將落地到華為系列的手機產品當中。

但是,承繼 Magic 試驗的成果,對於餘承東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當下而言,在經歷瞭近期的 "P10 內存門 " 事件之後,他是否願意再次陷入一場關於用戶隱私的口水戰中,尤其是在旗艦產品 Mate10 發佈前也是一個問題。

此外,Magic 以人工智能的技術打通整個軟件、硬件和互聯網服務的全鏈條理念,要涉及到對許多互聯網服務的整合和應用,對現有市場格局的觸動和顛覆隻會更多。

除瞭微信之外,今日頭條這種當下炙手可熱的信息流推薦的 App 和平臺,以及其他純粹工具性 App 甚至電商,都可能受到沖擊。

以華為如此大的市場規模和低調務實的風格,餘承東的確面臨艱難的選擇。

華為的選擇困境同樣將是其他智能硬件大廠面臨的問題,以人工智能系統去做智能化的服務推薦,會直接沖擊到原來的 App 合作模式,會對現有的所謂 " 互聯網手機 " 硬件微利,靠服務安裝分銷分利潤的模式帶來沖擊。

有一傢國內互聯網手機大企業,在 Magic 發佈後,曾經派人去華為交流,從供應鏈研究這款手機的各種細節。

但在這傢企業不久前發佈的新品中,隻能看到對 Magic 部分功能的有限借鑒。這恐怕並不是因為它的學習模仿能力不足,而是同樣面臨艱難選擇。

這種選擇焦慮已經影響到瞭整個智能硬件的創新。當下,包括蘋果在內,智能手機創新的瓶頸已經非常明顯,從外觀到功能," 千機一面 "。

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整合軟件硬件和互聯網服務,這可能是自從喬佈斯發佈蘋果手機和 iOS 系統之後,手機行業所面臨的最大的創新機會。

蘋果、谷歌以及中國國內的創業者都在嘗試,但是目前多數是在功能層面,而不是在系統上。

類似 Magic 這種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嘗試,有希望帶來的平臺性的升級,商業模式的切換;但要其壯大成為一股自我革命的行業潮流,需要寄望新興的力量的加入。

與喬佈斯當年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殺入手機行業類似,這個選擇難局可能需要一些傳統硬件巨頭之外的人來打破和開啟。

一周前,素有 " 安卓之父 " 稱號的前 Android 聯合創始人安迪 • 魯賓,發佈瞭一款名為 Essential Phone 的手機。

這款產品在系統層面相當中庸,但是他明確預告,Essential 公司的下一款產品才是最重要的,將會真正集成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統。

有意思的是,目前與華為就 Magic 手機問題爭執不下的騰訊,在幾個月前剛剛投資瞭 Essential。

看得出來,騰訊相當看重這一個項目,在 Essential 產品還在設計階段的時候,騰訊就給出瞭 10 億美金的估值。

在 8 月 25 日的 " 中國兩化融合大會 " 上,馬化騰表示,未來 20 年,中國制造要走向中國創造,需要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成功的關鍵在於,中國能否形成軟件、硬件與服務三位一體的智能平臺和創新生態。

聽上去,馬化騰的思路與華為通過 Magic 展現的野心似乎不謀而合。(原文刊發於《FT》,已獲作者授權)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