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落戶條件,正在成為珠三角多個城市戶籍政策的共同趨向。近日,深圳市發佈《關於深圳市 2017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 2018 年計劃草案的報告》,其中提出,2018 年,深圳將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年末在冊戶籍人口達到 480 萬人。
2016 年,深圳戶籍人口大幅增加 49.8 萬,達到 404.8 萬,增幅為 14.0%。2017 年的戶籍人口數據尚未披露,但常住人口增長瞭 62 萬,為近年來的峰值。
這得益於深圳近兩年寬松的落戶政策,大專以上學歷者即可直接入戶,並且不設指標數量上限,這一門檻甚至低於諸多二線城市。根據 480 萬戶籍人口的目標,2018 年深圳將延續這一寬松政策。
東莞、中山均於不久前取消瞭積分入戶政策,代之以門檻相對更低的核準入戶,珠海也從 2017 年采取瞭類似措施。在這些城市居住並參加社保達到相應年限的普通勞動者,都被納為瞭 " 爭奪對象 "。
珠三角地區擁有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無論是一線城市深圳降低人才認定標準,還是東莞、中山、珠海的目光從 " 搶奪人才 " 轉向 " 搶奪人口 ",這幾地的人口政策或許帶有某種風向標意義。
珠三角多地降低入戶門檻
2 月 2 日,東莞市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實施方案》。根據方案,符合 " 參加城鎮社保滿 5 年且辦理居住證滿 5 年 " 的條件即可入戶,這也意味著,新辦法代替瞭東莞實施 8 年的積分入戶政策。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 2016 年印發的《推動 1 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城區常住人口 300 萬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積分落戶方式。
但在 2016 年,東莞全市常住人口已達到 826.14 萬人。與深圳類似的是,東莞的人口倒掛現象同樣十分突出,2016 年戶籍人口僅 200.94 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為 24.3%。
在此前的積分入戶制度下,學歷、技能、房產等條件往往占據瞭較高的分值,核準制的條件則更為寬松。
根據上述方案,包括新生代農民工、舉傢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就業居住 5 年以上的人口等 8 類重點群體落戶全面放寬。" 十三五 " 期間,東莞將努力實現 50 萬左右非戶籍人口落戶。
1 月 23 日,中山市出臺《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實施方案》,明確提出 " 十三五 " 期間,全面放寬放開重點群體落戶限制,推動非戶籍人口落戶。
中山市的方案提出,在中山連續居住滿 3 年、連續參加社會保險滿 3 年並有自有住房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申請落戶;連續居住滿 5 年、連續參加社會保險滿 5 年,沒有自有住房但有合法穩定住所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申請落戶。
此前幾日發佈的《中山市流動人員申請積分制管理須知(2018 年度)》則顯示,中山已取消積分入戶制度。
常住人口數量低於 300 萬的珠海從 2017 年起停止執行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入戶政策。根據新政,10 類人可直接核準入戶:合法穩定就業滿 5 年並有合法穩定住所,參加社會保險滿 5 年,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均可申請入戶;夫妻投靠不再有結婚滿 5 年的限制;父母投靠子女不再設年齡和身邊有無子女的限制等。
而作為一線城市的深圳,在人才入戶之外,於 2017 年啟動瞭積分入戶政策,為長期在深穩定就業和居住的人員開辟一條與學歷、技能完全無關的新入戶渠道。在一線城市普遍嚴控人口的背景下,深圳這一舉措被認為給普通勞動者提供瞭更多入戶機會。
人口戰略關乎城市經濟活力
與 2017 年各地轟轟烈烈的人才爭奪戰相比,珠三角地區放寬的戶籍政策,很大程度上面向的並非傳統意義上的 " 人才 "。
東莞、中山等地尤其傳遞出對普通勞動者的歡迎。一個背景在於,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式微。在全面二孩放開的第二年,出生人口和住院分娩人數已經出現下降態勢。2017 年全國出生人口為 1723 萬,比 2016 年的 1786 萬減少瞭 63 萬,下降瞭 3.5%。
哈工大(深圳)經濟管理學院執行院長黃成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過去人被視為管理對象,在出現交通擁擠、就醫困難等問題時,政府的反應很可能是控制人口,但現在人更多被當作是創造財富的要素。留不住人,就更談不上留住人才。城市的經濟活力,在於能夠給不同層次的人提供機會。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曾告訴記者,珠三角地區率先感受過用工荒的壓力,包括深圳、廣州在內,在人口控制方面相對溫和。
在廣州剛剛發佈的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草案中,到 2035 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 2000 萬人左右,同時按照 2500 萬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孫不熟認為,這一數量基本與北京、上海的人口規模相當,這也是廣州新版總規的最大亮點。在此之前,孫不熟一直在呼籲廣州敞開懷抱,繼續引進增量人口。
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未來城市競爭是人口競爭。尤其是在服務業比重逐漸擴大的背景下,人口增加,一方面有利於降低生產、生活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從而繼續吸引人口集聚。
事實上,在就業機會的吸引下,城市的常住人口或實際管理人口已經代表瞭人們 " 用腳投票 " 的結果。但戶籍政策往往更能釋放一種信號:城市有沒有提供真正讓人留下並享受均等服務的可能性。這也關系到,常住人口能否變得更加穩定。
李宇嘉告訴記者,以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本身有較強的人口吸引力,並且享受過人口大量流入的紅利,但在過去並未註重給勞動者提供相應的福利。在大規模工業化後,城市需要發展後勁,在有地方財力作為支撐的背景下,給予外來勞動者戶籍以及相應的公共服務,進一步吸引人口集聚,這是新階段的特點。
(編輯:王峰,如有意見或建議請聯系:[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更多內容請下載 21 財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