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多汗怎麼區分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呢?診治思路如何?
作者|兒科蠟筆小新
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有些小兒身體及手腳總是愛出汗,媽媽剛擦完沒多久就又滿頭大汗。臨床上,經常也有傢長問," 醫生,為什麼我傢寶寶多汗?",作為一個醫生,你的回答是什麼呢?初步排除病理性,醫生最經常給的答案無非是:小兒代謝旺盛,皮膚含水量大,微血管分佈較多,植物神經發育不成熟,且小兒多活潑好動,所以出汗比成人多。那麼,小兒多汗怎麼區分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呢?診治思路如何?
1
生理性多和病理性多汗
小兒多汗(hyperhidrosis)包括生理性(正常)和病理性(異常),可以說大部分情況下多汗都屬於生理性的,隻有少數情況是病理性的。比如,由於環境溫度過高,衣被過厚,活動過多,導致小兒出汗過多,都屬於生理性多汗。衣被過厚,如調侃 "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大概是小兒多汗最常見的原因吧。
所謂生理性多汗,是指小兒發育良好,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引起的出汗。沒病怎麼會多汗呢?這是因為,小兒處於生長發育的時期,機體的代謝非常旺盛,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對刺激比較敏感,這時候加一點興奮或刺激就很容易多汗。生理性多汗,幾乎都是外界因素造成的,如衣被過厚、哭鬧、活動、氣溫過高、進食、緊張、恐懼等。這些外因改變,就可以避免多汗。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兒由於汗腺發育尚未成熟,故出汗極少,如果衣被過厚,或環境溫度過高,可導致新生兒高熱,又稱 " 捂熱綜合征 "。
小兒多汗大部分情況是生理性的,隻有少數情況是病理性的。病理性多汗,是指小兒由於患有已知或潛在的疾病而引起的出汗,多表現為安靜和睡眠等情況下多汗。
2
病理性多汗的常見病因
要理解病理性多汗的病因,需先理解人體出汗的機制。出汗,是一種神經反射活動,通過出汗可以調節體溫並影響水鹽代謝。具體過程如下:
體表【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由傳入神經傳至大腦皮層及下丘腦發汗【中樞】——中樞發出【沖動】——經【交感神經】——到【汗腺】。
出汗多少,不僅與刺激的性質和強度有關系,而且與下丘腦發汗中樞、脊髓、交感神經興奮性,及汗腺發育等有關。如恐懼、佝僂病、低血糖和興奮交感神經藥物等,均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多汗。
很多疾病可導致出汗,常見病因有以下六類:
(一)營養缺乏或代謝性疾病:活動性佝僂病、營養不良(II~III 度)、維生素 C 缺乏癥、尿毒癥等;
(二)感染性疾病:如膿毒癥、感染性休克、脊髓灰質炎前驅期、肺炎、結核病、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佈氏桿菌病、傷寒、瘧疾、血吸蟲病等;
(三)風濕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如風濕熱活動期、類風濕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四)神經精神和內分泌疾病:如低血糖癥、糖尿病、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疼痛、腦損傷、脊髓損傷、傢族性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五)藥物和中毒:如毛果蕓香堿類、解熱鎮痛藥、抗組胺藥、麻黃堿、無機磷和有機磷中毒等均可引起多汗;
(六)其他:如血管舒縮障礙所致的暈厥、心力衰竭、嗜鉻細胞瘤、神經細胞瘤、間腦綜合征等。
3
怎麼區分生理性還是病理性?
(一)首先看【年齡】
不同年齡,多汗病因有所差異。如嬰幼兒多汗應註意活動性佝僂病;年長兒多汗應特別註意排除結核病、甲亢、風濕熱和寄生蟲感染。
(二)其次看【部位】
感染性疾病、風濕熱、低血糖癥、甲亢等所致的出汗多為全身性;單側多汗應註意對側腦腫瘤、腦出血、腦炎等顱內病變;下半身多汗或一個肢體多汗常為橫斷性脊髓灰質炎等;手足掌心多汗,可能為體質性;頭部多汗多見於佝僂病或正常小兒。
有些小兒,全身出汗較正常人多,冬天進食時頭面部明顯多汗,特別是鼻尖可見 " 汗珠 ",有的手足心出汗多,緊張或書寫時可見手掌多汗,但無任何其他癥狀,檢查排除有關疾病者則為體質性,可能有傢族傾向。
(三)再次看【時間】
我們人體很多生理或病理活動都有一定節律性,如很多激素分泌有明顯的晝夜節律。不同時間多汗的病因可能不同,如晚上入睡後多汗,深睡後汗逐漸減少,應註意活動性佝僂病;如果清醒或白天的時候出汗不多,下午或睡眠中多汗,通宵多汗(night sweat),多見於結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果空腹時多汗,應註意低血糖引起的多汗;進食時多汗,多為生理性或體質性。
(四)進而看【伴隨癥狀】
多汗伴有枕禿、肋骨外翻、O 形腿、方顱等骨骼改變,考慮佝僂病;多汗伴低熱、食欲減退、消瘦、慢性咳嗽者,應懷疑結核病或其他消耗性疾病;多汗伴有骨關節遊走性腫痛和心率增快者,註意風濕熱;多汗伴突眼、脾氣暴躁、消瘦、興奮者,應註意甲亢可能。
(五)最後看【病史和輔助檢查】
應註意詢問,是一直以來就多汗,還是近期才出現多汗。應做初步檢查排除導致多汗的常見疾病,如查 PPD 試驗(結核菌素試驗)、血鈣磷、堿性磷酸酶、血沉、血維生素 D 及攝 X 片等。
4
多汗怎麼治療?
小兒多汗多為生理性,註意去除外因。而對於病理性多汗,最重要的是明確病因,然後去除病因,治療原發病是最根本的治療措施。此外,如果流汗較多,應註意加強護理,勤洗澡、勤換衣服、保持皮膚皺褶部位幹燥,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