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病瞭打點滴並不稀奇,有時一次性打四瓶藥水,有時甚至更多,那麼,血管裡怎麼裝得下?
問題好像不好解釋,其實道理很簡單,簡單的說就是這些液體大部分都被排出瞭體外。
大傢知道,我們整個血管的系統叫做循環系統,是由心臟動脈和靜脈共同構成的。每天我們身上的水分或者血液都是一種動態的調節,通過飲食、喝水、靜脈輸液補充很多的水分,又通過呼吸、排泄以及皮膚的蒸發進行流失,這樣就可以保持平衡,形成一個動態的過程。患者在輸液過程中,血容量增加,我們的腎臟會把它從血液裡分離出來,變成尿液排出體外,假如你有打點滴的經歷,可能會在點滴途中或者點滴之後有尿意,去廁所之後尿液的顏色會變淡,甚至透明,尿量也會比較大,就是基於此的原因。點滴有時候打一次還不夠,需要隔一段時間打一次,這是為瞭維持這一段時間的血藥濃度在一定的水平之內才能發揮治療作用的原因,所以不用擔心血管能否裝得下。
需要特別註意的是,很多人認為 " 輸液見效快、療效好 ",一生病就去輸液。其實這樣做會讓身體付出很大代價,因為輸液相當於一次微小手術,會刺激血管、增加心臟負擔,甚至有可能感染等風險。
有這 4 種情況才提倡輸液,可別一個小感冒就想著去輸液:
1、咀嚼困難、吞咽困難,如口腔或喉部有損傷,難以口服藥物時;2、消化功能不好,胃腸道吸收差,口服無法有效吸收時;3、緊急狀態下,危急重癥患者口服藥物不能緩解時;4、患皮膚類疾病,但外用藥物無效時。
總而言之,看病用藥一定要遵循 "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 " 這一世界衛生組織的用藥原則,以免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