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57 歲時仍覺自己是青澀蘋果

01-26

王石:57 歲時仍覺自己是青澀蘋果

跨年演講後接受南都專訪,稱 " 相比長壽更在意生命的意義 "

來源:南方都市報

◎建設偉大企業,就應該制度、團隊,無論如何你的影響是越小越好,這是你要放下的理由。但是一旦放下之後,你發現路徑依賴,你非常地不喜歡,怎麼辦?我原來沒有做好準備,我以為我會很順利。於是我就做瞭一個決定,我要和萬科的團隊疏離。

◎關系比較密切的一些人就說,過去 " 萬寶之爭 " 這兩年裡,對你是非常至暗的時刻,我說不算是。就我個人經歷來講,我經歷的至暗時刻是 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 …… 回憶幾年前的汶川地震,因為我一個人的言論引發的沖擊。我也是人,我不是聖人,突然被網民、被主流否定的時候,我是非常痛苦的。我們也知道當時的群情激憤,因為我個人言論,使公司信用受到很大沖擊。但是我認為我沒有錯,我的痛苦就在於我的信念認為我沒有錯。

——節選自王石 " 回歸未來 " 跨年演講

1 月 23 日晚,王石在水立方面對 3000 名聽眾,作瞭一場長達 3 個半小時的演講。令不少人意外的是,這場名為 " 回歸未來 " 的演講並沒有過多的 " 宏大敘事 ",反而起於親情,終於公益,還倡導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回歸生命的本源 "。演講結束後,王石接受瞭南都記者專訪,詳談演講背後和他的未來。

作為聲名在外的企業傢,王石在演講中對攀登珠峰這樣的個人標志性事件幾乎沒有提及。這些坦誠且頗具個人視角的表達,讓人看到一個罕見的王石。

" 去年一年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 眾所周知,2017 年 " 萬寶之爭 " 塵埃落定,深圳地鐵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當年 6 月王石卸任萬科董事長。在當時外界急迫地要聽到當事人王石的言論和想法時,他毫不外露。而年終時,他選擇瞭以這樣的方式打開自己。

當天演講中,王石將自己的人生分為三個 33 年。談及第一個 33 年,王石聊傢庭、初戀、入伍等他過去很少提及的話題。當晚他談到很多與父母、女兒之間的情感細節,父親內斂的情感表達,結婚時母親送的那張毛毯。在演講後的南都專訪中,他說自己訴說的是情感、是愛,但也會點到為止。

王石的第二個 33 年是創業階段。作為企業傢和創業者,他回憶商場的生死決戰,放手後的困獸猶鬥,以及 2008 年汶川地震時的 " 至暗時刻 "。這一部分,他表達的是面對艱難時刻的智慧。

顯然,王石的第三個 33 年屬於未來,這是王石最想表達和最充分表達的內容。" 健康 "、" 愉悅的生命 " 等也成為瞭他這一章節的高頻詞匯。

演講的一個高潮是,登過山冒過險的王石在舞臺現場將鞋脫下,邀請場下嘉賓上臺,展示在沒有任何條件下仍可每天保持運動狀態的秘訣。臺上的王石,重復著看似簡單的抬腿擺臂動作,即興上來的嘉賓跟隨著他,時快時慢,有的嘉賓氣喘籲籲,王石喊節奏的聲音卻依舊平穩。

隨後的 " 生死對談 " 中,褚時健夫人馬靜芬,《新周刊》創始人孫冕及華大基因 ( 183.010, -2.69,-1.45% ) 創始人、董事長汪建被請上臺。汪建此前接受采訪時曾透露,王石即將擔任華大控股聯席董事長,結合演講中王石一度手拿基因模型講解生命科學話題的情景,不少人由此猜測王石的下一個 33 年新征程,可能要以健康和生命科學領域為始發點———更確切地說,華大基因是否將在他未來的路上扮演重要角色?

而對於個人未來的具體安排,王石始終沒有給出正面回答。

南都對話王石

談跨年演講當時不說但不代表永遠不說

南都:為什麼要在這個節點舉辦這場跨年演講?

王石:首先我要談談 " 躺著中槍 " 這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去年 " 萬寶之爭 " 時,我沉默瞭。在如今互聯網時代,其實不想躺著中槍很容易,就是憋得住不要講。對此我很得意。像我這樣一個個性張揚的人,忍得住不講,人也沒有躲起來,該出席活動的照樣出席,可我偏偏就是不談論這件事。就像總有人說要看我的腹肌,我就偏不給你看(笑)。這和我不談萬科和登山是一樣的。

在 " 躺著都中槍 " 的時代,其實是可以把握自己的,沒有真正的 " 躺槍 ",看你是否能憋住不說。

當時不說,不代表永遠不說。有些事總要說的,這是我的把握。如今我不在萬科,表達更自由。在互聯網傳播時代,就有瞭這場演講會。

談個人價值 57 歲仍覺自己是青澀的蘋果

南都:這場演講更多是從你個人化的視角和情感出發,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王石:現在的大型演講,(很多)還在談怎麼賺錢,圍繞 GDP、轉型在轉,真的從個人、心靈、健康和未來的角度去做的很少。太多人關註以天下為己任,其實能將自己處理好已非常好瞭。像我自己,57 歲時還感到自己是一個青澀的蘋果,一切歸零,重新再戰,去登山、去哈佛讀書。

南都:演講中你提到瞭未來的健康生活," 長壽 " 是否對你有很大的吸引力?

王石:恰恰相反," 長壽 " 不是我所感興趣的,我的目標不太一樣,不想談 100 歲以後的事。相比長壽,我更在意生命的意義,個人的價值。即便年齡漸長,人人都是可以給社會創造價值的。

這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我們總是提老年社會,似乎意味著更多人需要被照顧,更多人消耗,社會的負擔會越來越重,以至於難以承受。我倡議老年人應該有自己的願景,給社會做貢獻,不要成為包袱。

比如我一直提倡中老年人要增加無氧訓練,廣場舞還是要跳,因為它讓人覺得美和快樂,跳的人也有交流,但這屬於有氧運動。年齡越大,無氧運動就越不能放棄。

如今我依舊控制飲食,積極鍛煉,還經常噴噴香水呢,這都是願景。改革開放 40 年,深圳特區建立 40 年,我們在這方面也應該要走在前面。

談適應時代 太看重自己會失去學習的機會

南都:我們處在一個容易焦慮的時代,環境變化快,需要所有人去學習和適應。現在似乎從個人到團體的焦慮感都很重,你怎麼看這樣的時代特征?

王石:首先有些人太看重自己,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這其實是自己的損失,失去瞭學習的機會,也容易造成焦慮。如果讓我說,會有一張長長的單子,深圳的馬化騰、汪建都是我敬佩的人。

城市也是一樣,深圳特區有今天,當然也是吸收瞭香港的經驗。如今有些人開始 " 看不起 " 香港和港商,這是不對的。很多方面我們有超越,但我們還要學習。就說做公益,上世紀 90 年代香港商人陳啟宗已向故宮捐助巨資修復建福宮,這不應該值得我們學習嗎?

當代人的焦慮,是因為時代變化越來越快,出現瞭一些大傢覺得很迷惑的東西。但變化再快,有一個根本不能迷失,那就是人性。有人說機器人 ( 19.620, 0.19, 0.98% ) 、AI 會不會取代我們?會的。生命的歷史進程中,一個物種的興起到滅亡約 700 萬年,人類發展瞭 300 萬年,且發展速度極快,那麼未來有一天機器人取代人類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我在牛津大學聖馬丁學院選擇的課題之一,就是從哲學角度看待人類和機器人的關系。

這種對技術和科技改變的焦慮,沒有太大必要。那些 " 很火 " 的東西,大多數有泡沫。比如網上零售取代實體店,實際上實體店是在增加的。不要隻看到阿裡、京東,而看不到很多消失在泡沫裡的企業。

我們更多要考慮怎麼適應這種變化,這要回歸個人的健康問題。隻求溫飽的時代過去瞭,吃飽穿暖是工業產物,而大多數人一天的姿態都是坐著的,吃如果不節制,如何能健康?所以暫時不要談太多互聯網,個人如何保持健康更關鍵。我們首先要從個體上認識自己。

出品:南都采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寫:南都記者 謝宇野(受訪者供圖)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