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買房:次次都上當,當當不一樣

11-18

作為一名普通的市場參與者,我們畢生努力的目標,不應該是獲得超額回報,而是盡量避免重大錯誤和損失。即便隻能遊走在貪婪和恐懼之間,適當的保守態度和提防姿勢,亦有助於降低我們被收割的機率。

而外界種種聲音中最應當提防的,莫過於涉及重要消費品和投資品的 " 政策放風 "。這些言論和舉措有時會誤導我們,甚至阻礙我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比如涉及養老問題的 " 隻生一個好 "(1982 年);

比如涉及三個省份投資和安居問題的 "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2003 年);

比如涉及出行問題的 " 北京不可能作出限購機動車的決策 "(2010 年)、" 廣州沒有限購私傢車計劃 "(2011 年)、" 天津的情況跟北京不一樣 "(2011 年)、" 深圳不會搞突然襲擊 "(2014 年);

比如涉及住房問題的 " 房產限購名單不存在 "(2011 年);

比如剛剛辟謠 IPO 重啟傳聞的證監會 " 半夜雞叫 "(2014 年);

比如涉及證券投資問題的 "4000 點才是 A 股牛市的開端 "(2015 年)……

如今,最新版本的政策放風叫 " 買房不如租房好 "。作為房產長效機制的開路論點,此種言論的逐步出爐過程頗為有趣,事實上也已經改變瞭部分受眾的觀念。

房事體大,不可不察。

" 沒買房的恭喜瞭 "

2015 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住房制度改革方向就是 " 購租並舉 "。隨後,一系列圍繞這個核心的政策和聲音便接連放出,目不暇接。僅以近半年新聞為例——

《經濟日報:讓 " 租房 " 在住有所居中成為常態》(2017 年 6 月 1 日)

《南方都市報:租賃新規出臺 不買瞭租房去》(2017 年 6 月 9 日)

《北京市住建委:引導單身青年通過租房解決住房困難問題》(2017 年 8 月 14 日)

《新華網:如果房子能穩定地租一輩子 何必買房》(2017 年 8 月 23 日)

《黨報三問租購同權:租房真能上名校?租金會漲嗎?》(2017 年 9 月 11 日)

《證券日報:在北京買房不如租房好 壓力太大》(2017 年 9 月 27 日)

《北京日報:北京租房新政下月實施 松綁京籍無房戶子女跨區入學》(2017 年 9 月 30 日)

《北京上線官方租房平臺 政府主導背後隱現互聯網巨頭身影》(2017 年 10 月 31 日)

《央視財經:剛剛樓市發出一顆信號彈:租房落戶又進一步》(2017 年 10 月 31 日)

《財新:銀行開始切租房市場蛋糕 參與發起三傢住房租賃公司》(2017 年 11 月 3 日)

《人民日報:深圳租房也能貸款瞭:貸款最長 10 年 單戶最高 100 萬》(2017 年 11 月 7 日)

《馮侖:欲做房奴而不得的時代即將過去瞭》(2017 年 11 月 8 日)

《巴曙松:讓租房成為一種生活方式》(2017 年 11 月 10 日)

《證券時報:年輕人要善用 " 租房貸款 " 改善自己的生活》(2017 年 11 月 13 日)

不難看出,整個放風路徑是這樣的:

" 改革號召:租房也是一種可能 " —— " 輿論宣導:買房不如租房好 " —— " 細則出臺:租房政策落地 " —— " 企業唱戲:阿裡京東上線租房平臺 建行上線租房貸 " —— " 故事會: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的故事變種:年輕人不再為買房困擾,通過租房貸款盡早上車享受生活 "。

然而,如果隻是空口無憑地說 " 買房不如租房 ",似乎很難扭轉國人根深蒂固的居住觀念。因此,還需要其它合力——

《人民網:失去奮鬥,房產再多我們也將無傢可歸》(2016 年 9 月 26 日)

《2016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2016 年 12 月 16 日)

《交行首席經濟學傢連平:房產稅將分時分批逐步落地》(2017 年 7 月 6 日)

《央視網:聽說要開征房產稅,我是不是得趕緊賣房瞭?》(2017 年 8 月 1 日)

《浙江廣電:房產稅越來越近瞭 房價會暴跌多套房的人會被征跨!》(2017 年 10 月 7 日)

《中國新聞網:寧夏明年起開征房產稅 稅率為 1.2%》(2017 年 10 月 20 日)

《央視:樓市徹底變天 沒買房的恭喜瞭》(2017 年 10 月 30 日)

《長沙晚報:炒房的要哭瞭!財政部明確房產稅將這樣收,還有這些人最害怕》(2017 年 11 月 6 日)

《黃奇帆:房地產稅今後幾年一定會出來》(2017 年 11 月 16 日)

發現瞭嗎?這是放風的另外一條線,即——" 輿論定調:沉迷買房可鄙,炒房行為當誅 " —— " 場外分析:房產稅征收日,買房奴破產時 " —— " 場內大佬:房產稅一定要收 "。

如此這般,通過一正一反兩種聲音,就達到瞭讓買房意志不那麼堅定、買房條件不那麼齊備的人群逐漸放棄買房念頭,安心甚至略帶優越感地選擇租房的目的。畢竟上上下下都在打擊購房,力捧租房,順潮流而動,總沒錯吧?

你想當地主,還是做佃農

觀察近年住房政策的更迭,如果隻是關註密集的調控指令和心電圖般起伏的經濟指標的話,那麼格局依然有限,難以窺及真正的時代脈絡。

不妨先把目光投向廣袤的農村,看看城鎮化進程沒有普照到的地區,在搞什麼名堂。

剛剛結束的高層會議上,在農村土地政策方面確立瞭兩件事:

1. 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 30 年,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

2." 三權分置 ",土地承包經營權細分為土地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

這是什麼意思呢?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分開,就是已經承包土地的農民,可以在依然擁有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把土地的實際使用權流轉給他人。簡單來說,允許一部分人當 " 地主 ",另一部分人當 " 佃農 ",國傢認可這種長期穩定的關系。

在歷史上,我國民間也曾自然演進出類似的策略,即 " 田骨 " 和 " 田皮 "。土地所有權即田骨,土地耕種權即田皮。作為佃農,隻要交夠契約上約定的租金,就可長期穩定地使用土地,不致奔波不安。

政府在土地承包合約到期前續 30 年長約,允許並鼓勵承包人將土地租給他人,政策上認可這種長期穩固的租佃關系 …… 看起來是不是和 " 住宅 70 年到期後可以續期(今年兩會時總理提出),鼓勵租房,並且通過 10 年期租房貸款、政府中介、相關法規及監管措施,確立長期穩定租賃關系 " 如出一轍?隻不過一個在鄉村,一個在城鎮罷瞭。

無論在城還是鄉,土地都是國傢和集體所有的。農民和市民隻不過是在 " 一級市場 " 長租瞭這塊地,國傢通過不斷續約穩定這些 " 一級租戶 ",讓他們 " 有恒產者有恒心 "。但為瞭防止一級市場過熱導致的其它問題,國傢逐步縮減一級市場規模甚至凍結交易,讓後來者隻能通過 " 二級市場 " 向這些一級租戶租賃土地或房產,國傢鼓勵並希望這種行為成為主流

無形中,政策將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地主,另一類則是佃農。(當然這是宏觀來看,具體案例中,有些人可能既是地主又是佃農,比如進城農民工)

神仙打架,聽市場的

租購同權,是一個特別令 " 無房無戶 " 的外來務工人員振奮的消息。就在人們為買不起學區房難過時,天空突然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什麼心情?

不過這是個明顯要打架的政策,因為也在不久前,國傢已經三令五申嚴控特大城市規模:比如北京要死守 2200 萬紅線。船滿瞭,上不瞭船的就是 " 非首都功能 ",請自覺離開首都。

所以北京一邊在每年縮減人事局的落戶指標,一邊還要在保障房指標中留出 " 新北京人 " 的位置。打一巴掌給塊糖吃,這究竟是要疏解,還是要吸納?

不過好在,當神仙們左右互搏的時候,市場是永遠不會犯下這種低級錯誤的——從早期的房改房、外銷商品房、央產房、軍產房,到後來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限房,一大批名目繁多的住房品種並存於普通商品房的體系之外。" 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種,全國得有三十多種 "。然而這些政策性住房並未成功打壓過房價,也沒改善過普通人住房難的困境。

同理,作為具有極高正外部性的一線城市公立教育資源,由於其價格(入學費用)在國內已經被限定為近乎白菜,那麼市場就必須要通過其它方式篩選入學名單。如果西城區十幾萬一平的老破小戶主,都還要因為孩子沒學上去教育局門口討說法,憑什麼一個租房的就敢臆想自己的孩子能夠 " 租購同權 "?

韭菜就是韭菜,隻不過這次的政策把諸位搬進瞭大棚裡,暖和濕潤,非常舒適。但千萬別以為,這樣就不會被收割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