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水、怒火以及邊界:董明珠的 2000 天退守和進擊

11-03

劃重點:

作者:陳曉君

編輯:楊顥 李偉

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金雞西路 6 號,是格力電器總部所在地。10 月中旬,在 8 號風球——颶風卡努席卷過的清晨,這裡還略感秋之涼意,但卻仍然無法降低這傢企業和它掌門人董明珠的熱度。在剛剛過去的兩個多月,他們被以史無前例的近距離投射在瞭聚光燈之下。

9 月 26 日晚間,《財富》雜志推出的第 17 期全球最具影響力商界女性排行,63 歲的格力電器(000651.SZ)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以第四名的排位,僅屈居 56 歲的西班牙國際銀行集團執行董事長安娜 · 博廷(Ana Botín)、48 歲的葛蘭素史克公司首席執行官艾瑪 · 沃姆斯利(Emma Walmsley)、50 歲的 Engie 能源集團首席執行官伊莎貝拉 · 高珊(Isabelle Kocher)之後。而就在一年前,董明珠還在該榜單的第 11 位。

在格力電器看來,董明珠個人商界影響力日隆,與她個人努力息息相關:董明珠在今年早些時候承認,她在二十多年裡沒有休過一天假。" 近幾年,她開始致力於公司業務多元化,並進軍瞭電動汽車和智能手機市場 ……"

與之佐證的是,董明珠帶領下的格力電器在 2017 冷年(每年 8 月到次年 7 月為一個空調冷年)遇到一個豐收年。剛剛公佈的 2017 財年半年報顯示,格力電器實現半年營業收入約 692 億元,同比增長約 4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近 95 億元,同比增長近 48%。

按照這樣一個增速水平,行業預期格力電器有望在 2017 財年實現年度營業收入 1500 億元,這一營收水平將使得格力電器在營收方面回到 2014 財年時的水平。

但有關格力電器和董明珠個人的話題,在更早之前就已發酵。

8 月 31 日,格力電器宣佈聘任黃輝為執行總裁;9 月 8 日,一汽夏利因重大事項停牌,格力電器卷入交易傳聞;9 月 20 日,格力電器公告否認入股一汽夏利,稱入股海立股份約占總股本 5% 的股份;9 月 21 日,褚橙莊園董事長馬靜芬透露董明珠對她表達瞭心生退休的念頭;9 月 26 日,《證券日報》援引消息源信息稱,董明珠接班人計劃已經擺上臺面,已經 63 歲的她,超過一般的國企經理人退休年限。

面對這些媒體圈津津樂道的話題,進出工廠大門的格力電器員工們早已見怪不怪,他們更熱衷討論的還是各自的早餐和打扮。但對於 " 鐵娘子 " 董明珠來說,還有兩個月即將結束的 2017 年,是她職業生涯中尤為關鍵的一年。

這一年,一向愛笑並慣於對競爭者當頭棒喝的她,卻主動稱自己罕見的哭過;這一年,一如往常,她在電視節目中怒懟稱 " 遇到困難時沒有人雪中送炭 ";這一年,是格力電器正式對外宣佈多元化後的第一個整年,而涉足手機制造和汽車領域,都讓格力電器陷入外界各種爭議之中;更重要的是,這一年,格力電器業績的好壞,將直接決定著 2018 年 5 月 31 日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改選,屆時已 64 歲的董明珠是否仍然可以獲得連任,充滿未知。

從 2012 年 5 月到 2017 年 10 月,董明珠執掌格力電器剛好 2000 天。此時此刻,一邊是接踵而來的榮譽和好轉的業績,一邊卻是 2017 年這一特殊年份引發的非議和各種猜想,性格強硬的董明珠將會繼續扮演格力女王的角色,還是揮別有著自己深刻烙印的這頂 " 皇冠 ",這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雕刻著不同的花紋,映射出異樣的光。

" 女王 " 時代倒計時

如果一切問題都有一個源點的話,董明珠 2017 年的這個多事之秋,應該在她 2012 年集格力電器及格力集團大權於一身的那個輝煌時刻,就已埋下伏筆。

2012 年,格力電器原董事長朱江洪退休後,董明珠獨挑大梁,身兼格力集團董事長、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及總裁等職,格力正式進入權力高度集中的 " 董明珠時代 "。

時隔 5 年,很多老股東仍記得 2012 年 8 月 28 日的那個下午。腳踩高跟鞋,身著緊身及膝藍色花紋改良旗袍的董明珠在人群的簇擁下快步走進 2012 年的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在場媒體記者這樣形容當時氛圍:"(董明珠)女王般的氣場,令會場瞬時安靜。"

此後,董明珠被牢牢地貼上瞭 " 女王 " 標簽,除瞭掌控著這個國內知名的電器帝國,也與她獨斷霸氣、語出驚人的性格不無關系。" 她如果做瞭決定,很難聽進其他人的意見。" 多位接近董明珠的人士對此說法一致。

然而," 女王 " 的格力版圖在 2016 年 10 月 18 日首次出現瞭松動。

彼時,珠海市國資委突然發出通知稱,免去董明珠同志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事、法定代表人職務,珠海國資委對於免職給出的解釋是,按照規定上市公司和所屬集團的董事長一般不能兼任。

董明珠曾在央視《對話》回應瞭該事件。她坦言,自己為此事 " 差點哭瞭 "。這一度讓外界對這個 " 鐵娘子 " 有瞭不一樣的認識。而自稱董明珠 " 閨蜜 " 的評論人士葉檀,則在自己的文章中稱," 這說明博弈,遠遠沒有結束。長達 20 年的父子之爭,還沒有迎來它的結局?"

葉檀文中所稱的 " 父子之爭 ",是著名的珠海市國資委與格力電器間的恩怨矛盾。該矛盾始於上世紀 90 年代末。事實上,2012 年 5 月,董明珠能夠同時獲任珠海電器董事長和總裁之職,純屬巧合。那時,被提名的總裁人選是珠海國資委委派幹部周少強,但因宴請超標,他後來在這次人事任命中意外出局。

進一步的松動跡象,出現在今年 8 月。格力電器發佈 2017 年半年報同時透露,聘任黃輝為執行總裁。

早在 2012 年獲任董事長和總裁之職時,董明珠對格力電器可能的分權交接班人選就頗為頭疼。按照她當時的想法,已有的公司副總裁需要通過田忌賽馬的方式,在總裁職位競爭中勝出。而外部有能力的職業經理人,也可以毛遂自薦。

此後不久,董明珠又進一步表態稱,格力電器的接班人需要如她自己一樣,愛格力電器勝過愛自己傢人,同時,接班人應該具備一定的擔當和戰略眼光。

厘定這樣一個衡量指標,能夠達到董明珠要求的人選越來越少。董明珠就自稱二十多年未休假,私下經常表達對自己兒子的虧欠,稱自己由於工作原因,陪伴兒子的時間太少。

於是,五年時間裡格力電器接班人問題一直沒有說法。

一位接近格力電器的企業高層人士認為,此時聘任黃輝為執行總裁,實際上就是董明珠為瞭 2018 年董事長和總裁職位調整做出提前佈局。屆時,董明珠將留任董事長一職,而總裁一職很可能由黃輝擔任。

為何黃輝會從諸多副總裁中勝出?有分析人士稱,近期朱江洪對董明珠的一些公開評論,可能讓董明珠反思瞭很多。

今年夏天,朱江洪自傳出版,首次對一些人事在自傳中做瞭回應。朱指出董明珠應以 " 德 "" 公 "" 能 "" 績 "" 和 " 立威,精於授權,並樂於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意見,而不應該 " 翻臉不認人 ",說話不算數。

黃輝出身技術,比董明珠晚 2 年(1992 年)加入格力電器,在市場、技術上都頗具經驗。選擇他,一則可以強化格力電器的技術血統,二則並不會真正分走董明珠多少權力。對於這種分析,前述接近格力電器的企業高層人士表示認同。

據他透露,珠海國企圈之前聽到的消息是有另一位珠海國資委方面的人選將出任格力電器總裁,但目前顯示的結果是黃輝勝出,其中原因耐人尋味。

" 董明珠讓黃輝出任總裁,使得珠海官方仍然無法改變格力電器管理層格局。珠海官方對董明珠仍然倚重,同時,也找不到可以替換董明珠的人選。" 傢電專傢劉步塵認為。

2016 年 11 月底,周樂偉接替董明珠任格力集團董事長。格力集團為珠海國資委直屬企業,珠海國資委通過格力集團持有格力電器約 18% 股權。對於即將到來的改選事宜,周樂偉並不願回應。

股東會發飆隱情

時間再回到 2016 年 10 月 28 日格力電器的臨時股東大會上。在這次會議上,董明珠當場發飆,直言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場她進入會場時沒有掌聲的會議。董明珠還借這場會議,就何為投資者和投機者進行瞭一次 " 教育 " 說明。

" 格力沒有虧待你們 ! 我講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幾個這樣給你們分紅的 ? 我 5 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麼樣 ?" 現場的幾段視頻在當時引發瞭軒然大波。

此時,正值董明珠被免去集團職務,她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突進和焦慮——要繼續保持上市公司的職位,必須以業績說話。

事實上,已經結束的 2017 冷年,可以說為董明珠即將結束的第二屆董事長兼總裁一肩挑任期畫上瞭一個不俗的句號。但細究之下,並不能讓董明珠有所欣慰。

2012 年,是董明珠獨攬董事長和總裁之職的第一年,也是朱江洪離任格力電器的第一年。當年年度報告顯示,格力電器實現年度營收 993 億元,同比增長近 20%;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74 億元,同比增長近 41%。而五年後的 2016 財年,格力電器實現年度營業收入 1083 億元,同比增長約 1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154 億元,同比增長 23%。

從跨度五年的兩項主要指標比較來看,2017 年前的過去五年,格力電器凈利潤從 74 億元增長到 154 億元,增長瞭約一倍;年度營業收入則增長有限,五年時間僅增長瞭 90 億元。而董明珠 2012 年喊出的 " 未來五年,每年業績增長 200 億元 ",仍言猶在耳。

從另一個維度來看,在董明珠二次連任董事長兼總裁的 2015 年,其前一財年的業績沖高至約 1400 億元,而按照行業對格力電器預期來看,2017 財年,格力電器的業績數據僅約 1500 億元。一個三年的任職期內,業績仍然未達到最初董明珠期許的水平。

與董明珠本人有過十年交集人士稱,最近能夠明顯感受到董明珠在業績上的壓力:在上任之初,她每年強調 2017 財年 2000 億元目標肯定會實現,同時給出瞭各種可以實現的論據,而最近一年的表態,已經將時間目標改到瞭 2018 財年。

相反,格力與行業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差距正在拉大。

伴隨行業遭遇好年景,格力電器上半年在空調產品上實現的營業收入達到 546.37 億元,同比增長幅度為 30.14%;美的在暖通空調上的半年收入同樣超過 500 億元,同比增長瞭 41.52%。格力和美的兩大競爭對手,從差距最大時的 400 億元,已縮小至 40 餘億元。一致的觀點認為,美的的空調業務收入未來超過格力將是大概率事件。

從整個公司業務層面,同樣在 2011 年啟動轉型的美的集團,已經將格力電器遠遠甩在身後。2016 年財年數據顯示,美的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約 1598 億元,遠高於格力電器的 1083 億元。

10 月 30 日晚,美的集團與格力電器相繼發佈 2017 年三季報。美的集團前三季度營收 1869 億元,同比增長 60.6%;格力電器前三季度營收 1109 億元,同比增長 34.5%。也就在 2017 年 10 月,美的集團市值站上 3000 億,此後飛躍 50 元心理關口,最高價沖上 52.35 元 / 股,市值 3300 億。同期格力電器股價創新高 44.3/ 股,市值 2600 億,雙方市值差擴大到 700 億。

而 2012 年左右形成的白電業前三強——美的、海爾、格力,在 2017 財年將發生進一步分化。業內分析認為,伴隨海爾集團對 GE 傢電的收購並表,美的集團對庫卡集團的收購並表,美的和海爾將率先進入 2000 億元營收俱樂部。其中,美的集團營收預估將達到 2200 億元。

從業績貢獻占比上看,空調仍然占據格力電器約 80% 營收貢獻,而此前同樣倚重空調的美的集團,則在生活電器、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制造以及供應鏈等方向全面出擊並取得突破。

有知情人士援引美的集團高層人士表態稱,空調行業的份額已經形成一個穩定局面,再想有大的突破很難,因此,對於一傢千億級企業,多元化是一個必須的路徑選擇。

過去五年競爭格局變化,已經或多或少改變瞭行業人士對格力電器和董明珠的看法。9 月 25 日,志高空調創始人李興浩在談企業治理話題時,公開表達瞭對美的的推崇,並稱 " 方洪波(美的集團董事長)不常有 "。要知道,此前志高空調無論是技術還是代言人層面,都一度以格力電器為榜樣,比如,格力電器的代言人成龍後來成為瞭志高空調代言人。

多元化 " 鬥士 " 的尷尬之境

由於業績上過度依賴空調,行業每次大的挑戰都會對格力電器業績產生巨大影響,比如 2015 財年的利空和 2017 財年的利好,都與行業整體狀況息息相關。鑒於這種狀況,董明珠也希望尋求改變,這也被認為是她全面進軍手機和新能源汽車的原因。

多元化對於格力電器而言,是一顆早就被埋下的種子。2004 年之時,格力集團將經營不善的小傢電資產轉讓給格力電器。更早之前,格力集團因格力空調業務火爆,而借助格力品牌打造瞭格力小傢電品牌,此後,進入格力電器體系後,格力小傢電被命名為 " 大松 "。2010 年開始,格力電器渠道逐步引入晶弘電器,補齊冰箱和洗衣機品類。至此,在格力渠道中,白色傢電品類基本佈局完成。

在 " 朱董配 " 時代,朱江洪強調專業和聚焦,因此,大松和晶弘僅是格力空調之外的 " 增色 "。專註空調的格力電器,也因此逐步坐穩瞭空調業頭把交椅,與後面競爭對手的差距越來越大。

而 2012 年下半年董明珠總攬大權並宣佈格力電器 " 每年營收業績增長 200 億元 " 時,還尚未提及多元化,僅希望 " 蠶食競爭對手空調份額 "。

促使董明珠下決心走多元化的道路,可尋的軌跡發生在 2014 財年和 2015 財年之交。2014 財年,格力電器營收沖高至 1400 億元,然而在接下來的 2015 財年又急速跌落至 977 億元。

那年,外界都用 " 出乎意料 " 來形容看到這份成績單時的反應。

於是,善於營銷的董明珠在 2015 年 3 月全國兩會宣佈格力電器進軍手機領域。此後,董明珠每在關鍵節點都會將格力手機最新的產品帶到公眾面前,依托事件植入營銷,可謂用心良苦。然而,兩年半時間過去,那個曾經揚言 " 三年內要滅掉小米 " 的格力手機已經不見蹤影。

"(手機既定銷售目標)5000 萬臺隻是一個理想,不一定要實現。" 在最近的中國電商領袖峰會上,董明珠一方面表示格力將在手機等領域繼續發力,同時也做出瞭上述的表態。

對於格力手機的發展,前述接近董明珠的人士稱," 董明珠最初對格力手機充滿信心,至於論據,總會提到其強大的渠道和用戶基礎,然而,一年後再見她,她就已經委婉承認手機數據不好,至於原因則強調市場需要培育。" 事實上,選擇手機作為突破口,董明珠對外的解釋是,希望借助手機入口,進入智能傢居領域。然而,前述接近格力電器的企業高層人士稱,格力電器進入手機領域有與當年處在風口的小米創始人雷軍在珠海政商圈 " 鬥氣 " 的成分。

(董明珠曾對格力手機寄予極大期待,並親自參與營銷。)

除瞭多元化佈局之外,董明珠也在渠道上下過大力氣。其中,較為重點的舉措是與國美、蘇寧兩大宿敵重修於好,同時,加強格力電器自身電商能力的建設。

比較有代表性的轉變發生在董明珠和張近東之間。2016 年初,董明珠和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互訪,結束瞭雙方長達 21 年的關系僵局。他倆之間一度被形容為 " 勢同水火 ",每當張近東對外稱董明珠 " 強勢 ",董明珠都會立刻反駁稱 " 他才強勢 "。而關於雙方關系的緩和,張近東在一次飯局後稱," 就當是我先妥協的,我叫她一聲大姐 "。

但格力電器業績並未因與渠道關系緩和有所改善,其在電商領域的佈局,也落後同行。根據格力電器和競爭對手美的集團公佈的數據來看,後者在電商整體銷售數據比前者多 1 倍。而前述接近董明珠的人士稱," 格力自建的格力電器商城數據並不好,董明珠曾經也宣傳過格力電器商城的做法,但是,最近也很少提瞭。"

於是,格力電器多元化步伐再進一步。

2016 年 11 月,格力電器發佈公告稱擬以 130 億元全資收購珠海銀隆,涉足電動汽車領域,隨後,該計劃遭股東大會否決。

進入手機和新能源車這兩個新興行業,還有一說是習慣瞭鮮花掌聲和閃光燈的董明珠,在傢電行業整體成為夕陽產業時,希望以此得到更多的關註。這種說法雖然無法印證,但的確符合董明珠喜歡新事物、愛出風頭,甚至有些任性的 " 董小姐 " 特征。但她沒想到的是,關註更多瞭,隨之而來的並不是掌聲而是倒彩。於是,董明珠好鬥、強悍的性格,以及當時的不平、焦慮和壓力,統統都在 2016 年 10 月的那次股東大會上爆發瞭。

不過,董明珠的執著性格也在這件事上充分體現。在造車計劃遭遇否決的那年 11 月,董明珠對外喊出:堅決不會放棄造車夢的口號,並隨即個人名義拉來瞭王健林、劉強東等人旗下企業,聯手對珠海銀隆進行瞭投資。

截至目前,董明珠持有珠海銀隆的股權比例已升至約 18%,位列第二大股東。2017 年 2 月 20 日,格力電器發佈公告稱,將在一年內相互購買產品和服務,涉及金額不超過 200 億元。

一時之間,在造車夢這條路上,董明珠儼然變身第二個賈躍亭。9 月 20 日,格力電器宣佈入股海立股份約占總股本 5% 股份。海立股份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全封閉式制冷壓縮機電機供應商。業內人士稱,從收購意圖上看,除瞭強化空調上遊產業鏈之舉,海立股份也有提供新能源汽車空調壓縮機的經驗,董明珠此舉意在一魚多吃,強化汽車佈局。

如今,格力電器已經與當初厘定的不會多元化擴張的戰略漸行漸遠,在手機失利之後,新能源車是否會成為董明珠繼續強勢執掌格力電器的最後一根稻草,暫未能知。

對格力電器多元化路徑,與董明珠相識多年的業內專傢劉步塵,甚至用 " 糟糕的策略 ",來形容其過去多年的表現。另一位業內人士則認為,格力電器依然是業內龍頭企業,且現金流充裕,如果可以找準並購目標,做好產業佈局,仍然可以實現在營收上對美的、海爾的追趕。

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是:去年年底,格力電器創始人、原董事長朱江洪現身珠海某論壇,並主動談及企業多元化發展等問題。退休五年的朱江洪表示,如果他繼續執掌格力,應該不會讓格力造手機、造汽車。因為當年空調老大春蘭就是敗於多元化,才成就今天格力空調崛起的機會。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