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入股戴姆勒:要抓住機會,但是不能成為機會分子

02-27

必須承認,之前我一直都不知道德國戴姆勒股份公司——這個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豪華汽車制造商的大股東是誰,科威特投資局、貝萊德集團是幹啥的,我一概都不知道,也沒有興趣知道。其實不止戴姆勒,福特、豐田、大眾、寶馬的股東構成,我也同樣不清楚。

吉利能夠成為戴姆勒奔馳的最大單一股東,當然是一件值得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汽車人高興的事,我也第一時間在朋友圈轉發分享瞭這條消息,就一個感嘆——牛!

但是,很快,這條消息就被過度解讀瞭,什麼 " 以後請叫它吉利 - 梅賽德斯 - 奔馳 "、" 吉利奔馳已經指日可待 " 等等標題已經充斥媒體。

可能大傢隻顧著興奮,而忘瞭去搞清楚很多概念。比如股份和投票權就不是一回事,豐田章男隻擁有豐田公司 2% 的股份,但是卻擁有 20% 的投票權,福特傢族隻有福特汽車 6% 的股份卻控制著 40% 的投票權,所以,雖然吉利擁有瞭戴姆勒 9.69% 的股份,但是能擁有多少投票權是另一回事;" 最大單一股東 " 和 " 老板 " 更不是一回事,老板就是可以 " 話事 " 的人,而按照德國的法律規定,股東擁有超過 75% 的投票股權時才能完全掌握企業,才能真正成為這傢企業的 " 老板 ",所以,吉利不僅離成為戴姆勒的老板——也就是奔馳的老板——還差得很遠,而且事實上今後也是不可能的。

對戴姆勒這樣股權高度分散的上市公司而言,事實上是沒有所謂 " 老板 " 的,一定要指定一個的話,暫時隻能說是董事會主席蔡澈。

2008 年金融危機以後,為瞭保證管理層擁有的決策權,避免被其他企業收購,戴姆勒在股權結構上就進行瞭精心設計,加之公司經營業績良好,大股東也不會出售股份,這也是吉利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二級市場收購戴姆勒股份的根本原因。

總之,吉利確實成為瞭戴姆勒的最大單一股東,但這遠不意味著李書福在戴姆勒可以有重大的決策權,奔馳依然是一傢獨立的德國車企,也正是因此,德國政府才很淡定地表態:這隻是一次商業行為,僅涉及少數股權利益,沒必要進行額外的審查;而戴姆勒方面也大度表示:對吉利董事長李書福作為新的長期投資者表示歡迎。

從吉利的角度,這當然不是一次單純的財務投資,李書福明確表示 " 與朋友和夥伴聯合,通過協同與分享來占領技術制高點 " 是此次投資戴姆勒的戰略出發點,但從實際結果來看,李書福要達到這個目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事實上,根據目前的情形來看,如果吉利不能在戴姆勒現有大股東之中找到 " 朋友和夥伴 ",同時又很難繼續增持戴姆勒股份的情況下,它極大可能僅僅就是一筆財務投資。

此次投資,將極大提升李書福作為世界汽車行業領袖的個人地位。

當然,毫無疑問,這筆投資在戰略上是相當值得的。它大大提升瞭中國吉利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大大提升瞭李書福作為全球汽車行業領袖的地位。即使不能分享戴姆勒的先進技術,但是吉利作為最大單一股東,起碼能從內部瞭解戴姆勒的戰略佈局、發展路徑、管理模式,這會極大拓寬吉利的全球視野,讓吉利在全球化、國際化進程中,不走錯路、少走彎路。

鑒於目前的發展勢頭,吉利在國內市場已經完全打開局面,未來的發展重點在於國際化,而 " 奔馳最大股東 " 的金字招牌,會讓吉利的國際化之路順暢很多。

吉利 " 野心 " 很大,絕對不滿足於稱雄國內市場。

總之,吉利此次參股戴姆勒,並成為其最大單一股東,對吉利、對中國汽車行業,都是一個極大的利好,但是也沒有必要做過度的解讀,從對吉利自身發展的促進作用來說,這次收購的意義,和之前收購沃爾沃、寶騰(路特斯)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沃爾沃是 100% 收購,李書福是名副其實的沃爾沃老板;路特斯,吉利收購的是 51% 的股份,李書福也是名副其實的老板,但戴姆勒不同,李書福隻是最大單一股東。

跑車是汽車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而路特斯曾是世界三大超跑品牌之一,吉利收購路特斯的意義被外界嚴重低估。

青主一直認為,吉利收購路特斯的意義被外界嚴重低估,而此次參股戴姆勒的意義則又被媒體大大高估瞭,這也正常,品牌崇拜其實是深埋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但我想說的是,若幹年之後,也許吉利隻能將戴姆勒的股份出售瞭事,就像當初戴姆勒出售現代、三菱,福特出售馬自達,通用出售斯巴魯的股份一樣——當時,他們也是謀求協同和互補的。而在路特斯的加持之下,吉利那時可能已經在跑車領域成為世界級的品牌;領克也在沃爾沃的加持之下,成為一個成功的高端汽車品牌。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誰是僅僅通過收購變得的偉大的,吉利今天的成功,收購沃爾沃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是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吉利人自己的砥礪奮進、不懈前行,否則你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在中國市場,吉利品牌較之沃爾沃要成功得多得多。

吉利確實善於抓住機會,但是抓住機會並不等於成功。我們要抓住機會,但是不能成為一個機會分子。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