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買房上,被“剝削”兩次!

11-06

最近,有讀者問:國傢越來越重視 " 不平衡 " 的問題。這是不是意味著,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它們的樓市也值得長期看好?

還沒有輪到我回答,國傢就出手瞭!

首個 " 自由貿易港 " 花落上海;標志著中國進入新時代的 "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 將在上海召開;一批央企即將離開北京、搬到上海;全球最著名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商特斯拉,也準備把首個中國工廠設在上海 ……

至於北京,剛剛獲得瞭 " 網聯總部 " 的大利好,這意味著代表新時代的網絡支付,將以北京為神經中樞;在南海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公佈,廣深科技走廊問世;深圳被國傢定位為 "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排位在上海之前,擁有這樣頭銜的中國城市隻有深圳和上海 ……

看明白瞭嗎?" 盛會 " 之後,第一輪利好仍然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

沒錯,國傢是說瞭,要解決 " 不平衡 " 的問題。但這不是通過 " 平均主義 " 來實現的,北上廣深還是領頭羊,他們要走在前面、發揮帶動作用。

這證實瞭我此前的說法:中國城市的 " 社會階層 " 日益穩固,尤其是在 " 陸權復興的時代 ",首都、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是天然的 " 高鐵交匯中心 ",所有的規劃必須圍繞著他們進行,因為參與決策的人都生活在這些城市裡。

隻不過在城市的長跑中,經濟人口大省裡 " 一城獨大 " 的省會,後勁會比 " 二流直轄市 "、" 計劃單列市 "、" 弱省會城市 " 更足。

這種後勁足的省會城市包括:成都、武漢、鄭州、長沙、西安、合肥等。廣州、南京、杭州雖然在省內有強勁對手,但由於經濟總量足夠大,所以也前途看好。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感到悲憤:為什麼城市之間不能完全平等?

問題是,沒有一個國傢的城市之間會完全平等。紐約會和辛辛那提平等嗎?倫敦會和利茲平等嗎?

在所有的國傢裡,城鎮化其實就是一個人口 " 失衡不斷加劇 " 的過程。競爭的結果是:中小國傢隻剩下一個城市、城市群;大國則一兩個省(州)隻剩下一個城市或者城市群。

比如韓國、英國、日本、墨西哥,相當比例的人口集中在首都及其都市圈;中國、美國由於人口多、地方大,將出現 10 到 20 個特大的中心城市。除此之外的城市,都基本上沒有存在感。

所以,我一直認為 " 新一線城市 " 是個扯淡的說法,它不過是迎合一些城市的虛榮心、用來賺錢的一個 " 套路 "。在那個大雜燴裡," 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 萬億到 3 萬億的城市都有。而真正的一線城市,北上港廣深 5 傢的 " 資金總量 " 的平均值是 9.5 萬億。

記住我的一句話:使用 GDP 給城市實力排行的,很傻很單純。隻有 " 資金總量 " 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指標。

就像分析一個城市人口增減,使用官方公佈的 " 常住人口 " 的基本上都 " 很傻很單純 ",隻有 " 小學生人數 " 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指標。

說瞭大半天,是想告訴大傢:中國的城鎮化正在不可避免地成為 " 大城市化 ",或者 " 大城市圈化 ",你的投資必須跟上。

在 2017 年 10 月前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第一,一批二線城市加入瞭人口爭奪戰,紛紛降低落戶門檻;第二,包括一線城市在內的中心城市,全都在鼓勵租房、提倡租售同權,對外來人口吸引力激增;第三,未來的房地產稅會讓中心城市的財政能力更強大、社會服務更好,而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根本無條件開征房地產稅,公共資源會更加落後,人口會加速流失。

所以我們的結論就水到渠成瞭:

2013 年以前,你可以閉著眼睛買房子,無論是大中小城市都一樣,都會上漲;2013 年之後,城市之間樓市開始出現劇烈分化。

2015 年末到 2016 年的大牛市,由於國傢通過發鈔方式刺激三四線城市樓市(把低息的 " 抵押補充貸款 " 放政策銀行,然後轉貸給地方政府,鼓勵貨幣方式的棚改),再次 " 人為制造 " 瞭一二三四線城市房價的普漲(這將留下很多後遺癥,以後慢慢就會顯現)。

但我要告訴你的是,這輪普漲是最後一次瞭。以後隨著城鎮化的加速失衡,大分化將全面到來。如果你選擇在三四線城市購房,而這些城市又人口增長緩慢、甚至流失,那麼你的投資將是低效的,甚至無效的。加上變現困難,你可能會被三四線城市套住很多年,然後才有機會追趕一二線城市新一波的牛市。這樣,你等於被樓市剝削瞭兩輪。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你應該直接殺到中心城市,選擇其集中精力發展的新區,購買未來有良好配套的住宅。至於如何獲得房票,是遷戶口還是踏踏實實繳幾年社保,看你自己瞭。我想告訴你的是:無論是遷戶口還是交幾年社保,長遠看都是值得的。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