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車型內飾設計上,我看到瞭許多問題

11-30

廣州車展閉幕前兩天,花瞭兩三個小時以觀眾的身份看瞭看車,尤其是自主品牌的轎車、SUV 和 MPV。這些車有一個基本共通點:售價都是在 9-12 萬左右。

有如下發現:

一,坐姿,是個大問題。

車展上但凡遇到我沒開過的車,我都會坐進駕駛位去,調好座椅和方向盤,感覺一下駕駛位的坐姿、周邊設計和功能性。但就這麼個簡單環節,還是發現我們的自主車有不少問題。

最明顯的就是坐姿不舒服,包括座椅不貼身,方向盤角度不佳,中控臺信息繁雜不易上手,等等。坐完一堆自主車,再坐進高爾夫 GTI 裡,或是日產哈瓦納皮卡裡,立馬就能明白好的人體工程應該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大眾高爾夫 GTI 的車廂,絕大部分人一坐進去,都會覺得“賓至如歸”。

目前的自主車型,有些是正向研發,有些是逆向別人(就是在別人的圖紙基礎上改),但人體工程普遍不如合資車,主要還是受到機械設計、制造方面的制約(即便車體構造照抄別人,換個不同的轉向機就有可能導致方向盤的位置和角度發生變化)。所以這隻能寄望於自主車企在產品評價標準方面的提升(我相信很多這些車企的研發人員包括領導都不覺得自己的車有問題)。

二,座椅,舒服的不多。

采用連體式前排座椅,對後排氛圍也有影響。

我特別註意到一個小潮流:有幾傢自主新車用瞭連體式的頭枕。這種設計過去常見於保時捷、奔馳 AMG 等,做得好,從頭部到腰部的承托會非常到位,最新一個成功的例子是領克 01。但做得不好,這種靠背設計就會讓人感覺很不貼服,而且還無法調整到貼服的狀態。要知道,一部車身上最要緊的配置就是座椅瞭,一張怎麼坐都不舒服的座椅,會讓你有把整臺車扔掉的想法。

上為東南 V5,下為電咖,兩款連體座椅都不舒服。

車廠愛用這種連體式座椅還有一大原因:它看起來有逼格,實際成本卻可能更低,因為零部件數量減少瞭。所以廉價車也愛用。但是我坐瞭幾款單體式靠背座椅的自主車,基本沒有一個舒服的。這就讓人對這種座椅難言好感瞭。

不隻是連體式設計的問題,就連一些采用分體式頭枕的車,座椅也明顯不貼服。

平板一樣的靠背,肉眼看都知道不會舒服。

造成這樣的原因,要麼是設計座椅時缺乏人體工程數據和經驗;要麼是座椅直接采購自供應商,沒有和整車佈局相匹配。要知道,同一張座椅,放在不同的車廂內,由於視線、方向盤、踏板等的差異,效果也會大相徑庭。

三,中控臺,按鈕佈置有待成熟。

全部留空的按鈕 …… 這車高低配差別能有多大?

自主車型普遍都有較大的車內空間,連中控臺也會做得比較寬大。但是這些車的配置水平和空間並不匹配,於是最常出現的就是大量空置的按鈕,也有一些不知所以然的按鈕設計 —— 例如下圖這個我前所未見的按鈕標識,問瞭現場 3 名銷售,都不知道是什麼 ……

哪位見多識廣,這個是神馬?

這是電腦鍵盤?是不是還得加個升格鍵?

由此反映的問題是設計者的隨意性,與功能脫節,設計人員缺乏對用車的實際體驗。正向研發是好事情,但這個過程中,希望研發人員認真研究更多先進產品,畢竟設計研發費用都得投入,多一些智慧,可以讓結果更有價值。

看一個缺乏設計智慧的反面例子: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