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樓裡的月入 5 千和煎餅攤的月入 3 萬,誰也不必羨慕誰,這都是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
▲煎餅攤 圖片來自網絡
文 / 趙清源
最近,北京黃金地段一個煎餅攤的大媽火瞭。顧客拿到煎餅果子之後,堅持認為大媽少打瞭一個雞蛋,大媽辯解不過,忍不住說瞭一句:我月入 3 萬,怎麼會少你一個雞蛋!此言一出,網友嘩然。評論區裡,大傢紛紛指出,身邊有好多類似煎餅大媽的牛人。
煎餅大媽是否可以月入 3 萬,有專門的技術派分析過,答案無非兩種。一是按照這個收入來掙錢,容易猝死;二是收入確實可觀,煎餅大媽並沒有吹牛。對一般人來說,煎餅大媽的收入到底是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煎餅大媽一語道破瞭一個大傢長久以來的隱約感受——上過大學的不如擺攤賣飯的,而且這種感受越來越強,推而衍之成為結論,即腦力勞動者不如體力勞動者掙得多。
事實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曾經有過一段 " 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 時期。那時,商品流通領域最有利可圖,從事小商品經營及服務業(如出租車司機)的收入,遠高於知識分子(如高校教師),於是全民經商,倒爺遍地,收入與價值嚴重脫節,被人形容為 " 腦體倒掛 "。
▲網友留言截圖 圖片來自網絡
上過大學的真的不如擺攤賣飯的嗎?這是一次新的 " 腦體倒掛 " 嗎?這又是一種 " 讀書無用論 " 嗎?
在市場經濟的語境中,這不過是一個選擇的問題。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已經有幾十年,但市場經濟的觀念未必能深入人心。簡單來說,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賺多賺少,都憑本事。隻要不是違法違規,選擇什麼職業,做什麼工作,悉聽尊便,收入多少當然也是選擇的結果。
先說清楚,賣煎餅並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容易:首先你得早起,這就意味著你可能沒那麼豐富的夜生活;你還得進貨,這得有個好身體;你還得動作快,味道好,不然留不住客人;更不用說一身的油污和蔥花味兒,常年忍受風吹日曬以及隨時都有可能到來的城管 ……
艷羨煎餅大媽,那就走出辦公室,走出寫字樓;受不瞭那個苦累,就挑力所能及的工作自食其力。對於白領來說,這就是一道選擇題。煎餅攤並不輕松,辦公室也沒那麼驕傲。不論 985 還是 211,不過是一紙學歷,並不是高收入的保證書。不過話說回來,對於煎餅大媽來說,這道選擇題的選項就不多瞭。白領可以走出辦公室,煎餅大媽卻未必能進得瞭寫字樓。
也就是說,煎餅大媽的月入 3 萬和寫字樓裡的月入 5 千,都是市場自由競爭、自由選擇的結果。而且,市場經濟還意味著,所有的競爭都來自於稀缺性。比如,一個優秀的泥瓦匠、木工目前是很搶手的,是市場稀缺的人才,這就是市場發出的信號。
當然,對於高學歷人才來說,市場的選項並不是隻有 " 體面工作 + 較低報酬 " 或 " 臟苦累工作 + 較高報酬 ",也可以 " 體面工作 + 較高報酬 "。就拿很多人都學過且認為沒用的高等數學來說,所謂沒用,不是高數沒用,而是絕大多數人沒有把它學到有用的程度,一句話,學藝不精。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學藝若精,在哪都是稀缺人才,大約也就不會羨慕一個煎餅攤瞭。
□趙清源(媒體人)
編輯:溫文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