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物種 | 輕風拂過,爬山虎就漾起瞭波紋

10-16

許多人的記憶中都有這樣一篇小學課文:"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沒錯,這就是葉聖陶老先生的《爬山虎的腳》,而我們今天的主角異葉地錦,就是最常見的爬山虎之一。

異葉地錦,南方的朋友們應該很熟悉。圖片:Kar Wah Tam / flickr

爬山虎可不是一種植物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剛不是說的爬山虎嗎,怎麼名字又變成地錦瞭?其實,爬山虎隻是一個用得泛濫瞭的俗稱——人們習慣將能夠攀爬巖石樹木的藤蔓植物稱作爬山虎。翻翻植物志,俗名是 " 爬山虎 " 的植物種類不下十餘種;而 " 地錦 " 才是這類我們最常見、最典型意義的、屬於葡萄科的 " 爬山虎 " 的 " 正名 "。

地錦屬的地錦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也是常見的爬山虎之一。圖片:fengfeixue0219

其實,地錦一詞更能體現出這些真正爬山虎的特色——雖然這得等到深秋時節。當寒霜甫降,那新鮮的綠色,就被那些為對抗低溫而累積的花青素染成紅色。由於不同的葉片、甚至一片葉片內不同細胞的花青素累積程度不同,遠遠看去,紅黃綠三色斑駁地交織在一起,把它所覆蓋的墻壁變成瞭一幅巨大的織錦,而這也是爬山虎們最美的時節。

秋季裡一墻斑駁的地錦,非常好看。圖片:Achim / flickr

不過,即使正名為 " 地錦 ",它還是容易和另一種城市間常見的雜草混淆——那就是出沒於街邊草地、磚縫中,葉片小而密集、折斷後會流出乳白色漿液的大戟科的地錦(Euphorbia humifusa)。這個地錦身材矮小,完全不是那 " 葉尖一順兒向下,在墻上鋪的那麼均勻 " 的地錦所具有的氣質。從這裡也能看出,即使是中文的正名也不能避免一名多物的混淆,拉丁學名,才是它們唯一準確的名字。

大戟科的地錦與葡萄科的地錦全然不同。圖片:Benjamin Zwittnig / arnes.si

它的這抹綠色令人陶醉

說到地錦屬植物的屬名 Parthenocissus,它也有著霸氣的來歷。這一屬名中的 Partheno 來源於 Parthenon,稍微體會下發音,就會發現這其實正是女神雅典娜的名字 " 帕特農 ";而在這裡,則是應用瞭雅典娜 " 處女神 " 的含義,人們在命名地錦屬時認為,地錦們小小的綠色花兒不經授粉即可結實,結出那顯露它葡萄科植物身份的紫黑色小漿果。而屬名後面的 "cissus" 則來自於 "kissos",意為 " 常春藤 " ——顧名思義,地錦善於攀緣的特性,和常春藤極為相似。

花被不明顯的異葉地錦。圖片:waon1001 / hkwildlife.net

常春藤屬的植物也常用作立體綠化;圖為常春藤 Hedera helix 的栽培變種之一。圖片:Derek Ramsey / wikipedia

說瞭這麼多,我們還是有請今天的主角出場吧!異葉地錦 Parthenocissus dalzielii,從外觀看上去就是典型的爬山虎模樣,因此在不少文獻中也被喚作異葉爬山虎。它的葉片鮮綠喜人,能夠沿著山石、墻壁、梁柱不斷的向上攀登;除瞭向上攀登之外,還有的側枝能夠橫向生長。正是有瞭這種 " 縱橫捭闔 [ b ǎ i hé ] " 的特性,異葉地錦很快就能將一堵墻壁染成一面綠得動人心魄、沁人心脾的垂直 " 草坪 "。如果有微風吹過,那景象的確和葉老描述的別無二致。

異葉地錦所形成的綠墻。圖片:Irgarden.com

不過,既然加瞭 " 異葉 " 的名頭,它自然有些和其他地錦的區別——異葉地錦有著典型的二型葉。異葉地錦在生長旺盛、作為攀爬主力的枝條上,長出的是面積較小、略呈心形的單葉;而在枝條較老的、較短分枝上的葉片則多為三裂的復葉。這樣不同枝條上的不同葉形,賦予瞭它 " 異葉 " 之名。

這是異葉地錦主枝上的單葉。圖片:fengfeixue0219

而它的短枝、老枝上多為三裂的復葉。圖片:fengfeixue0219

南方的垂直綠化少不瞭它

異葉地錦主要分佈在我國中南部。在我國南方的各大城市裡,用於垂直綠化的植物中總少不瞭異葉地錦的身影——它生長快,成蔭性好,景觀美。當然,伴隨著異葉地錦的,還有其他幾種地錦,如地錦、五葉地錦、三葉地錦等。不過後幾種地錦在北方地區更為多見,形態也略有不同:地錦的葉片基本都是單葉,葉片尖端三裂,頗似鴨子的腳掌。葉聖陶老先生文章的主角,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地錦瞭。而五葉地錦和三葉地錦顧名思義,它們的葉片基本都是由五裂及三裂的復葉組成。

地錦長出的單葉,葉片尖端三裂。圖片:John Hagstrom / flickr

爬山虎能夠爬墻的秘密,自然在它的 " 腳 "。在文首提到的小學課文中,它被描述為 " 幾根細絲,就像蝸牛的觸角 ",其實這個形容對於異葉地錦是再恰當不過的。為什麼呢?因為異葉地錦的 " 腳 " 在尚未接觸到墻壁之時,頂端會形成一個略微膨大的、晶瑩的小球,逆光看去確實真像蝸牛的觸角。並且。這個 " 腳 " 的形態還能幫助區分與異葉地錦非常相似的三葉地錦——因為三葉地錦的 " 腳 " 的尖端並不膨大,而是形成小小的彎鉤。

異葉地錦那略膨大的 " 腳 ",像不像蝸牛的觸角?圖片:fengfeixue0219

地錦的 " 腳 " 其實是它變形(tai)的枝條,稱為莖卷須。如果仔細觀察就能看到,這些卷須都生長在和葉片相對的位置,這從側面表明瞭它枝條的身份。卷須的頂端是起到攀緣的關鍵部位:在這裡,幼嫩的細胞能夠靈敏地感覺到接觸物體時所產生的 " 觸覺 "。一旦感受到碰觸,這些細胞很快向四周分裂生長,從而形成盤狀的吸盤。

異葉地錦的莖卷須末端形成瞭吸盤。圖片:pwong8899.blogspot.hk

與此同時,這些吸盤還能分泌出粘稠的多糖類物質,如同膠水一般牢牢的吸附在山石、墻面等一切固體的表面之上。隨後,這些吸盤和觸須會累積更多的纖維素,加厚自己的細胞,變得更為堅韌,成為一個可靠的吸附點,完成地錦的一步 " 登攀 "。而沒有接觸到攀附物的攀緣枝,則會啟動衰亡的步驟,逐漸幹枯、脫落。

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爬。圖片:Dmitri K. / flickr

具有膨大吸盤的 " 腳 ",其實也是地錦和前面提到的另一類攀緣植物——常春藤最大的不同。盡管常春藤也是常見的垂直綠化植物,但它用來攀爬的並不是莖卷須形成的吸盤,而是在葉片著生的節處生出的白色、密密匝匝的不定根。由於這不定根的吸附力遠不如地錦,因此常春藤隻能沿著樹皮、籬笆等粗糙表面攀緣而上,而沒有地錦那 " 飛簷走壁 " 的能力瞭。

今日出擊的異葉地錦!繪圖:翼狼 Elang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 3 年的第 289 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 @fengfeixue0219。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