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碳酸飲料一年多牙齒溶解 碳酸飲料的危害

03-06

19 歲女孩文文 ( 化名 ) 十分漂亮卻不喜歡笑,因為近一年多來牙齒漸漸腐爛發黑,使她從一個活潑愛笑的姑娘變得不敢與人交流。

文文是湖北宜昌人,白皙的皮膚,大眼睛高鼻梁,是個漂亮活潑的女孩。文文從小就喜歡喝碳酸飲料,尤其愛喝可樂,由於在父母的嚴格控制下,她一直不敢多喝。2016 年,她考上瞭武漢的大學,身邊沒有人管束,她就開始肆意享用可樂,每天飲料不離手,幾乎把碳酸飲料當水喝,每天都要喝上 3-4 瓶,室友們還羨慕她怎麼喝都長不胖,她就更加沒有節制瞭。可是,慢慢地她的牙齒開始變色,尤其是前面的門牙,等她發現時前牙已經大面積齲壞變黑腐爛。

隨著時間的流逝,她越來越為自己的牙齒感到羞愧,甚至不敢讓人看到她的牙齒。我不敢笑得露出牙齒,即使再開心都不行。文文痛苦地說,在跟朋友們一起聚會或者吃飯的時候,我都會坐得離大傢遠一點,因為我知道我的牙看起來有多麼令人倒胃口。當牙齒漸漸腐爛,文文每天晚上都會因為牙痛疼醒,她眼睜睜看著一口白牙,變成瞭黃色、發黑的爛牙,已經徹底無法咬合。於是,她不得不硬著頭皮,來到武漢大學口腔醫院修復科求診,被診斷為酸蝕癥、慢性牙髓炎,根管治療後還要進行數次修復。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牙體牙髓一科主任孟柳燕教授介紹,酸蝕癥是酸霧或酸酐作用於牙齒造成的牙齒硬組織損害,除瞭一些職業相關酸性物質,現在生活中最常見的是飲食酸的頻繁使用,尤其青少年飲用軟飲料日趨增加,軟飲料中的酸性物質及有酸性糖類副產品會軟化牙釉質,對牙齒齲洞形成起到促進作用。牙齒長時間泡在飲料裡,牙面與酸性物質直接接觸時間會增加,牙齒會被慢慢溶解,這種現象在醫學領域稱為酸蝕癥,就是牙齒長期接觸酸性物質,造成牙齒硬組織溶解喪失。喝碳酸飲料會使 12 歲孩子牙齒的酸蝕率增加 59%,使 14 歲孩子牙齒酸蝕率增加 22%。如果每天喝 4 杯以上的碳酸飲料,這兩個年齡段孩子的牙齒酸蝕的幾率將分別增加 25.2% 和 51.3%。

孟柳燕建議,盡量多飲用白開水,若飲用碳酸類飲料最好用吸管,喝完後用清水漱口,半小時後再刷牙,最好使用含氟牙膏,提高牙齒抵禦酸蝕能力。同時也要註意酸性藥物的使用,如補鐵藥、口嚼維生素 C、口嚼型阿司匹林和患胃酸缺乏癥的患者用的替代性鹽酸等的長期服用均可造成酸蝕癥。

延伸閱讀:碳酸飲料的危害

雖然碳酸飲料深受大傢喜愛,但營養專傢提醒,喝碳酸飲料要講究個度,過量飲用碳酸飲料是對人體極為不利的。碳酸飲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健康,主要的表現如下:

一、磷酸導致骨質疏松

碳酸飲料大部分都含有磷酸,大量磷酸的攝人,會影響鈣的吸收,引起鈣、磷的比例失調,如果奶制品又攝人不足,就很容易缺鈣。缺鈣無疑意味著骨骼發展緩慢和骨質疏松,有調查資料顯示,經常大量喝碳酸飲料的青少年發生骨折的危險是其他青少年的 3 倍。這對處於生長過程的青少年身體發育損傷是非常大的。

二、二氧化碳過多影響消化

碳酸飲料雖然口味過多,但裡面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適當飲用含有二氧化碳的飲料,可以起到殺菌、抑菌的作用,還能通過蒸發帶走體內的熱量,是有所益處的。但如果碳酸飲料喝得太多,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抑制飲料中細菌的同時,對人體內的有益菌也會產生抑制作用。過多的二氧化碳還會引起腹脹,影響食欲,甚至造成腸胃功能的紊亂,損害身體健康。

三、降低人體免疫力

營養學傢認為,健康的人體血液應該呈堿性,但目前飲料中添加碳酸、乳酸、檸檬酸等酸性物質較多,又因為近年來人們攝入的肉、魚、禽等動物性食物比重越來越大,許多人的血液呈酸性。如果這時再攝入較多的酸性物質,如飲用碳酸飲料等,就會使血液長期處於酸性狀態,不利於血液的循環,而人體的免疫力也會因此而下降,各種病菌乘虛而人,使人感染各種疾病。

四、喝碳酸飲料易患胰腺癌

最近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如果一個人每天喝兩杯以上的碳酸飲料,將極有可能患上胰腺癌。越來越多的信息表明,碳酸飲料是患胰腺癌的一個重要誘因。對於那些大量飲用碳酸飲料和果汁的人來說,其患胰腺癌的可能性極高,如果一天飲用兩杯這樣的飲料,這些人患胰腺癌的幾率要比一般人高出 90%;而如果每天向食品和飲料中放糖超過 5 次以上的人,患胰腺癌的幾率要比那些不放糖的人高出 30%。因此,降低患胰腺癌的風險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減少對甜食和碳酸飲料的依賴。

五、大量糖分有損牙齒健康

碳酸飲料含糖量過多,飲料中過多的糖分被人體吸收後,就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長期飲用容易使人發胖。更重要的是,它給腎臟帶來瞭很大的負擔,這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隱患之一。

很多青少年,尤其是兒童特別喜歡碳酸飲料中的甜味,但這種糖分對兒童牙齒的發育很不利。有調查顯示,喜歡喝碳酸飲料的孩子們,12 歲的齒質腐損率會增加 59%,而 14 歲的孩子的齒質腐損率會增加 200%。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