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是數字貨幣最瘋狂的一年,最野蠻生長的一年,各種幣種均創下瞭歷史最高。
2017 年是區塊鏈大爆發的一年,尤其是在 94 入局的,如果你的幣拿到現在,無論是什麼幣,垃圾幣、傳銷幣、空氣幣、山寨幣都好,反正從 94 到現在,所有的幣都翻瞭 N 倍,有的甚至是百倍、千倍、萬倍。
也就是說當時你哪怕隻投資瞭一千元,翻千倍就是一百萬。這就是人性,因為追逐財富本來就是人類的欲望,人性的貪婪莫過於此。所以,如此斂財效果,一夜暴富,讓很多人都變得不理性,不淡定瞭,錢,誰不想要?財富,誰不想追逐?
於是,小白們紛紛入局,他們不看白皮書、項目庫,也不去調查、研究,隻是一味去跟風,反正大傢都在買,賺得也很多,晚進不如早進,甚至抱著要是晚一步,就搶不到的心態,把大把大把的錢砸進去瞭。
結果,正當大傢買好幣,準備一夜暴富時,比特幣卻再現腰斬式下跌,如同 94 一樣。比特幣從最高十幾萬跌倒瞭爆發時的起點,跌幅高達 30%。不僅是比特幣,比特幣領銜數字貨幣全線下跌。
當然隨後也開始反彈瞭,不過受制於目前的陰霾,反彈力度依然有限。從成交萎靡上我們可以看出反彈力度不大,主力沒有發力。或許受制於 25 號的傳言,郭嘉出臺政策。
從技術方面,大概區塊鏈可以分為 3 類:貨幣類、基礎公鏈類和應用類。
第一種是貨幣類
貨幣類就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純電子貨幣類項目。
這類的項目有比特幣、萊特幣、達世幣、比特幣現金、新經幣、狗狗幣、字節幣等等,各種各樣,名目眾多。這類幣我們稱之為區塊鏈 1.0。
電子貨幣類又分為:可查和匿名。匿名比如達世幣、門羅幣和零幣。
這類幣的主要價值是作為電子現金使用。以比特幣為例,全球有大量的商戶支持比特幣支付。比特幣之外的幣和比特幣無本質的區別,隻是在幣的總量,交易時間,加密算法以及匿名性等方面做瞭局部優化。例如萊特幣和比特幣相比,調整瞭幣的總量,優化瞭工作量證明的加密算法,縮短瞭交易確認時間。
最近又衍生出瞭一種平臺幣。也就是交易所自己發行的,大多屬於數字貨幣在暴跌來臨時的保值產品,也是各個幣幣交易互轉的中介手段。
比如幣安的 BNB 以及分叉幣:是基於以太坊 Ethereum 發行的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數字資產,它是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 ERC 20 標準代幣;最早最牛的分叉幣就是 BCH。BCH 出來後,又出現各種各樣的分叉幣。俗稱 IFO。
第二種是基礎公鏈類。
又分為 3 種:開發類公鏈、協議類公鏈、基礎設施公鏈。
開發類公鏈指基於該公鏈,可以快速開發 DAPP 應用。例如以太坊 ETH、小蟻 NEO、Lisk、Arch 阿希幣、量子鏈 Qtum 以及 EOS 等。這類公鏈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降低瞭 DAPP 的開發門檻,提供瞭高效的開發工具。
這類項目主要特點是具有智能合約,我們稱之為區塊鏈 2.0。
協議類公鏈是對開發類公鏈的補充,屬於公鏈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雷電 RDN 都是對以太坊的補充,通過瞭雷電 RDN 解決以太坊的交易擁堵以及交易費用問題。這類幣有雷電 RDN、KNC、0x 協議、SMT 等等等。基礎設施公鏈指提供計算、存儲、網絡帶寬等基礎能力的項目。這類項目的特點是通過代幣激勵,鼓勵用戶貢獻基礎資源,形成去中心化的存儲網絡,計算網絡。
第三大類就是應用類項目。
這類目前就比較多瞭,但因當前區塊鏈生態的實際情況——底層和協議層尚不夠完善,區塊鏈大廈的根基還不足以支撐優秀上層應用的發展。所以,應用類項目的風險要大於公鏈類項目,並且大部分應用類項目解決的問題是不需要使用區塊鏈技術的。
因此,很多應用類項目都是包裝,缺乏科學的指引和方向,上線無非是為瞭圈錢。應用類領域包括社交、身份識別、支付、內容版權、交易市場、遊戲、直播、市場預測、數據存儲、公證防偽等業務方向。
合作推廣
但在數字貨幣中,不是說隨便一個幣都有價值。尤其在今年,大爆發後,幣圈一時間上瞭 N 多項目,如今有一千多個幣。當然,更多的是空氣項目、圈錢項目,他們不是為瞭行業,不是為瞭未來,隻是為瞭追求財富。所以,他們紛紛搶灘登陸,隻為在早期分得一杯羹。
但在數字貨幣中,不是說隨便一個幣都有價值。尤其在今年,大爆發後,幣圈一時間上瞭 N 多項目,如今有一千多個幣。當然,更多的是空氣項目、圈錢項目,他們不是為瞭行業,不是為瞭未來,隻是為瞭追求暫時的財富。
然後,判定一個項目的好壞,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似乎很難,缺乏判定的依據和標準,信息不對稱。因為牛市,所有的幣都在漲,搞不清楚誰好誰壞,甚至有的空氣幣似乎漲的更好。
這樣看來,幣圈 2018 年,是否能繼續上演一夜暴富的奇跡或者神話呢?或者是不是隨便一個幣都能漲百倍、千倍呢?這恐怕很難,因為很多空氣項目進來瞭,而且 2018 年幣圈的資金越來越向優質項目集中,很多項目最終將歸零,投資也將血本無歸。
所以,2018 年,我們需要的是尋找優質幣、價值幣,識別空氣幣,不要跟著人雲亦雲的項目,要學會相信自己,多做市場的研究與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