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好奇心日報
昨天,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同意以 402 億港元,出售位於香港核心地塊的中環中心約 75% 權益。
長實集團在公告中稱,買方為中國港澳臺僑和平發展亞洲地產有限公司。該公司專為此次收購而設立,其最大股東是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擁有 55% 股權。
圖中的尖頂高樓即為中環中心。圖 /Google Maps
先前有關李嘉誠出售中環中心的消息已經流傳逾一年,包括中國四大國資銀行、中石油、以及中國郵儲銀行都被傳是潛在買傢,報價在 360 億港元左右。工銀亞洲和郵儲銀行先後表示無購買意向。
中環中心位於香港中西區。長實集團於 1999 年耗資約 80 億港元購入中環中心的物業和經營權。
這筆 402 億港元的交易是李嘉誠的最新一筆出售。
近年來,年逾九旬的李嘉誠一直在出售其位於內地和香港的資產,包括商業地產、住宅物業以及各類信托、基金的權益等。
僅今年他就賣出約 900 億港元資產。
6 年間,李嘉誠至少出售 2500 億港元內地和香港的資產
李嘉誠大規模出售香港和內地的資產大約出現在 2010 年之後。
2011 年,和記港口信托招股上市,李嘉誠借此套現約 429 億港元 。僅過兩月,由李嘉誠兩大集團長實、和記黃埔持有的匯賢房地產信托基金在香港上市,李嘉誠出讓 40% 權益取得約 123 億港元 資金。
2013 年以後李嘉誠加快出售速度,開始涉及北京、上海等國內核心城市的地產。當年包括香港嘉湖銀座商場、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以及上海陸傢嘴東方匯金中心在內,李嘉誠賣出約 200 多億港元資產。
2014 年則是李嘉誠傢族近年來單一年度銷售頻次和套現金額最多的一年。據《好奇心日報》不完全統計,他這年完成 8 筆交易、涉及金額達 904 億港元 。
幾樁著名的交易包括 240 億港元出讓港燈公司(Hong Kong Electric)50% 權益、440 億港元出售屈臣氏 25% 權益,以及由其次子李澤楷主導的電訊盈科 72 億港元出售位於北京三裡屯的盈科中心。
圖源:好奇心日報
李嘉誠表示,所有投資及出售資產所得的回報,是屬於公司的,並回到瞭股東手中。" 而且集團的股東也清楚,海外投資的盈利均屬香港上市公司所有,最終通過派息能令股東受惠。" 他在一份公開信中說。
對於在內地頻繁出售物業的舉動,李嘉誠回應稱,過去兩年集團對全球地產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房地產方面,部分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
之後李嘉誠放緩瞭從內地和香港撤資的頻率,但相關交易還在進行。2016 年 10 月,長實集團公告稱作價 230 億港元出售上海陸傢嘴世紀匯廣場 50% 權益。
今年除瞭出售中環中心,李嘉誠最大一筆套現來自 145 億港元出售香港和記環球電訊的所有權益。
投資主要在西歐和英聯邦國傢
關於李嘉誠的海外投資,有一個說法是他幾乎買下整個英國。
原因在於他在英國所購入的資產涵蓋供水、供電、天然氣輸送、鐵路、通訊、零售,幾乎所有跟民生有關的事業,都有李嘉誠支持的資金在裡面,跟他在香港所做的投資一樣。
早在 2000 年,李嘉誠就斥資約 580 億港元 購入英國 3G 牌照(A 照)、375 億港元收購法國電力公司(EDF)在英國的電網子公司部分權益。
2010 年 8 月,由長實集團組成的財團以 700 億港元進一步收購英國電網更多權益,從而控制當時英國約 1/4 的電力分銷渠道。
長江基建副主席葉德銓在記者會上表示,預期此次收購將使公司在英國的業務規模翻番,而該公司仍在澳洲、英國、加拿大尋找投資機會,隻是交易規模不會像這次這麼大。
控制英國電力、通訊之後,李嘉誠 2011 年花費約 309 億港元收購英國最大水務公司 Northumbrian Water。該公司為英國約 260 萬人提供服務,占英國總人口約 5%。一年後他又出資 77 億港元購入英國天然氣供應商 WWU,控制 10% 天然氣供應網絡。
談及為何大舉投資債務累累的歐洲時,李嘉誠說," 我們明白歐洲所處的狀況,但我認為在五年時間內,這裡的企業會具備上升的動力。"
Investec 分析師安捷洛斯 · 安納斯塔西奧(Angelos Anastasiou)表示:" 他們大概把這些投資當作 10-15 年的投資,他們願意放長眼光。"
在加快回籠內地和香港的資金以後,李嘉誠進一步擴大海外投資,包括 144 億收購澳洲天然氣公司 Envestra、100 億港元收購荷蘭再生能源公司 AVR20% 權益、69 億港元收購加拿大石油管道公司等。
不過李嘉誠也有在歐洲擴張受阻的情況。
2015 年他計劃以 105 億英鎊(約合 1086 億港元)收購英國移動運營商 O2,並試圖將其跟先前收購的另一傢英國運營商 Three 合並。
當時電信業務已成為長江和記全球收入的主要貢獻者。由 Three 貢獻的收入在 2015 年增長瞭大約 70%,達到 15 億港元。
O2 方面同意該交易,但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經過多次討論,於 2016 年 5 月阻止這筆交易,理由是這會使該市場從四傢公司減少到三傢公司,市場將缺乏充分競爭。
與此同時,投資政策也在發生變化
過去半個世紀,李嘉誠在進入房地產、能源、零售、互聯網、金融乃至航空領域的時機上,總是把握得恰到好處。這是他的個人財富得以急劇擴張的主要因素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教授 Woody Wu 說,李嘉誠精於把握出售時機。
在李嘉誠之前,外資銀行已經開始集體出售中資銀行的股份。據 Dealogic 的數據,2002-2010 年之間,美國銀行業收購瞭至少 148 億美元的中資銀行股份,而後在 2009 年至 2013 年大約賣出 373 億美元。2016 年,花旗 30 億美元賣掉所持廣發銀行股份。今年 1 月,澳新銀行 13.6 億美元出售所持上海農商行銀行股份。
2008 年為瞭應對金融危機,中國出臺四萬億刺激計劃,資金湧入基建、商品、股市,抬高瞭商品價格。
2010 年在房價逐漸攀高的情況下,中國出臺房地產 " 國十條 ",限制異地購房、提高二套房貸款標準等措施。這次樓市調控被認為是史上最嚴厲的一次。受此影響,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房產交易量同比萎縮五成以上。
之後,當中國因為人民幣貶值以及外匯儲備下降開始實行更嚴格的外匯交易監管時,李嘉誠已經出手瞭絕大多數內地商業地產,住宅項目還有一些。
盡管 2016 年的英國脫歐公投使李嘉誠旗下多傢上市公司市值縮水 30% 並影響到他的個人財富,但現在大部分都已經漲回來。李嘉誠目前約有 340 億美元的財富,排中國第四。
" 自己賺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2015 年王健林在一個活動上說。
今年 10 月,萬達在倫敦的投資項目告吹,因為資金無法從中國匯出。
同一個月裡,長江基建正考慮收購英國能源公司 CoryRiverside,該公司擁有英國最大垃圾發電廠,交易估值可能超過 100 億港元。
制圖 / 馮秀霞
題圖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