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許多朋友改裝愛車的第一件事就是換輪轂。常有人說,換輪轂就好比換鞋一樣,正如 " 球不一定要打得好,但鞋一定要是名牌。車不一定跑得快,但輪轂一定要好看!"
確實如此,換一套好的改裝輪轂,能夠直接改變視覺感受。不過,輪轂改裝實質上也是底盤改裝的一部分,同樣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哦。
" 輪轂 " 到底是啥?
它在國外叫 "Wheels",而在國內,它的叫法就千奇百怪瞭,什麼輪轂、輪輞、輪圈、車軲轆、胎鈴 … 就好比懸架、懸掛一樣,有很多叫法,其實嚴格地來說,輪轂僅僅是指旋轉軸頭,而這真正的 "Wheels" 在大學課本裡被叫做輪輞,隻不過,現在多數人都叫它輪轂。
關於輪轂,你還必須知道這幾個詞
在改裝聚會上,總會看到一些車的輪轂和車身搭配非常完美,也總有人會忍不住去問:" 哥們兒!你車輪轂是啥數據?" 回答則是:" 我的是 18*9.5J ET30 5*100 #%*&@…"
這一連串數字幾乎涵蓋瞭一顆輪轂的所有數據:
18 指輪轂的胎環徑(即輪胎與輪轂接觸點的直徑),單位為英寸。
9.5j 代表胎環寬度,單位也為英寸。
ET 為偏距(即中心線到安裝面的距離),單位為毫米。
5*100 代表 5 顆螺絲孔,PCD(即穿過每顆螺絲孔中心點的圓的直徑)為 100mm。
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數據一般都能在輪轂背面的鋼印上找到。
輪轂有哪些制造工藝?
如今汽車上用的輪轂無非兩種,一種是鋼圈輪轂,一種是鋁合金輪轂。
鋼圈輪轂主要用於廉價的小車或是入門級車型,這種輪轂一般都是通過沖壓和焊接的方式制造而得。不過鋼圈比鋁合金輪轂重,散熱也不如鋁合金,唯獨的優勢就是成本低。
而鋁合金輪轂則有鑄造、旋壓、鍛造的工藝,從工藝來說,這三種工藝制造出來的輪轂密度逐步增大,硬度逐步增強,成本也越來越高,不過韌性也越來越差,導致瞭變形後的修復難度也逐漸增加。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旋壓工藝瞭。相信大傢都知道鑄造(成本低,韌性好)和鍛造(強度高,質量輕)的優點,而旋壓則是將輪轂初步鑄好成型後,再用專業的設備進行旋轉加壓處理,使金屬排列更加緊密,從而提高強度。這種工藝可以制造出更薄更輕的輪轂,兼顧瞭鑄造和鍛造的優點,而重量和強度甚至可以達到鍛造輪轂的級別。
輪轂與輪胎搭配同樣講究
有時候我們還會看到,有些車的輪胎很寬,超過瞭輪轂寬度,看上去就像甜甜圈一樣。
我們也會見到許多 " 爆龜黨 ",以超寬的輪轂搭配較窄的輪胎來制造視覺效果。
不過,有句俗話說 " 有多大的腳,就穿多大的鞋 ",一般人穿鞋,相差個半碼還是可以穿的,輪轂和輪胎的搭配也是如此,但若你以日常使用為主,還是來參照下面這個表格以免 " 穿錯鞋 " 吧。
關於輪轂改裝的誤區
最後,不妨讓我們來看看改裝輪轂的兩大誤區吧。
輪轂越大越好?
可能有人為瞭好看,把輪轂越改越大。可是輪轂增大的同時,輪胎也要一並更換,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簧下質量的增加、油耗上升、時速表不準 ... 這就好比你穿瞭一雙很大很重的鞋一樣,越走越費勁。
鍛造輪轂就一定比鑄造輪轂好?
有人覺得鍛造的輪轂又輕又硬,絕對比鑄造好。其實,鍛造輪轂最早是給賽車用的,畢竟賽車要盡可能的輕量化,可是賽車一般都在平整的封閉賽道裡駕駛,賽道裡沒有大石頭、沒有大坑也沒有沙井蓋。而鍛造輪轂雖然硬,但是韌性不如鑄造輪轂,遇到磕碰容易開裂並導致爆胎,而鑄造輪轂出現輕微變形之後,還能繼續行駛。
最後多說一句,輪轂改裝萬萬不可亂來,尤其在預算不夠的情況下,也千萬不可選用便宜的山寨劣質產品。對,寧可用原裝鋼圈,也絕不拿生命去開玩笑。
輪到你說:
你會先改剎車,還是先改輪轂?
下拉就可以寫留言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