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更容易被熟悉的事物迷惑?

08-02

圖為查理 · 卓別林

✪ [ 德 ] 卡爾 · 諾頓

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要比那些不熟悉事物對我們的影響更大。通常,我們做判斷的依據多半是建立在現有的、可用的信息基礎之上,大腦常常利用瞭已知信息,卻忽視瞭未知信息可能也很重要。這一現象就叫 " 可用啟發學 "。

那麼,這個陷阱是怎麼起作用的呢?

回想你昨天還在看的一本書,猜測一下,是首字母為 "K" 的單詞多,還是 "K" 字母位於第三位的單詞多?令人感到驚奇的是,許多被問到這個問題的人,都迅速且肯定地回答首字母為 "K" 的單詞更多。你是不是也會這樣回答?是就對瞭,我們都上瞭 " 可用啟發學 " 的當。

我們做判斷的基礎是記憶中更容易想起的信息,而想起首字母為 "K" 的單詞比想起 "K" 位於第三位的單詞更容易!

一位 " 莽漢 " 是怎樣誕生的

" 可用啟發學 " 的思考陷阱不僅會讓我們自己不好過,還會影響我們的同事和伴侶。

當我們評價身邊人的時候,總是利用當下掌握的信息,哪怕這些信息是空穴來風,或者充滿瞭偏見。我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參加過的各種活動上,大傢都是在互相打聽,很少有人全面地、客觀地瞭解一個陌生人。

在一次汽車產品發佈會上,我站在舞臺邊和一位嘉賓聊天。一個同事走過來打斷瞭我們的談話:" 嗨!我搞定瞭,會後我們可以開新款敞篷車在跑道上跑一圈。不要告訴別人啊!隻有你、我和諾頓先生,如果他願意的話!"

說完,他臉上帶著得意的笑走開瞭,坐到瞭活動現場的第一排座位上。然後,和我談話的那位嘉賓對我說:" 哎呀,他可真魯莽!"

我順勢回答說:" 是啊,他經常做這種事。"

" 我還聽過關於他的幾件事 ??" 我徹底掉入 " 可用啟發學 " 的包圍圈中。在我們的談話中,我的那個同事從一個正派的人變成瞭莽漢,並且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相關事跡佐證。

過瞭一會兒,我做瞭一個小測試,問另一個在場的陌生人,他對我的同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 我對他很有好感,因為他坐在第一排。" 這個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海德堡比比勒菲爾德大嗎?

許多亞洲人總是認定海德堡比比勒菲爾德大。他們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據說是從旅遊書上。那些熱銷的旅遊書上,對海德堡的介紹總是比比勒菲爾德多。以此為基礎,亞洲人判斷比勒菲爾德不出名,也不太重要,所以它肯定比海德堡小得多。

可用啟發學的思考陷阱無處不在:在上面提到的字母 "K" 的例子中,在對同事評價的例子中,以及許多我們的日常判斷中。這同樣適用於我們對自己的評價。

自我評價和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不總是一致的,我們已經熟知這一點瞭。心理學傢瞭解得更深入,他們指出:我們對自己形象的認識,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麼穩定,因為自我評價也基於可用啟發學。

在一項試驗中,心理學傢傑弗裡 o 哈道克讓第一組參試者回憶 6 個體現自己自信的事例。這個過程很快、很順利。然後,他讓第二組參試者回憶 12 個體現自己自信的事例,這個過程則既不快也不順利。第二組參試者絞盡腦汁,也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隨後,傑弗裡要求兩組參試者評價自己是否自信。你能猜到結果嗎?那些被要求回憶 6 個自信事例的參試者表現得相當自信。那麼另一組呢?他們的表現截然相反。因為他們把在回憶 12 個自信事例中遇到的困難,當作自己人生中自信心較少的標志。因此,他們認為自己缺乏自信。

A 解決方法:保持頭腦清醒

(1)多記錄信息

思考和直覺在很多領域都是相悖的。相信直覺的人容易被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和展示順序所影響。翻看一個記錄詳細的記事本有時比相信直覺好用。研究證明,能做出更準確判斷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掌握大量信息的人。

(2)做加減法

很多人難做容易的決定。那麼如何讓困難的決定變簡單呢?大多數人都會遵循古老的方法:加減法。這個方法讓我們可以對各方面的優劣勢進行評估析。

(3)別被偏好誤導

當我們做決定的時候會反映我們的偏好。一旦我們意識到偏好和行為不一致,我們就會感覺不舒服。用專業術語解釋就是我們感受到瞭 " 認知失調 "。研究證明:感知鼓勵我們改變自己的偏好,重新建立和諧的認知。很多時候," 我這麼決定,因為我喜歡 " 應該改為 " 我喜歡這樣,因為我是這樣決定的 "。

(4)把直覺(ABC)和邏輯思考 ( DEF ) 結合起來

我們的固定思維妨礙甚至阻止我們達成目標。當固定思維對我們形成阻礙的時候,自我引導的方式非常有幫助: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這個方法是阿爾伯特 o 艾利斯博士在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提出來的。這個方法的優勢在於它構成清晰且方法簡單。

當我們對情況做出反應的時候,我們會分三步處理信息。最開始是觸發事件(A=觸發)。我們將這個事件和我們的評價模板結合在一起,由此產生並相信一定的信念(B=信念)。在此基礎上,導致瞭我們的行為結果(C=結果)。這種 ABC 對情況、事實和關聯的無意識反應,就組成瞭直覺。

接著讓我們從一個輕松的討論開始(D=爭論),在這次討論中我們嘗試運用那些平時不常用的論據、解釋和觀點。在尋找論據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認識那些不同於已知的軟弱、一無所知、對決定沮喪的感覺很有意思 -- 這一步就是認識或效果(E=效果)。借助更多的行為選擇,我們的未來有瞭保障:我們決定通過更多重要步驟,讓我們能夠在未來像自己希望的那樣采取行動(F=進一步行動)。你可能已經意識到:D 是關鍵。對論據的發現、檢驗和權衡是清晰決定的轉折點。

一個日常事例 --

觸發:你即將做小組演講,感到心跳加快,推論仍舊活躍。推論的基礎是你的信念。

信念:" 心跳加快的時候,我會有壓力。這通常也表示事情會變糟。" 由此得出結論。

結果:你開始結巴,表現得不自信,演講並不成功。這個 ABC 的效果會自我加強。然後你在下一次的演講中表現得更不好,下下次更不好。打住。現在開始檢查你的推論。

爭論:現在開始。在和自己的討論中你可以換一種方式去看自己的反應。心跳加快還意味著什麼?不一定就是 " 我搞砸瞭 "。它也可以是:" 我已經準備好瞭,思路清晰。這種反應對好的演講來說非常重要。上一次傢鄉的俱樂部贏得網球聯賽冠軍的時候,我不也是這麼激動嗎?" 這種討論自己推論的效果,你一定能想象得到。

效果:" 是的,就是這樣 ",你想 " 其實我並不需要這麼擔心 "。然後你就知道:" 其實我不必擔心。因為身體給出的提示,說明一切正常!" 這樣,你後續的行為就和之前的 ABC 狀態完全不同。

進一步行動:你對自己說:" 好的,我現在不僅能做小組演講,還能主持培訓,把同樣有怯場問題的同事從困境中解救出來,也許我還應該進入更大的群體。這種刺激,這種心跳加快的感覺,是多麼神奇啊!"

這樣,我們才能有意識地質疑自己的觀點,辯證地去認識,有目的地改變。把直覺(ABC)和邏輯思考 ( DEF ) 結合起來,才能跳出思考陷阱,得出新的結果和決定。

——本文選自《隱性邏輯》 [ 德 ] 卡爾 · 諾頓 / 張帆 / 九州出版社丨陽光博客 / 2017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