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真是改革的前沿陣地,近日深圳消費貸就來瞭個急剎車首例。
(圖片來自網絡)
據瞭解,今年前 7 個月,居民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 1.06 萬億,累計同比多增 7137 億元,而去年全年僅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 8305 億元。
其實,今年大幅增加的消費貸大多被用來買房瞭。授信時間在 5-10 年,額度在幾十萬至上百萬不等的消費貸越來越像房貸,通過這種方式買房的很多也是炒房客。
這種場外配資的方式引起瞭監管層的註意,於是便有瞭上面截圖中的 " 風險提示 "。
簡言之,提示中說深圳住房貸款收緊,但個人消費貸款過於囂張,於是從 9 月開始要調整個人消費貸瞭。不僅僅是個人消費貸,隻要是資金去向無法監管,就連信用卡大額套現,也在這次整頓的范圍之內。
無獨有偶,北京銀監局也於 9 月 5 日聯合印發《北京銀監局、人行營業管理部關於開展銀行個人貸款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情況檢查的通知》,要求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開展自查工作,重點檢查 " 房抵貸 " 等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情況。
其實,監管部門從 2015 年開始就一直在打壓現金貸、消費貸買房等違規行為,但是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
看這次的決心,無疑,新一輪的樓市調控又要加碼瞭。
比起買房難,以後難上加難的怕是貸款瞭。
這段時間,銀行收緊房貸的勢頭愈發明顯瞭。不僅放款時間普遍要四五個月到半年,就連首套房貸利率折扣也基本全部收回,大部分還要基準上浮 5% 或者 10%。更不用說二套房瞭,利率高的可怕,有些甚至上浮 20%-30%。
也有銀行表示,雖然目前執行的還是基準利率,不過客戶希望快速放款的話,可以適當提高利率以獲得快速的放款時間 ……
那天規劃君還收到一位用戶的抱怨,她說自己 4 月份買的房,現在還沒放款呢。哎,有折扣的不放款,急著放款的得多掏錢,不如,我們一起抱頭哭一會兒?
眼下,如果你確實急需一筆資金,趁著還能有渠道放款就趕緊借吧,說不定往後就難瞭。
※※※ 侃侃而談 ※※※
基金
" 餘額寶 " 們又攤上事兒瞭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隨著餘額寶的規模直逼四大行存款規模,近期監管針對貨幣基金出臺瞭不少政策。
貨幣基金規模受限,部分產品 11 月起計提 20% 準備金。
上周五,證監會發佈瞭《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新規要求,同一基金管理人所管理采用攤餘成本法進行核算的貨幣市場基金,月末資產凈值合計不得超過該基金管理人風險準備金月末餘額的 200 倍。
這個 "200 倍 " 在市場上引起瞭高度關註。
有人替規模最大的餘額寶算瞭筆賬:根據今年半年報的顯示,餘額寶的資產規模為 1.43 萬億,也就是說,天弘基金需要提取至少 71.5 億元的風險準備金;工銀瑞信基金管理的貨幣基金規模達 3727 億元,風險準備金需要約 18 億元;而放眼全市場,截至 7 月末,貨幣基金規模是 5.86 萬億元,則需要 293 億元風險準備金。
顯然,新規主要針對的是超大規模的貨幣基金,對他們來說,肯定會限制整個貨幣基金整體的規模,進而還會影響收益。
監管機構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其實目的就是讓錢回流銀行,跟國傢去杠桿的方向一致。
那麼對於投資者來說,會有什麼影響嗎?
從收益上看,雖然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可能會有所降低,但短期內,我們還無需太擔心,畢竟和同類型產品比起來,貨基的優勢還是十分明顯的。
從風險上看,雖然貨幣基金對投資人來說是無風險的,但對基金公司來說則是無限風險的。規模越大,意味著基金公司面臨的風險越大。新規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貨幣基金規模發展,但實質上幫助基金公司規避瞭更大的流動性風險,從而保障瞭持有人利益。
樓市
尷尬的金九銀十來瞭。
剛進入九月,樓市就接連傳來瞭大消息—— 1163 傢上市公司搶著賣房!
數據顯示,1494 傢上市公司在半年報中披露瞭投資性房地產數據,其中,1163 傢持有的投資性房地產環比一季報減少。減少 1 億元以上的公司 13 傢,超過 10 億元的公司 3 傢。
看上去,這 1163 傢 A 股上市公司是以房地產為副業甚至是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但從側面反映瞭國內樓市的畸形發展,也說明實體經濟受樓市投資的影響。
為什麼上市公司突然大舉賣房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隨著不斷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一些上市公司認為房地產投資價值在下降,不看好這類資產未來的升值空間。
2、上市公司賣掉或者轉出低效率資產,可以提高凈資產收益率等重要財務指標,還可以讓公司輕資產化,符合當前的市場口味。
北京部分二手房價格相比最高點時已經有接近 20% 的下調。
《經濟參考報》前幾天公佈瞭一組數據,8 月北京二手房市場簽約 7600 套,新建住宅 1800 套。作為一個近 2200 萬人口的城市,二手房住宅成交占 85% 的房地產市場,7600 套的成交量已經是歷史低谷。另外,北京部分二手房價格相比最高點時已經有接近 20% 的下調。
再來看看北京市住建委的數據:
北京 8 月份的成交量隻有去年高峰期 3 月份的不到 1/4,成交量已經進入冰點。
再從價格上看:
雖然在政策頻繁出臺的 3 月份二手房價格出現瞭回落,但是沒有如願暴跌,而是維持在穩定的范圍內小幅震蕩。
那麼未來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在樓市政策的密集出臺下,房價會怎樣?
下跌,或者說暴跌不太可能。畢竟中心城市的人口仍在不斷增加,而且國傢也有意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在這種情況下,中心城市的房價下跌的情況基本不會出現。
但是暴漲的可能性也不大瞭。租售並舉在不斷做大做強,一定程度上緩解瞭供需矛盾,也轉移瞭購房需求,所以中心城市很難再出現類似於前兩年那樣的暴漲局面。
因此,未來中心城市的樓市價格進入慢速增長通道是大概率事件。
宏觀
樊綱:中國經濟很有韌性,不會硬著陸也不會崩盤。
在日前舉行的 2017 上海國際商業年會之 " 中國消費經濟轉型升級高峰論壇 " 上,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主任樊綱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雖然在放緩,但仍有韌性,不會硬著陸。
他認為,中國經濟有波動但是一直還是保持在 6%、7% 以上的增長,雖然這比起高峰時的 13%、14% 的增長,現在是很低的一個水平,但這個 14% 是周期最初的階段,叫做經濟過熱階段,經濟過熱之後就有調整,那麼就跌到一半的增長率。從 14% 跌到 7%,一半的增長率沒瞭,就形成瞭波動。
當前中國經濟的 L 型已到瞭谷底,但是在谷底可能還有兩三年的徘徊、調整時間。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消費水平太低,消費水平低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儲蓄水平太高。我國的儲蓄與消費存在不平衡。
其實從改革開放的將近 40 年裡,中國經濟歷經過許多險情。比如嚴重的通脹、產能過剩、亞洲和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小范圍的房地產崩盤等等。期間很多經濟學傢也預計中國經濟會崩潰,而實際上都從險境中走瞭過來,從未發生大面積經濟崩潰。這與中國特殊的制度密不可分,股市崩盤有政府救市,產能過剩一道行政命令限產即可挽救鋼鐵廠的生命,樓市有崩盤的跡象,便有政策的扶持 ……
如此彪悍的調整能力,經濟怎可能硬著陸?
萬象
荷蘭科學傢稱壽命有極限:人類頂多活到 115 歲。
人類如今有瞭更好的生活條件與醫療環境,預期壽命逐漸延長。荷蘭研究員表示,人類壽命有最高 " 上限 "。在研究瞭大約 7.5 萬荷蘭人死亡時的確切年齡等數據後他們得出結論,女性壽命最高上限為 115.7 歲,男性則是 114.1 歲。
其實想來,活那麼大歲數也沒意思,吃也吃不動,是玩兒也玩不瞭瞭,也是給後人添麻煩,除非 100 歲還能保持中青年狀態。要真是這樣,那 90 歲之前都甭想退休瞭。
以上是本期周報所有內容,信息量略大,耐心看完的小夥伴都是真愛粉 ( *^ ▽ ^* ) 當然,規劃君也祝願所有耐心看到這和沒堅持下來的小夥伴,過個開開心心的周末,畢竟 48 小時後,你們又要含淚迎來星期一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