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驚現 128 斤陀螺王 力大技術好 4 個人才能啟動它

11-06

重慶陀螺界,近來誕生瞭一個 " 王 ",在重慶老年朋友圈爆紅。他的主人,是一群樂觀豁達的重慶人,不僅把它視若珍寶,還把它耍出瞭境界,耍出瞭國際范。

11 月 3 日下午 2 時,江北區城市經典小區一棟居民樓內,一間麻將室正搓得熱烈,旁邊一間神秘小屋,關著門。

可放音樂的陀螺

十幾分鐘後,幾個老年壯漢徑直開瞭門,像是常客,屋內還是擺著麻將桌,隻是桌上不是麻將,是十幾個大小不一的陀螺。輕的,有一兩斤;重的,十幾斤到幾十斤不等,倒放在地上的陀螺,有點胖,128 斤。

" 哈哈,你在重慶找找看,沒得比它更重的,這是陀螺王!" 一名壯漢忍不住笑瞭。

接著,兩個力氣大的壯漢,把事先準備好的幾個鐵拉車弄進來,把小陀螺先抱上車,再來合力抱大的,兩人默契地岔開馬步,深呼一口氣,熟練地搓搓手,下蹲。你抓住陀螺王的水桶腰我抬屁股墩,猛地大喝一聲 " 嗨 ",陀螺王終於上車瞭。

好陀螺配好鞭

這動靜確實有點大,搓麻將的幾個人湊熱鬧,一瞅,重慶方言瞬間蹦出來:" 天吶,好得行,沒見過楞大的陀螺,會耍!" 在麻友們目送下,壯漢們推著陀螺方陣,背好鞭子,要去大劇院大顯身手。

128 斤陀螺王 4 人 10 分鐘才啟動它

每個資深人傢裡都有各種規格的陀螺

因為太重加上傳統的儀式感,128 斤的陀螺王很少露面。從城市經典小區到江北大劇院,上車和下車陀螺王要由兩位壯漢 " 護送 ",下梯坎的時候,抬著陀螺王的兩位壯漢沒走幾步早就汗流浹背。

陀螺王的主人、近 60 歲的桂世斌是江北這支陀螺隊的老大。他告訴記者,一般有陀螺界的重要客人來切磋或者重要日子,這個 128 斤的陀螺才會現身。啟動它,必須得桂世斌親自掌陀。

扛起寶貝出門

" 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陀螺。" 在江北大劇院一現身,陀螺王自然成為廣場上的焦點。" 好大!"" 怎麼打得動?"" 快點拍幾張發朋友圈。" 廣場中央,一個臉盆大小的鐵盤、一個由鋼筋條打造的 "T" 型器具,旁邊就是全場眼睛緊盯的陀螺王。

128 斤的陀螺王是膠木制成,直徑約 40 厘米,高約 50 厘米。和小時候玩的陀螺不一樣的是,它的陀螺尖上是一顆鋼珠,最上面陀螺圓心所在的地方有個小孔,小孔的直徑和 "T" 型鋼筋條直徑差不多,小孔直通陀螺尖鋼珠所在的地方。而這個孔道,就是陀螺啟動的關鍵。

桂世斌一身白色運動裝,手戴護腕套,臉上不茍言笑的表情顯得很嚴肅。他默默地走到陀螺邊,深呼一口氣,半蹲,旁邊的人將 128 斤的陀螺放在鐵盤裡扶正,他將 "T" 型鋼筋條的一端插入小孔,兩隻手握住鋼筋條的另外兩端,旁邊扶住陀螺的人默契地退下,陀螺王 " 立 " 瞭起來。

128 斤大傢夥走哪都是重點照顧

" 兄弟們,動起!"" 啪!啪!啪!" 旁邊三位頭發花白的壯漢揮舞著手裡的鞭子,你一下,我一下,三人你來我往,你上我下,速度不是很快,但是每一鞭下去力道夠足,聲音夠響,打在陀螺身上都恰到好處。這個場景,不禁讓人想起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大戰少林寺渡字輩的三大高手,三大高僧組成的金剛伏魔圈,全靠深厚的內力和幾十年形成的默契,他們手中的武器正是三根鞭子。

雖然每人手中揮舞著近兩米的鞭子,看似各有自己的揮鞭方式,但是他們卻很默契。打瞭十來下,三位壯漢滿頭大汗,滿臉漲紅,看得出很吃力。不過陀螺顯然並不領情,雖然繞著圓心中間的鋼筋條轉動,顯然速度沒上來。

" 上戰場!"

" 再來幾鞭!" 桂世斌說到,此時,旁邊另一位老人接過鞭子,繼續抽打陀螺,這樣你一鞭我一鞭,陀螺在老人們的接力賽中,接近 10 分鐘時間,才把它轉動起來。

打陀螺治 " 百病 " 還是愛情保鮮劑

過限寬樁費勁

此時,桂世斌小心翼翼地抽掉陀心的鋼筋條,他拿起鞭子,開始一展身手。

和剛才幾位老人不一樣,桂世斌離陀螺保持著 1 米左右的距離,右腳踏前,左腳撐後,形成標準馬步。揮鞭的時候,雙手抱著鞭子把手,在頭上旋轉 360 度。

到達廣場時已是大汗淋漓

" 啪!" 一鞭下去,恰好打在陀身中間,響徹行雲!每一鞭都氣定神閑,瀟灑自如,廣場中心隻屬於他一個人。

" 打陀螺很有技巧,揮鞭、用力、頻率、換氣都有講究。" 桂世斌告訴記者,打這種大陀螺不能太快,體力承受不起,不能太慢,陀螺容易 " 死 "。鞭子落得太高,容易打空,鞭子太低,容易攪住快速運轉的陀尖,導致陀螺立刻 " 斃命 "。

啟動大陀螺,得力氣大技術好的幾個人配合才行

3 年前,桂世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開始接觸陀螺," 當時我有很嚴重的肩周炎,洗臉的時候右手都抬不起來。" 桂世斌說,打瞭幾天陀螺,右手可以慢慢抬起來。從此桂世斌和陀螺結上不解之緣,打陀螺,交陀螺界朋友,甚至收藏陀螺。" 現在傢裡的陀螺大大小小不下 20 個。"

" 當時江北打陀螺的隻有 40 來人,都是打得小型陀螺。" 桂世斌說,現在江北陀螺隊有 300 多人,最大的 85 歲。

當天,81 歲的長安廠退休工人王林興也來到大劇院打陀螺,他的陀螺 3 斤 2 兩,是個不銹鋼材質的陀螺。" 我每天隻打 1 小時。" 王林興說,打陀螺全身都得到鍛煉,這兩年感冒都少有。

63 歲的陸思秀當天沒有打陀螺,她不是每次都要上場,更多時候願意當觀眾,或者後勤服務員。她陪練的主要目的,是要支持大 3 歲的愛人鍛煉,一起健康生活,夫唱婦隨。

" 自從老公開始打陀螺,我們就沒吵過嘴,這一年,像年輕時候談戀愛。" 陸思秀說,兩人從長壽川維廠退休後,回到主城過老年生活。每天清晨,兩人背著鞭子提著陀螺,堅持去鴻恩寺公園鍛煉,就像從前一起工作一樣,形影不離。愛人打幾十斤的陀螺,她就打幾斤的,有時候不想打,她就跳繩和原地小跑。總之,每天打陀螺那一個多小時,是夫妻倆最享受的時光。

" 以前,他的唯一愛好就是喝茶,不愛運動。" 愛人結婚那會兒是標準體重,退休後變成 230 斤的胖大哥,陸思秀擔心愛人身體,又急又勸的。" 現在他體會到運動的樂趣瞭,我願意把遊泳和打網球的時間,用來支持他、陪他。" 陸思秀的用心,愛人自然感覺得到,兩人相處的方式,越變越舒適,甚至有時候喜歡膩在一起,幾乎不吵架拌嘴瞭。

" 沒想到,打陀螺還打出瞭一個婚姻經,其實婚姻保鮮的秘訣很簡單,培養一個共同愛好,那效果立馬見效。" 陸思秀和愛人打陀螺這一年,愛人成功甩肉 40 斤,還打出瞭一個減肥經。

其實在隊裡,擁有這番甜蜜的老夫妻不止這一對。他們想說,熱愛運動的傢庭,總會不經意間收獲幸福。而相互陪伴、理解的婚姻,才能越變越甜。

七旬婆婆自編陀螺舞 " 打走 "30 多年麻將癮

看是小陀螺,也有幾公斤重

在大劇院表演打陀螺的老人中,一個上身穿花朵衣,下身穿運動褲,耳戴銀耳環,手戴花手鐲的雙鞭婆婆,走的是自嗨風格,完全不在乎旁人怎麼看她。

婆婆七旬瞭,完全看不出她的歲數。手上握的雙鞭有點意思,必須把錄音機調到最大聲,必須放她愛的音樂,《紅色娘子軍》、《小蘋果》、《太陽出來喜洋洋》…… 她才願意打給你看,並且,隻打 3 斤重的陀螺。

安媽自成一派,隨著音樂揮鞭,婀娜多姿

她有她的節奏觀念,自編的陀螺舞,像扭秧歌,也像壩壩舞,左右手換著打,或者交叉打,陀螺轉得飛快的時候,她就趁機轉圈扭腰,拍手拍腿,這時候看,又有點像健身操。

婆婆是重慶長安廠的老工人,退休前負責財務核算,精打細算瞭一輩子。她在江北區融景城小區有點出名,上午下午都要出現在小區花園,專註地跳陀螺舞,老的年輕的都管叫她安媽。隻要想學的,安媽很熱情很願意手把手教。

" 打瞭兩年,把 30 多年的麻將癮打走瞭。" 安媽說,她算瞭算退休後打麻將輸的錢,513 元!對她來說,拱手給麻友太劃不來瞭,還不如給孫子當做零花錢。

安媽耍雙鞭的目標是,未來要像耍金箍棒。" 我打陀螺的時候,要保持挺胸收腹,這樣姿態才好看。打瞭兩年,變成小姑娘身材,92 斤,你羨慕不?" 安媽相信,通過鍛煉,心態自然變年輕。

首次參加國際賽事就拿瞭名次

除瞭陀螺,玩鞭也是一個項目

陀螺這個民間傳統健身項目,源自於我國,說它是個 " 土 " 運動一點也不過。不過,在今年 7 月貴州舉行的中國第六屆鞭陀大賽上,這次賽事還首次冠上瞭 " 首屆國際鞭陀大賽 " 名號。幾十個外國城市組隊來切磋,茅臺酒廠專為這次大賽制酒助興。

" 我這一輩子還第一次見到這麼多老外。" 江北區鞭陀隊的朱樹海和劉明高,都是首次參加國際賽事," 這一輩子也沒想到,小時候玩的土炮,還能帶它去參加國際比賽,還為重慶捧回瞭榮譽。"

開賽兩個月前,為備戰 " 過橋 " 比賽項目,隊裡購置瞭鐵橋作道具,十幾人天天練,沒想到,真正到瞭賽場上才發現,除瞭要打上下坡度各 1 米的小拱橋外,還要打過 3 個半米以上長度的小涵洞。" 上橋最難,第一鞭起步,第二鞭要是扶不住的話,第三鞭就拉不上去瞭。" 朱樹海能拿到 3 公斤陀螺男子組二等獎,考的就是他的心態和基本功。另外 50 米直道競速項目,被隊友稱呼大力士的朱樹海,硬是把手打腫瞭,才為重慶爭得 3 公斤陀螺男子組三等獎。

玩陀因手法不同,老繭位置也不同

因為這場比賽,這支隊伍在重慶鞭陀界越來越有名氣,最近這段時間,很多人要加入他們。隻要想學,隻要想健身,這些鞭陀人一律免費教。隊友劉明高說,現在晨練打陀螺,身上還要多背幾個小陀螺,老年鞭陀隊看來要朝年輕化發展瞭。就在前幾天,幾個中年美女來拜師。每天打一小時,手上打起泡瞭也要打。劉明高說,重慶美女硬是不遜色。

路人也饒有興致揮鞭

壯大的玩陀螺隊伍

采訪中,記者眼裡的重慶鞭陀人,基本都是陀螺癡,有人打得右手乏力,左手吃飯。有人開車專門去外地買陀螺買鞭子。還有更瘋狂的,明年他們準備挑戰打 600 斤的陀螺,爭取後年上千斤!

來源:重慶晚報 - 慢新聞

記者:李瑯 何浩 畢克勤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