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君:很多人認為,省錢和節約是劃等號的,其實不然。正確的省錢方式,是可以在不犧牲體驗和其他重要代價。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無節制地省錢,省掉的除瞭錢,還有讓自己變好的可能;除瞭錢,還有與這個世界產生更多連結的機會 ......
來源丨正和島(ID:zhenghedao)
可勁兒省錢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在我們父母輩眼裡:省錢和節約錢是劃等號的,花錢和浪費錢亦是劃等號的。
這種思想的形成萌生於資源匱乏的時期,來源於生存現狀和現有經歷,一旦形成就很難轉變。
其實,省錢和花錢隻是簡單的財務調配問題。
省錢的初始動機在於貧窮,而不是美德
當手中的可支配資金寥寥無幾時,你自然會變得節儉。這是一件無需別人教你或給你動力的事情,因為你根本沒選擇。因此,省錢在最初一定是跟貧窮畫等號的。
當然,這個世上還是有一些人,已經擁有瞭顯赫的財富和地位,看上去卻依然節儉非常。市面上一些書籍都會告訴你,那些頂級富豪在擁有瞭巨額財富以後,在生活上依然是非常節儉,然後塞給你 " 成由檢、敗由奢 " 的道理。
姑且不論這些事情的真假,有一個事實是:他們現在的財富可能與他們的節儉沒有太大關系。他們所有的節儉行為都隻是一種無意識的習慣行為,而並非是刻意省錢。
姑且不論這些事情的真假,有一個誰都應該知道的事實是:他們現在的財富肯定是與他們的節儉沒有太大關系的。
他們所有的節儉行為都隻是一種無意識的習慣行為,而並非是刻意省錢。這些習慣性的行為僅能證明他們可能曾經是窮人,他們曾經跟你一樣,除瞭省錢毫無選擇。因此某些小習慣在他們的身上已經打下瞭深深的烙印,直至現在都在留著。
學會正確的省錢姿勢,先知道什麼是成本
有人說,成為富人的秘訣非常簡單,就是每天往口袋裡放入 10 個金幣,隻拿出 9 個來花,長久下去,你就能成為富人。這很明顯隻是寓言故事,為瞭說明 " 積少成多 " 這個道理用的。但我們這個真實的世界卻遠比這樣簡單的道理要復雜得多。
積少成多是一種靜態思維,它既不考慮通貨膨脹,也不考慮金錢附著在人身上引起的價值變化。它人為地創造瞭一個真空無菌的環境,顯然不符合實際。
錘子手機的創始人羅永浩說,一個人可勁兒省錢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羅永浩談到瞭年輕人花錢的問題,說自己 20 幾歲時,在新東方的年薪有 60 萬,但一分錢也沒存下。他表示,年輕人不要存錢,敢把每一分錢都花幹凈的人,將來肯定能掙大錢。
這話我部分認同,認同的部分就是,這種做法對於進取型人格來說,是適用的。
如果你正是進取型人格,又有收入記錄本的話,翻開它,你大概率會翻到這樣的現象,那就是 10 年來雖然物價漲瞭許多倍,但你的收入漲得更多。一方面,你的自身價值一直在提高;另一方面,錢一直在縮水。
對於那些自身有 " 快速升級 " 能力的人來說," 攢 " 的行為就沒有多大的意義。
這個世界的機會組合是非常復雜的。沒有人能算到什麼時候花的錢、花在哪裡的錢,突然有一天就成倍成倍開始回報給你瞭。有些人花錢在吃上,有一天突然就靠吃掙錢瞭;有些人花錢在買書上,有一天突然就靠知識掙錢瞭;還有人花錢在請客吃飯上,有一天突然也靠朋友掙錢瞭 ……10 年以後,有些人花著玩著順便把錢掙瞭。
萬一錢花完瞭卻並沒有產生預期的回報怎麼辦?這當然是可能的,但體驗本身就是潛在的財富。沒有產生預期回報,隻是你暫時還未找到合適的方式變現而已。
對於進取型人格來說,無節制地省錢,省掉的除瞭錢,還有讓自己變好的可能;除瞭錢,還有與這個世界產生更多連結的機會。
如果說錯過的機會沒準還能靠時間去彌補,有些體驗,可就再也沒法回來瞭。
很多東西的即時感受不可替代,甚至可能在你的整個生命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換個時間、換個地點或者換個人,都不會再有。
正確的省錢方式,可以在不犧牲體驗和其他重要代價(比如更高代價的時間成本)的前提下進行省錢。
比如去電影院看電影,60 塊錢一張票,突然發現團購有優惠,一分鐘能搞定,而觀影體驗又一模一樣,當然可以選擇省錢。所以要想學會正確的省錢姿勢,先得知道什麼東西是我們的成本。省瞭錢以後增加瞭哪些顯性和隱性的成本,以及收益和成本之間的關系如何。
積累財富,必須克服財務重力加速度
看瞭上面的內容,你可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我一直在說省錢的不對,以為我建議年輕人有多少花多少,其實並不是。我不贊成無節制地省錢,不贊成犧牲所有能犧牲的體驗,來滿足內心永無止境的安全感。然而不在一個極端,並不代表就在另一個極端。
總體來說,除非你是非常進取又聰明的強能力者,否則適度積累永遠是有必要的。
有一個概念,叫財務重力加速度。如果你要快速積累財富,就必須克服你在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比如房子、車子、貸款利息、生活必需品、通貨膨脹等,這些都是你在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越大,你的財富積累速度就越慢,你可以形象地將其想象為 " 扯後腿 "。
可千萬別以為這隻是道簡單的算術題,當你一年攢下 10 萬,而我攢下 20 萬的時候,你跟我之間可不僅僅是 10 萬的差距,而是 10 萬的金錢差距加機會成本的差距。
如果此時剛好有個非常好的項目需要 20 萬才能投資,我就可能借此搭上財富的快車道。而你要麼等待下一次機會,要麼隻能去借錢投資,從而導致自己的財務重力加速度裡又多瞭一項利息,這樣一來,差距可就不止 10 萬瞭。
因此,雖然我反對無節制省錢,但我絕不贊同亂花錢,隨意增加自己的財務重力加速度。
這裡的 " 亂花錢 ",指的是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或沒有得到有效體驗的花費。例如在感官刺激上進行大量的簡單重復消費;例如非理性的沖動消費,例如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費等等。這些都是對積累財富有負面作用的消費觀,應當盡量予以規避。
開源永遠大於節流
提到掙錢和省錢的關系,就離不開一個詞:開源節流。
開源和節流雖然經常一同出現,但它們是有地位差別的,開源的重要性一般來說都大於節流。有一個最簡單的解釋是,節流有上限,它受制於你的總體收入水平,而開源沒有。
大多數人,都是開源和節流狀態並存的。而談論一個中間態的各元素比重的重要性,從極端狀態來考慮是最快的方法。
假設有個人年入百萬但日日花完,另一個人隻掙最低工資但能省下 80%,問:10 年後誰能攢下更多的財富?這道題如果交由計算機來做,那就肯定是節流的人贏。
但如果他們兩個意識到自己在進行一場比賽的話,那最後一定是開源的這位能攢下更多財富。很簡單,開源的這位隻要稍微有一段時間不怎麼花錢,哪怕是一個月?就能抵得上節流這位 10 年來含辛茹苦攢下的所有金錢。對於開源的這位來說,應該不難。但節流這位就不同瞭,節流可以說節就節,開源豈能說開就開?
人的眼界、認知都已經有瞭天壤之別,又豈是一朝一夕能追得上的?開源的人節流易,而節流的人開源難,這就已經很明顯體現出兩者的重要性和地位瞭。
有時候,開源節流並不沖突,但有時候,兩者之間是會產生分歧的。
請記得,當開源和節流沖突的時候,大多數時候,站在開源這一邊都不會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