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咬到舌頭真相可不是小事

08-17

大傢都有吃飯時自己咬到舌頭的經歷吧,傢長就會說是因為想吃肉瞭,然而我們已經長大瞭,不再相信這種沒有依據的話,那麼吃飯時咬到舌頭究竟是怎麼回事?下面隨 51 養生網小編去看看。

為什麼我們會咬到自己?

1、吃飯不專心:當我們吃飯時一邊吃飯,一邊看書、看手機、看電視或者想著別的事兒,會造成吃飯 " 不專註 ",這樣一來,容易咬到自己或者不小心吃的太多。飯菜過燙都可能是咬舌頭的原因。

2、牙長的不好:如果我們咬緊牙齒,一般都是上牙包在下牙外面,這是因為上牙弓是一個大點的 " 馬蹄形 ",下牙弓則是小點的 " 馬蹄形 "。

我們的舌頭就被那個 " 小馬蹄 " 保護著,平常吃飯的時候,上牙咬在下牙外面,舌頭較 " 安全 ",而有人長得不巧,上牙弓偏小,咬下來的時候離舌頭很近,所以很容易咬到啦。

3、舌頭 " 胖 ":有句話叫 " 胖咬舌頭瘦咬腮 ",雖然不知道瘦子愛咬腮,但胖子咬舌頭似乎有那麼點道理,因為舌頭肥大,就更容易被咬。還有的人天生舌頭 " 胖 ",張開嘴舌頭就延展到牙齒外面瞭。

4、缺牙:如果 " 牙齒缺失 " 的比較多,或者有殘根,殘冠也會出現咬到自己的情況。

另外,愛咬腮幫子的也跟缺牙有些關系,既然舌頭能往外長,腮幫子自然也能往裡長,時間已久,缺牙部位的腮幫子也就多出來一點兒,所以會時不時被牙齒 " 修理修理 "。

5、休息不足:當我們 " 休息不足 " 的時候,神經無法正常 " 控制肌肉 " 進行常規的 " 咀嚼活動 ",所以吃東西時咬到舌頭和嘴的幾率更大。

6、上火:上火造成牙齒兩邊 " 浮腫 ",所以在吃飯的時候容易咬到自己。

7、疾病:偶爾咬到舌頭是正常現象。可有的人經常說著話,冷不丁地就咬瞭一口,兩三天、四五天就會咬到。就可能預示身體出瞭問題。

舌頭的運動是由神經系統控制的,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瞭,舌頭的運動都會受到影響。

一種就是舌頭的運動出問題瞭;第二種情況是舌頭和口腔的感覺障礙,它沒有感覺瞭;第三種情況就是咀嚼和舌頭的運動失調瞭,所以它經常會被咬著。

常見的問題可能是中風、腦梗死,甚至腦出血、顱內長東西、腫瘤。

如果舌頭沒被咬破,一般不需要處理,會自動愈合。

如果創傷面嚴重,註意清潔消毒,可以在傷口塗點甘油,或噴西瓜霜噴劑,噴完後不要說話,讓西瓜霜在傷口上停留片刻,多噴幾次,這樣可促進傷口愈合。創面愈合期間飲食清淡。因為刺激性食物會對傷口造成二次傷害,避免吃過燙食物,飯後及時漱口。

吃飯時咬舌頭一般都是由於休息不足,神經無法正常控制肌肉進行常規的咀嚼活動。所以發生吃飯咬舌頭的情況一定要註意休息。

如果咬傷瞭首先要註意消毒和清潔,如有血泡盡量咬破。然後在傷口上塗碘甘油,或用西瓜霜噴劑噴個四五天即可有愈合趨勢。

吃飯時要註意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及食物刺激傷口,吃完之後要立刻漱口。

以下原因都有可能:

1、吃飯說話太多導致;

2、飯過燙導致;

3、舌頭疼導致,上火原因;

4、天生舌頭比普通人長導致。

對於上瞭年紀的人來說,吃飯或者說話時不小心咬傷舌頭,應格外小心,如經常發生這種情況,可能預示腦梗塞。

有關專傢發現,有些已經出現腦血管前期病變的患者,由於中樞神經已不靈敏,所以當病變發生在大腦左側時,可能會頻繁咬破自己的舌頭,而患者的自覺癥狀僅僅是整天頭昏沉沉的。

專傢提醒,很多腦梗塞患者發病初期並無明顯半身不遂癥狀,隻是出現一側口角流涎、咬舌頭、精細動作差等一些不易被察覺的輕微癥狀,容易讓人忽視,而失去治療的最佳時機。

年輕人偶爾咬到舌頭以後多註意一點就可以瞭,要是經常咬到去醫院看看是不是唾液腺囊腫瞭。

若常不小心咬破舌頭或口腔,最好到醫院檢查,及時矯正,若口腔、舌頭傷口持續兩周不愈,或傷口呈現不規則白斑狀、橘皮狀突起,最好及時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經常咬傷舌頭當心腔隙性腦梗塞!上瞭年紀,因為吃飯或說話不小心咬傷舌頭很常見。可是,如果老人經常不經意地咬傷舌頭,就得格外當心瞭,因為他有可能是患上瞭一種叫腔隙性腦梗塞的病。

醫學專傢從多年對腦血管病人的臨床治療中發現,腔隙性腦梗塞是一種發病率高又比較特殊的腦梗塞,多發生在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其患者數量占到腦梗塞患者總數的近 20%。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發病之初,癥狀不是太明顯,可能會有像講話不太利索、口角稍有流涎、吃飯吞咽動作減慢、常咬自己舌頭等癥狀。這是因為大腦局部微血管發生梗塞,腦組織缺血、壞死,使舌頭失去靈活性所致。

此外,精細動作差,如吃飯時掉筷子等一些不易被人察覺的輕微癥狀也是其表現之一。

所以,老人如果發現最近常咬自己舌頭,或伴有頭暈、頭痛、行走不穩、言語不清等,應趕緊就醫,接受正規檢查。否則,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將導致病情反復及加重,進而出現一側肢體活動不利、語言不暢、口眼歪斜等典型癥狀,不僅治起來比較棘手,且大多數病人都會留下後遺癥。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