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坐進出租車,暴雨就傾瀉而下。更主要的是,剛才我們的飛機正常降落。運氣好吧。
司機問明我從哪裡來,然後說," 我有個親戚,每個月收入五六萬,還說壓力大得很,日子緊巴巴的。你們在北京真有這麼難嗎?"
原來,他這位親戚,剛買瞭套房。" 那就是瞭。我給您算一算。現在北京買房,隻要是在五環以內,新房怎麼也得七八萬,靠近四環就得 10 萬瞭。普通一套房子 1000 萬,一點也不誇張。貸款 500 萬,每月房貸要還 3 萬多。貸款 400 萬,每月房貸也要 2 萬多。月薪五六萬,刨掉稅,還完房貸,隻夠油錢。如果是稅後五六萬,還完房貸,剩下的交完物業費(或者房租)、油費,再給父母一點傢用,自己還有應酬,估計沒剩幾毛錢。"
我還沒有說,養孩子的費用。你所在小區有自己的幼兒園,倒是省事,否則要到一個名額也得排長隊。小學更不用說瞭," 學區房 " 三個字讓無數傢長一夜愁白頭。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真是佩服大城市還敢生兩個孩子的父母們。順便強調一句,媽媽們是相當偉大的。
我真不知道月薪 1 萬多也稱為高收入的依據是什麼。" 那按你的意思,一個月拿七八千甚至五六千的,就沒法活瞭?" 也不是。每人有每人的活法。月薪七八千,北京城區一居室就要 4000,加上吃飯和交通,必須是月光。多數隻能租一兩千的房子,路上花的時間比較多,辛苦一些。
從現實看,京滬深這類城市,月薪 1 萬多,商品房是暫時買不起的。也不盡然。我們身邊不是也有朋友,剛畢業或畢業兩三年就買房瞭?確實。但他們都是父母支持的吧。我就認識兩個年輕人,分別是 93 後和 95 後,父母給瞭 300 多萬做首付,各買瞭一套小房子。
說到這裡,我又得拿自己的一位親戚做例子。因為知道他父母連 1 萬塊都支持不起,他今年大學畢業時,我堅決建議他去瞭一個二線非熱點城市工作。不記得這是我向第幾個年輕朋友這麼建議瞭。機會不隻是一線城市才有。
誰都是從年輕走過來的,大多數普通傢庭的孩子,吃點苦也正常。依靠自己的奮鬥,無論是換來的物質上的房子,還是精神上的幸福,才格外可貴。也隻有中國的傢長,才會害怕孩子吃苦,將節衣縮食積攢的錢一把拿給孩子買房。當然這也無所謂對錯。
最近看到我們記者的報道,有一批二三線城市出臺若幹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時,心裡略感欣慰。多年前我就寫過,大城市的活力,是創新與創造,而年輕人應該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核心。否則就容易迷失在一片沉沉暮氣裡。
由此出發,北京市今年 4 月以來在住房方面推出的兩個 30%,我個人理解,其意義絕不隻限於房地產。即,30% 的共有產權住房(此前叫自住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拿出 30% 的房源面向非京籍人士。當然,他們也要符合限購政策。
我之前寫過,共有產權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對於擴大住房供應,穩定房地產市場,具有重大意義。雖然有些年輕人畢業沒多久就買瞭房,但大多數還是租房住。如果有成規模的公租房,配套設施相對完善(隻能是 " 相對完善 "),房租又低於市場價,相信對年輕人有較大吸引力。
同時,如果年輕人有瞭穩定可靠的可租房源,也不用擔心房東動輒漲價,買房的時長就會延伸。這就起到瞭減緩住房需求壓力的作用,從而有助於穩定房價。當年輕人工作一段時期,小有積累,就可以申購共有產權住房瞭。經濟條件稍好的,則可以直接購買商品房。
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表明,55.4% 的一線城市受訪者表示對樓市穩定的信心提高瞭,這與近期這些城市出臺住房供應和租賃住房計劃有很大關系。即使不是更重要也是同等重要的,是大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對留住年輕人的長遠意義。像京滬兩個特大城市,實施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有著現實的必要性。比如,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就包括將部分中心城區人口外遷。
但北京的定位,有一項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前面說瞭,創新創造離不開年輕人。如果他們都被房價嚇跑,或者整天為高房價憂心忡忡,創新的動力必然會受到遏制。從這個角度上,單獨拿出 30% 的共有產權住房和公租房供應給非京籍人士(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年輕人),是一項聰明的決定。年輕人的住房問題有望得以更快地解決或改善,無疑是留下來的關鍵理由。
當然,如何在控制人口增長與留住人才之間找到科學的平衡,絕非一個 30% 就可輕易實現。但畢竟北京作出瞭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