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加息潮正在逼近,市場派和央行派提前“開戰”

01-30

2018 年將是全球經濟擴張的一年,這是當前市場的共識。通脹起來瞭,產能缺口縮小瞭,全球央行陸續退出 QE(量化寬松),甚至開啟加息。比起前兩年的 " 紙上談兵 ",今年,美聯儲、歐洲央行、瑞典央行以及全球各國央行似乎都動瞭真格。

眼下,困惑全球央行和市場人士多年的問題仍存——危機以來,央行向市場註入天量流動性,而通脹仍然疲軟(遠低於 2% 的目標),這是不是出瞭什麼問題?隨著科技進步、電商興起而導致的物價通縮,過去 5-10 年的 2% 通脹還能等同於現在的 2% 嗎?央行盯住 2% 的通脹目標是不是該調整一下?經歷瞭前所未有的非常規貨幣政策時代,似乎市場派都開始質疑,目標單一的央行這次有沒有能力引導好 " 量化退出 "(QExit)?

這場全球加息潮尚未掀起之前,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一場辯論會就已經開始瞭唇槍舌戰——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裡奧(Ray Dalio)和瑞銀集團董事會主席韋伯(Axel A. Weber)站在 " 市場派 " 這邊,認為央行應該重新思考老一套政策框架;瑞典央行副行長史金斯利(Cecilia Skingsley)和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委員科爾(Beno î t Coeur é)則捍衛 " 央行派 " 的經典框架;而清華大學國傢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副總裁朱民則站在學者的立場,成瞭全場的調停人。

" 菲利普斯曲線 " 已死?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是新西蘭統計學傢威廉 · 菲利普斯(A.W.Phillips)於 1958 年根據英國近百年的總體經濟數據畫出的一條曲線。該曲線是一條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線,通常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之所以全球央行以 2% 為通脹目標,同時美聯儲也監測就業指標,就是因為根據這條曲線所詮釋的,當經濟復蘇,失業率下降,薪資開始上升,這將向通脹傳導,而以維持價格穩定為法定使命的央行此刻就應該采取行動——加息、縮表。

貨幣主義大師米爾頓 · 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認為,通脹是一個貨幣現象,如今釋放瞭如此多的流動性,為何各國通脹還這麼低?

其實," 菲利普斯曲線之死 " 已經在國際舞臺上被討論瞭多遍,此次達裡奧進一步指出—— " 科技在完全改變增長和通脹的關系……所有人都關註增長和通脹的關系,但經歷瞭這麼多年,央行還是在掙紮著向 2% 的通脹目標進軍。" 韋伯也認為,中央銀行傢無法準確判斷出菲利普斯變得更加陡峭的轉折點在哪裡。

不過,科爾並不買賬。在他看來,貨幣政策傳導要分兩步," 首先是貨幣政策對經濟總體需求疲軟的提振,其次是向通脹的傳導。QE 取得瞭很大的成功,歐元區在過去 18 個季度的持續增長應該是過去 20 年來最強勁的增長,超出瞭我們預期;而如何傳導通脹,這裡就要提到菲利普斯曲線。"

科爾繼續解釋稱," 之所以歐元區的菲利普斯曲線這麼平坦,是危機爆發初期失業率畸高,員工溢價能力很低,一心隻想要保住工作。一開始是零時工,非充分就業率偏高,隨著經濟開始復蘇,全職員工數上升,這是一個順序問題。現在薪資開始試探性地上升,核心通脹也緩慢上升,菲利普斯曲線開始出現陡峭的跡象。當然,歐元區的情況各不相同,德國、荷蘭、甚至西班牙,不充分就業開始下降,德國已經實現瞭充分就業,但法國和意大利的失業率仍然較高。"

總結來說,科爾認為金融危機的重創史無前例,其對實體經濟造成的疤痕之深也導致復蘇、通脹回升的速度更慢,因為價格是有粘性的。

" 通過科技、電子商務、人工智能,效率得到瞭極大提升,交易成本極大下降。今天 2% 的通脹率與 15 年前、20 年前 2% 的通脹率並不完全一樣。" 基於此,朱民認為,今天是不是再應將通脹率目標設定在 2%,這一問題值得深思。

央行挑戰重重

不同於往年,2018 年開年時全球經濟持續擴張。同時,市場更是自滿地認為,各國央行加息的速度也會較為緩慢。

一邊是經濟擴張、一邊是溫和通脹、緩慢加息,這被稱為 " 金發女孩 "(Goldilock Economy)的階段,這也正是各大投資機構預判全球股市將繼續狂歡的原因。不過,辯論會的氣氛並沒有這麼歡愉—— 一旦通脹超預期上行,導致央行加速加息,估值高企的資本市場是否將崩盤?經濟擴張能否持續?

達裡奧對未來 2-3 年的經濟前景最為擔憂。" 太過快速的收緊的確會傷害金融市場。過去多年,始終是市場預計央行會多次加息,但結果央行不斷推遲加息,因此締造瞭股市牛市;然而現在市場認為央行會緩慢加息,但央行開始說加息節奏或許能快一些,這就會對市場利空。"

作為全球頂級投資機構的 " 第一大腦 ",達裡奧的這番言論似乎很容易被誤解為——因為橋水希望在資本市場賺錢,因此不想央行過度緊縮。事實上,經歷瞭多場危機、並成功預判 2008 年金融危機的達裡奧深刻地認識到央行未來工作的艱巨。" 如果利率大幅上行,那麼未來 18 個月債市會出現熊市,經濟下行周期很可能會在此後的 12 個月出現,也就是未來 2-3 年,這也是下一次總統大選的時點。" 他認為,當經濟下行恰逢總統選舉,這將是一個有趣的階段。朱民也表示,他預計未來 2-3 年內進入下行周期的可能性大於 50%。

達裡奧還反問現場的兩位央行傢—— " 如果給你們兩種犯錯的機會,一種是允許通脹超調 0.5% 至 2.5%(即推遲緊縮),另一種則是讓經濟下行(即通脹接近 2% 目標便開始緊縮,或將導致經濟下滑),你會選哪一個?"

對此,科爾似乎感覺很無奈,在他看來,實現價格穩定是央行的法定使命,具有法律效應,除此之外,央行並不能對經濟增速起到太多作用。" 經濟高速擴張時,的確要警惕通脹超預期上升的這個‘尾部風險’,但貨幣政策的能力有限,需要財政政策發揮更大作用。"

史金斯利同樣也認為不能讓央行承擔過多的使命。" 我們不要希望貨幣政策能解決太多的問題,我們可以作出的最大的貢獻就是,在眾多不確定性中,確保人們無需對未來幾年的通脹很擔心。面臨眾多的結構性變化,其他部門也需要攜手合作,包括勞動力市場配合、失業補助、終身教育、累進稅制等等。" 她告訴記者。

朱民則認為," 現在重要的問題是,這一個超長的經濟擴張周期會如何落幕?我們又是否能夠實現軟著陸?"

全球緊縮進行時

一旦通脹超預期上升,加速加息是央行唯一的選項。至少各界的共識是,今年美聯儲不會再像前年那樣,說加息四次,最後隻落實一次。

早在 1 月 10 日," 債王 " 格羅斯近期一語驚人—— " 債券熊市在目前正式確立,5 年、10 年期美國國債的 25 年長期趨勢線已經下破。" 盡管 " 債王 " 也犯過錯誤,但這次的判斷至少證明,全球緊縮已經開始(利率上行利空債市)。

眼下,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 2018 年將加息 3 次,IMF 預計稅改到 2020 年累計將為美國 GDP 增速貢獻 1.2 個百分點。除此之外,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的緊縮預期也開始升溫。

今年 1 月開始,歐洲央行將月度購債規模從 600 億歐元減少為 300 億歐元,並維持到 2018 年 9 月。近期,歐洲央行官員 Ardo Hansson 對媒體表示,如果經濟和通脹的進展符合預期,歐洲央行可能會在 9 月之後一步到位結束 2.55 萬億歐元的債券購買計劃。這一觀點引爆瞭歐元,截至北京時間 1 月 29 日,歐元 / 美元 1.2399,較一周前的低點 1.1918 大漲近 4%,一年漲幅更是高達近 15%。

" 該官員的說法完全是可能的,甚至年底加息也有可能。" 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傢沈建光告訴記者。主流觀點認為,即使通脹還遠未達到目標,但經濟不斷復蘇將支持通脹上升,且為瞭避免未來無債可買的窘境,歐洲央行今年會漸進式緊縮。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