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一百年多來,汽車車廂經歷瞭怎樣的變化

03-21

和車身造型設計一樣,在汽車誕生初期,所有人的興奮點都集中在 " 行走的機器 " 這件事本身。因為一個多世紀前,能造出一部載人行走的機器,而且跑得比馬兒快和遠,已經足夠震撼。從一部汽車,到一部有設計的汽車,就像人類的飲食進步,從生食到熟食,從僅為果腹到享受吃不飽的珍饈佳肴,馬斯諾的模型,可以解釋一切。

" 奔馳一號 " 太簡陋,隻是汽車的雛形,所以,要說最初的汽車內飾,我更願意拿福特 ModelT 來舉例,因為這部車已經有齊一部現代汽車應該有的基礎裝備,正經的方向盤,一臺 2.9L 的多氣缸發動機,變速器,四個車輪,有獨立車身,獨立剎車,冷卻系統等等。這些東西,一個世紀來都是汽車的標準裝備,從超跑到買菜車,隻有技術差異,而無本質區別。

第一代的汽車內飾, 基本上就是 " 馬車思維 ",像 Model T 這樣的 " 平民車 ",一張和馬車一樣,用真皮包裹的大沙發,是車廂內最講究的,與行駛無關的裝備。中控臺偶見一些儀表,但通常都是想到哪放到哪,沒有電鍍包邊裝飾,甚至不會考慮會不會被遮擋影響觀察。馬車思維也深刻影響著那個年代的豪華車,貴族用車會用名貴的棉絨和皮革包裹木頭制造的車型,鍍金和銅器也是豪華車常見的工藝,車廂邊緣高度也參考馬車,敞篷車是大熱款型,事實上,隻需拿掉發動機,換幾匹高頭大馬在前面拉,依然毫無違和感。

在汽車領域,我認為進步的次序是這樣的:技術先行,然後配合技術的造型設計跟進,最後是公眾審美的提升。或許你不同意,舉出反例說,現在的車廠,設計不都是在討好公眾,被公眾的需求牽著鼻子走嗎?

嗯,我承認現在的確有這種現象,但這是因為汽車技術(內燃機車)太久沒有進步瞭,內燃機發展瞭那麼多年,核心原理都是圍繞那幾個沖程繞圈,隻是量變,內燃機汽車已經到瞭發展瓶頸,這決定瞭汽車基礎結構隻能原地踏步,設計進步就沒瞭空間,尤其是一些沒創造力的車廠,內外設計被公眾牽著鼻子走,因為實在是技窮。

我知道你又想到瞭什麼,電動車帶來的顛覆待會再說,先回到 " 馬車思維 " 的下一階段,上世紀 40-60 年代,這個年代的汽車,堪稱最精彩。30 年代,汽車的江湖地位變得鞏固,不會再有人懷疑這些有輪子的鐵屋子,是替代瞭牲畜力的最佳遠行工具。而且,汽車企業開始得心應手,基礎技術已經成熟,要獲得需求金字塔更高段位的滿足,這時候輪到造型設計師出馬。於是,汽車的外形變得無比妖嬈誇張,尤其是美國車,張揚任性,新材料運用極其大膽。

那個年代的汽車內飾,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從 " 馬車思維 " 年代的偏開放式,變成更註重個人隱私,獨立空間的封閉式車廂。這是汽車內飾設計全新的一個階段,那就是構建 " 包裹性 "。在設計界,這個 " 包裹性 " 有非常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或許是因為社會變得復雜,讓所有人都更在意私人空間,哪怕在移動的汽車上。

封閉式車廂,能夠讓汽車提供更多的安心感給乘客,這就是這個階段汽車內飾設計的重中之重。而技術進步對這個階段影響並不大,因為汽車最大的變化依然是基礎性能的提升,裝備上最多是多瞭一個收音機,車燈,車窗開關等等,而在一些歐洲跑車上,工程師認為最能為內飾增添美感的,除瞭給金屬鍍鉻給門板加皮革,還有就是安滿各種儀表,恨不得一個氣缸來一個,密密麻麻的,象征著工業先鋒。

上世紀 70-90 年代,汽車內飾又一次獲得大提升,已經發展成現代汽車的模樣。同樣是技術推動設計,汽車科技的進步,不止停留在基礎性能上,而是全面開花。舒適裝備的開發變得專業,工程師開始認真去制造汽車專用座椅,不再隻是把傢用沙發搬上車,而是有專用的海綿、彈簧、調節機構,碰撞保護機構等等;還有裝備也大升級,跨行業的技術進步,對汽車內飾影響極大,舉例音響系統,幾乎就是同步的,從收音機到錄音帶到 CD 到 MD 還有 MP3,從單音喇叭到 13.1 環繞音響系統,傢用音響的進步,同步反應在車廂中。還有安全設計,路上車越來越多,車速越來越開,這時候汽車大國開始制定安全法規,安全,成為車廂設計必須首要考慮的元素。

這個年代,汽車內飾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開始佈滿密密麻麻的按鈕,瑞典人還自豪地把這種車廂稱為 " 戰鬥機座艙 "。設計師最頭痛的,是怎樣才能放下這些按鈕,同時也要保持車內美觀。

還有一些設計師的 " 小聰明 ",還記得那部叫《霹靂遊俠》的美國電視劇嗎?主角的座駕,不僅整個車廂都是按鈕(按鈕多就代表很先進很高級),還有一個當時看來是超炫的液晶跳字儀表,固定位置雙色顯示,車速用大大的數字顯示,上面階梯爬升的,是轉速,一時間,這種儀表風靡全球,從入門小車到豪華轎車,都喜歡用這玩意標榜時尚。

90 年代,汽車車廂終於出現瞭現在非常時髦的大屏幕,這是因為導航技術開始出現,在美國、日本等首先普及導航的國傢,例如我喜歡的 W140 虎頭奔,在出口日本的車型上,就配備瞭這個大屏幕。不過,剛剛開始的大屏幕很多都隻有導航,最多可以接收無線電視的信號,還不能顯示行駛電腦信息。對瞭,說到車載導航,順便和大傢分享一段有趣的歷史,你們知道世界上第一個推出車載導航的汽車品牌是哪個嗎?

是本田!!早在 1981 年,本田為當時第二代雅閣提供瞭一套名為 "Gyro-Cator"(我不確定有沒有記錯這個名字)的選裝件。 不過,這套當時絕對高大上的車載導航,原理和今天的 GPS 導航完全不同,因為那時候衛星信號還是軍方獨享,民用不用想,所以本田是隨即附送,一疊厚厚的地圖幻燈片,車主需要人工選擇你要去的目的地膠片,然後手動插入這部機器,在手動標記目的地和出發地,通過這個機器內置的陀螺儀,還有汽車的輪速及轉向角度傳感器,把代表車輛違章的小紅點投射在膠片上,所以,這基本上就是一部幻燈機。就在這樣一套,今天看起來傻透瞭的東西,當時賣價相當昂貴,占瞭差不多 1/4 的車價,加上可想而知的偏差,選裝者寥寥無幾,所以今天還知道它的人,真的不多。

然後故事就到瞭寶馬的 E66,如果你看過之前《袁啟聰的情懷車》欄目,肯定已經知道在她身上第一代 i-DRIVE 的故事。哪怕是今天,用再熱烈的掌聲給寶馬,都是不過分的,因為這種設計,完美解決瞭有限的車廂空間,和無止境增加的車內裝備之間的矛盾,第一代 i-DRIVE 可以控制兩百多項功能,不可想象如果都換成物理按鈕,車廂該變成怎麼個樣。

整合式車內控制系統,配合液晶顯示屏,成為 90 年代後高檔汽車的車廂設計主流。設計師似乎得到瞭解放,可以騰出寶貴的空間,為車廂營造格調,更多的新奇材料被用到車廂中,各種木頭、竹子、佈料、天然纖維等等,還有仿生學的曲線,車廂被裝點得美輪美奐,看看新一代奔馳 E 級車的車廂設計,嘆為觀止,堪稱典范,高科技的自信,傢庭的溫馨,剛強的安全感,全部拿捏到位。還記得之前說的 " 包裹性 " 嗎?這種內飾設計潮流,從上世界中被啟蒙,時至今日都一直被強化著,現代人太需要一個能帶來安全感的車廂,設計上給予的 " 包裹性 " 變得更加重要。所以,今天的汽車,你能看見車廂設計已經成為一個整體,車廂通常都有一圈風格統一的 " 設計帶 " 包圍,這一圈,隻需換上木紋、皮革、碳纖維、織物、燈光,就能帶來不同心情的 " 包裹感 "。

剛剛說的是高級車,那 21 世紀的中低檔車又怎樣呢?關於簡化設計和更多功能之間的矛盾,同樣存在,不同車廠也有各自的心思。我記得雪鐵龍 C4,很有代表性,設計師為瞭車廂簡潔,用一個自然背光中置屏幕,替代瞭傳統的駕駛艙儀表臺,更多的按鈕,被集成在中間被固定的方向盤上。我數瞭一下,C4 的方向盤上,有多達 21 粒按鈕,算不算一個世界之最?

這種分層顯示,一度成為潮流,豐田、本田、標致、菲亞特等車企,都做得非常不錯,能讓控制區看起來分散一些,不至於太繁復。而現在,技術的進步再一次改變瞭設計,液晶屏幕成本變低,高級車同款的中央操作系統,現在已經全檔次普及,成為最新的車廂設計潮流。

未來就在現在,代表未來的特斯拉,又一次改寫瞭車廂內飾風格。特斯拉一切都是全新的,能源、驅動模式、智能程度、車架結構全部不同。但特斯拉雞賊的是,依然把這些車設計成最接近 " 傳統 " 汽車的模樣,一方面是上百年的使用習慣,大傢更容易接受,更重要是希望不要讓新東西更友善,沒那麼嚇人。但當世人第一次拉開特斯拉的車門,看到那塊世界上最大的車載屏幕時,驚訝地發現,原來屏幕大到一定程度,可以開啟另一個世界。

就像當時一次又一次因為技術進步而引發的設計進步,我相信現在大傢都處於新技術帶來的興奮階段,特斯拉引發的技術激動,讓大傢根本不會冷靜下來去客觀評價這個車廂的真正水平,甚至可以荒謬到把這種風格,生硬移植到各種不相幹的傳統技術汽車上,簡直不知所謂。附加在特斯拉身上的新技術激動期過去後,那堆東施效顰的傢夥,鐵定尷尬。

特斯拉的內飾,精彩是絕不是大屏,而是這個大屏能實現的可能。現在已經有更多車廠在 " 如何用好屏幕 " 這件事上大動腦筋。未來肯定是屏幕的世界,但絕對不是越大越好,屏幕的功能不是裝飾,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交流的介質。在車廂中需要交流,調整的部分,配上恰到好處的觸屏,就可以讓汽車活起來,有靈性,有表情,比肯定比隻用一隻巨大的屏幕有設計感,保時捷、奧迪最近幾款新概念車,就是這種理念,也是下一階段汽車車廂的進化階段。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