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釘子 主編:高原
" 他說要做汽車,底下的人連我在內都絕對不相信。"
柳傳志在亞佈力中國企業傢論壇第十八屆年會上提及的 " 他 ",就是戴姆勒的新晉大股東——李書福。17 年前,在央視的《對話》欄目中,眾人預測李書福能否造車成功,所有人莫衷一是,隻有柳傳志說:李書福可能要脫幾層皮才能達到目標。
在似乎人人都有個 " 造車夢 " 的今天,為什麼沒人願意相信當年的李書福呢?
艾問人物 創新創富:不斷學習、屢次轉產的連續創業者?
1963 年出生的李書福高中畢業就投身商海,用 120 元起傢做起瞭照相館生意,由此挖到瞭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造汽車之前,喜歡鼓搗的李書福在 " 垃圾 " 中提取過金銀販賣,後來又做起瞭冰箱零部件,甚至生產過電冰箱。隻是,在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民營背景的北極花冰箱最終沒能進入定點生產電冰箱的企業名單。
不過,年輕的李書福在這幾次創業過程中,已經累積瞭千萬財富。在開始新的創業項目之前,他帶著這些錢跑到深圳進修。今天的李書福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還擁有著博士的高學歷。
在近幾年吉利的海淘征程中,李書福所展現出來的高智慧,或與其早年輾轉多地的求學經歷不無關系。
李書福與奔馳的緣分,早到他造車的最初期。
1996 年,李書福買瞭兩輛奔馳,回臺州拆瞭以後,試圖用從香港買來的奔馳配件,造出自己的奔馳車。他在奔馳的外面加上瞭自己的外殼,居然造出瞭一輛玻璃鋼外殼的奔馳,還唬住瞭人。
但李書福低估瞭造奔馳的難度,當他想去相關部門為這輛汽車辦理出生手續的時候,自然得到瞭否定的回答:這輛車安全性有問題,不可能得到批準。而他卻還嘴硬:" 造汽車有什麼難的,不就是摩托車再加兩個輪子嗎?"
被問起誰是吉利豪情最早的設計師?李書福的回答直截瞭當:鈑金工!李書福做汽車最早的基幹力量是從吉利摩托裡挑出的三個在汽車廠幹過的工程師,手工敲打的豪情,它的圖紙是在投入批量生產幾年之後才被後來加入吉利的專業人員補齊的。
沒有汽車的生產許可證,李書福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著造摩托車的幌子搞起瞭汽車,卻因為黑戶的身份,差點重蹈覆轍,夢想破碎。
豪情下線的那一天,李書福幾乎絕望。他終於明白,汽車不像他以前生產的摩托車和冰箱,因為涉及太多的管理部門,無論是交通、運管還是公安部門,任何一個環節的徹底否定,都會置剛剛下線的豪情於死地。
逐漸地,李書福從最初近乎野蠻的仿制,到從國企挖墻腳,吸納大批汽車人才。甚至在早到 2002 年,吉利剛剛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李書福就提出要買沃爾沃。2003 年,李書福又成規模地引進韓國大宇的汽車技術體系,並開始瞭自己培養高級人才的嘗試。
李書福已經看到瞭 " 創新 " 的重要性。因此,2004 年以後,李書福的名言" 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張沙發嗎?" 就被 " 吉利現在有一千多名專傢,我們對汽車的自主創新有信心。"取而代之瞭。
艾問人物 創新創富:" 海淘 " 的中國企業都是財大氣粗?
2009 年對沃爾沃的收購,讓李書福在全球名聲大噪。但彼時的吉利負債累累,沃爾沃也是虧損嚴重,盡管《華爾街日報》把李書福類比為亨利 · 福特,但業內對這場 " 弱弱結合 " 並不看好。
然而李書福卻是認真的,為瞭這場收購,他組建瞭豪華且強大的中介團隊,無論是融資方案,還是對核心技術的技巧性處理,都讓對方無可挑剔,其超高的智慧與很多中國民營資本在海外收購時表現出的躁動與狂妄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在沃爾沃品牌的 " 血統 " 上,李書福對對方表示瞭相當的尊重,其組建瞭一個國際化的董事會。為照顧工會的利益,李書福還表示沃爾沃會長久在比利時和瑞典駐留下去。不過,他很快改口強調要 " 永遠駐留下去 "。
李書福入主沃爾沃一周年之際,在權威的《瑞典日報》上,李書福獲得瞭新的贊譽——瑞典虎。
原本虧損嚴重的沃爾沃被吉利收購以來,沒有裁減一個工人,反而增加瞭很多就業機會。沃爾沃老員工的擔憂和抵觸,也隨著時間的推移煙消雲散,員工滿意度甚至創下 10 年來最高記錄。
瑞典人對中國的印象也因此悄悄改變,瑞典王國財政部長曾評價:" 吉利收購沃爾沃堪稱瑞中商業合作的典范,為中國印象加分。"而吉利由於融合瞭沃爾沃極強原創能力和舉世無雙的安全基因,也在創新能力上邁出瞭又一大步。
艾問人物 創新創富:戴姆勒會是李書福的終極目標嗎?
在入股戴姆勒之後,李書福同樣展現出瞭這種智慧:" 我尊重戴姆勒的價值觀及企業文化。我從未要求過(戴姆勒的)監事會席位,這對我來說並不是特別重要(priority)的事兒。" 當然,即使他有意進入戴姆勒監事會,由於其競爭對手這一身份,恐怕也無法實現。
對於這場昂貴的收購,李書福稱戴姆勒是全球汽車領導者,在電動化、智能化、無人駕駛與共享出行各領域都是引領者," 我們的任何的投資,任何的股權擁有,都必須要實現戰略合作,都必須要為我們的核心產業服務,這是一種戰略上的思考。"
這麼大手筆的投入,能讓吉利收獲預期回報嗎?
戴姆勒的價值並不隻有吉利看好,此前,戴姆勒就曾與兩傢中國車企——比亞迪和北汽有過電動車及電池領域的合作,但都沒有收到預期效果。
有分析稱,戴姆勒本身在新能源領域的經驗也不是很豐富。旗下梅賽德斯 - 奔馳發佈過的電動車品牌 EQ 迄今都沒有量產車登場;戴姆勒甚至做出瞭李書福在造車初期做的事,租瞭一輛 Model X 並分拆研究,事發以後遭到索賠。
2015 年,吉利發佈瞭 " 藍色吉利行動 ",表示到 2020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占整體銷量 90% 以上。這意味著,2020 年吉利 200 萬輛的目標銷量中,新能源車的銷量要達 180 萬輛,但據全國乘聯會的數據顯示,在 2017 年前 10 月,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僅僅為 1.88 萬輛。
在傳統車企、新造車公司、互聯網造車企業甚至汽車產業門外漢已經在新能源車領域掀起一片混戰的時刻,李書福的吉利或許等不起瞭。李書福曾預測:"未來隻有 2-3 傢車企能夠在激烈競爭中存活下來。" 如果不趕緊抱團取暖,如何保證自己就能活到那一天?
在這次戴姆勒的股權收購中,吉利的海外公司閃亮登場,相信李書福海外 " 買買買 " 的腳步不會就此停止。
艾問人物創始人艾誠想說:
目前的汽車行業,長城已經確定和寶馬合資、福特和眾泰決定聯手在新能源領域進行合作,就連新造車公司蔚來也與江淮和寶馬開始瞭深度合作。國內的汽車企業紛紛出海,國外的老牌車企也在吸引中國資本,期望通過資本合作更快打開中國市場。
吉利能與戴姆勒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恐怕還有待觀察,但日新月異的吉利與戴姆勒這個百年品牌的結合,無疑算得上是強強聯手。可以確定的是,吉利的汽車產業帝國版圖正在不斷擴大,未來的吉利將有望成為國際化的汽車企業,實現全球化戰略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