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窮你懶你閑 , 是因為你還沒弄清楚這個道理

10-17

本文系融 360 專欄作者 " 胡勇波 " 原創作品,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融 360 官方立場,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

上周有個許久未見的朋友來訪。她在一傢大型國企任職,多年前還與他人合開瞭一傢邊貿公司,生意一直不錯。

朋友口才很好,說起自己的 " 發傢史 " 頗為自得。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她的事業和公司運營都在良性軌道上不斷前行。說起孩子的教育也頭頭是道,她認為對孩子的教育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對理財意識的培養也很重要。在她刻意的培養下,她剛上初中的兒子也頗有理財意識,從小就知道 " 以錢生錢 " 才是 " 財富積累 " 的王道,並開始運用自己的小錢庫進行實戰層面的 " 演練 "。

" 懂得瞭很多道理,為什麼我們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很多人都認為理財是達到一定資金量級才能做的事情,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影響理財最重要的因素是——智慧,在這一點上,沒有人有先天優勢,大傢都在一個起跑線上。也就是說,資本的量級並非決定理財開始與否的最重要因素。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擁有 " 以錢生錢 " 的能力之前,有一些觀念是需要糾偏的,有一些技能是需要刻意練習的,而不是不斷地重復那句:懂得瞭很多道理,為什麼我們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01

你的性格和你的財富目標是否匹配?

很多人進入理財領域的第一步就是研究各種 K 線圖,或者在別人的 " 介紹 " 下購買各種理財產品,生怕自已晚瞭一步,一不小心 " 錯過瞭一個億 "。其實,離開對理財主體的 " 自我認知 ",直接去進行 " 投資 ",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

由於個體的起點、性格、理財預期完全不同,在開始理財前,最應該做得是,瞭解自己,對自己的現狀有清晰的認知。一個不差錢的富二代和一個一窮二白的普通大學生,他們的理財起點,肯定完全不同。

因此,對自我的剖析及其正確認知就顯得尤為重要:

你的理財起點是什麼?

你的理財策略是保守的還是相對激進的?

你對風險的態度是什麼?

你對理財的預期是什麼?

你未來希望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你對財富的追求是否強烈?

你能堅持學習並保持一定的自律嗎?

你為瞭實現自己的目標,會做出哪些努力?

你對自己的能力評價如何?

你有一定質量的人脈圈嗎?

……

在開始理財前,你是否問過自己這些問題?不要以為這些不重要,正是它們決定瞭你未來的理財走向,而不是什麼 K 線圖和所謂的理財規劃。

比如說,你是一個追求穩定的風險厭惡者,就不太可能實現財富暴發式的增長;你是一個風險偏好者,追求高收益高回報,就很有可能經常在在風險裡 " 屢屢受挫 "。

這個世界上沒有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就像你想找個事少錢多離傢近的工作就是癡人說夢。

也就是說:你的性格等自我認知和你的財富目標的匹配度,決定瞭你最終的理財路徑。

02

年輕人應把大部分收入用於投資自己的成長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年輕人不要急著攢錢,越愛攢錢的人未來有可能越窮,年輕人應把大部分收入投資自己的成長,不論是學習、健康還是消費,而不應該著眼於省錢,對於這個觀點,我深以為然。

投資自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知識的積累。

學習投資理財的知識,增強對財富機會的敏感性,這些都是年輕人在投資前重點應該做的事情。比如學習微觀宏觀經濟學、經濟分析、財務管理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兩個領域進行小規模的實操,學習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

健康的身體。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對於年輕人來說,缺乏對身體的管理,對身體進行無節制的透支,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2016 年 10 月,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心梗猝死,享年 44 歲。這則消息牽動瞭萬千中國人的心,也讓國人更深地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投資健康最值得我們做得對人生將產生重大影響的為數不多的事情之一。

03

想辦法調動超過自己擁用的資源為你所用

記得有一篇文章裡講瞭這樣一個故事:上海的一個出租車司機傢庭,父親和兒子兩代人都以開租車謀生。2000 年前後,一傢人用辛苦積攢下來的錢全款購置瞭一套住房,其後一傢人拼死拼活、辛苦工作又購買第二套住房(還貸階段)。作者的觀點是,如果司機父子倆如果當初購買第一套住房時不執意付全款,而是以按揭的形式多購買兩套房子的話,他們現在的傢庭資產將翻很多倍。

這個故事講得是使用杠桿和不使用杠桿的區別。

再舉個栗子:

幹一件事需要 2 萬元,一個人有 1 萬元,錢不夠又借瞭 1 萬元,把這件事幹瞭。這就相當於他以 1 萬元為基礎幹瞭 2 萬元的事情,這就相當於用 1 萬元撬動瞭 2 萬元,加瞭一倍的杠桿。

從廣義上來說,杠桿也不是僅僅指錢的杠桿,它還包括你所有的資源,比如經驗、人脈等。加杠桿的意思就是,你要想辦法調動超過自己擁用的資源為你所用。

說人話就是:不要局限於現有資源,不要以為 5 塊錢隻能辦 5 塊錢的事,要爭取在合適的時機下,花 5 塊錢幹成 10 塊錢的事,甚至是 20 塊錢的事。在能力等不夠的情況下,我們要善於調動整合現有資源,以撬動更大的資源為已所用,獲得更高的回報。

04

成長就是想到之後做到

李笑來老師有個觀點:" 做到 " 是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成長就是想到之後做到,隻有如此,才能最終實現知識變現。

因此,想要擺脫貧窮的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到市場中去,開始自己的理財實踐,而不是一直觀望著,一直學習著,一直 " 知道 " 但不行動。

比如你沒有本金,可以先努力工作進行資本的初級積累;如果你已經有一筆維持溫飽之外的閑錢,就可以挑選一個自己熟悉的領域小試牛刀;如果你發現瞭一個機會,就不要裹足不前,在觀望中等待 ……

最後,祝大傢在理論和實踐 " 兩手都硬 " 的前提下,都能達到自己的理財預期。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